枣庄市山亭区柳琴戏的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2022-05-10 23:23刘娜
艺术评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展措施传承

刘娜

摘要:在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的鲁南地区,不论是在城市街道还是在乡村小镇(镇落),都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传统剧种——柳琴戏。枣庄市山亭区的柳琴戏保留了大量传统剧目,但是在演出人员的生存需求和传承发展现状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地方柳琴庄户剧团深陷发展困境,主要有自然文化空间的因素和墨守成规、创新意识匮乏等影响,亟需探求新的突破口,当前柳琴戏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引导、创建适宜文化环境、传承人鼓励和保护、创作新的剧目等。

关键词:柳琴戏  庄户剧团  传承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026-04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诞生于清朝中叶,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剧种之一,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主要流传于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地区,其中,枣庄市山亭区是柳琴戏的发展区域之一。当前,大都是针对庄户剧团宏观发展的分析,但缺乏对于庄户剧团传承现状具体的调查研究。因此,笔者于2020年末及2021年对山亭区桃山庄户剧团成员进行全面的调查访谈,到该团团长及成员家中、实际演出场所进行了多次调研,对于该团的传承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一、传承现状

(一)传承脉络

建国之初,全国自上而下提倡“百花齐放”的方针,民间戏曲得到承认和保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6年生效,该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认为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由此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非遗”的重视以及对“非遗”概念的确立,有助于加强我国对于“非遗”事项的区分、保护及发展,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为我国“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柳琴戏的发展深受百姓喜爱,所谓是如日中天。

现桃山庄户剧团团长丁崇兰作为枣庄地区柳琴戏的传承人之一,于1960年作为滕县柳琴戏剧团(现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招收的第二批学员入团学习柳琴戏,后师从沂曹海先生,成为师傅的“门里徒”①,后来因为个人伤病原因,20世纪60年代来到了山亭镇桃山头村农民业余劇团(现桃山庄户剧团)。目前桃山庄户剧团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柳琴戏,经过笔者多次的田野调查,综合现有的研究,挖掘整理出其传承谱系,本文对姓名、时期、所在地、身份和特长进行分类,具体如下表。②

为了确保了解到桃山庄户剧团传承状况的真实性,笔者分别对山亭区文化馆馆长李卿、区级传承人丁崇兰、桃山庄户剧团成员邵芳芳、邵礼增、邵礼明、邵礼云、邵红等进行采访。桃山庄户剧团位于山亭区山亭街道的西北方位,由于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较多,导致村民的居住比较分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主要以种植花椒、桃和核桃为生。其柳琴戏主要由滕州一带艺人传唱到此地,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方言和审美观点进行了融合发展,但大都保留了传统柳琴戏的发音技巧、唱腔特色、身段表演和传统曲目,其传承曲目大约有三十余首,以家庭内部成员传授为主,兼校园传承,譬如:从2015年开始,桃山庄户剧团每年都会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曾去过山亭区实验小学、山亭区第二实验小学、山亭区北庄小学等多所学校,进行现场一对一、一对多教学,推广传统柳琴戏;疫情期间,庄户剧团无法亲自到校传承,但传承活动并未间断,文化馆工作人员会提前把课件、录制视频准备好,让学生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学习。虽然传承路途较为艰辛,但从未中断过。

目前,柳琴戏的传承方式较为多元,有戏校、师徒、学校、家庭等形式,不同的传承方式对柳琴戏的活态发展起着不同作用。其中,桃山庄户剧团是采用家庭传承的方式,由丁崇兰对家庭内部成员进行柳琴戏传统剧目口传心授的教唱,包括唱腔技巧、身段表演、演唱风韵等,这不仅保留了最地道的传统柳琴戏韵味,还对传统柳琴戏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口传心授的家庭传承方法依旧延续至今。

此外,丁崇兰带领桃山庄户剧团积极参加区里举办的各项比赛、文艺演出和“一年一村一场戏”的惠民工程,2018年5月丁崇兰家庭荣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该团时常参加各种公益性的文艺演出,这不仅提升了传承人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还扩大了柳琴戏的宣传力度。

(二)传承剧目

桃山庄户剧团发展至今,仍旧以演唱传统剧目为主。经过笔者多次调研,梳理出该团目前能够掌握的传统柳琴戏剧目。主要有《龙凤面(压裙记)》《站花墙》《吕蒙正赶斋》《大隔帘(上山下山、梁山伯与祝英台)》《千里送金娘》《喝面叶》《吴汉杀妻》《张彦休妻白玉楼》《牧羊卷(空坟记)》《南北京(杜文学充军)》《访浙江》《张四姐落凡(打干棒)》《四告(李彦贵卖水)》《樊梨花点兵》《大花园(东京)》《刘伯温访闲(天之)》《红灯记(赵鸾英观灯、卖艾姐、赵美蓉吊孝)》《王三姐剜菜(王三姐住寒窑、西回龙)》《樊梨花征西》《秦雪梅吊孝》《丝绒记》《丝鸾记》《张郎休妻郭丁香》《拾棉花》《包公错断闫茶散(探阴山、珍珠汗衫、小鳌山观灯)》《蜜蜂记》《王华传》《双拜堂(罗鞋记)》《王定宝借当》《状元打更》等30余首传统剧目。③

桃山庄户剧团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取材较为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家庭生活类等,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吕蒙正赶斋》《打干棒》《状元打更》《王华传》等,其创新剧目以歌唱新农村、庆丰收、移风易俗、教育启示的题材为主,在保留传统柳琴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作品主要有《金秋七月百花香》《两块六》等,都是由该团团长丁崇兰创作而成,创作内容朴实无华,词曲也较为讲究。目前还没有对桃山庄户剧团作品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对于剧目的整理,可以为柳琴戏的研究提供一些信息。

(三)音乐特点

自由的乐句组合、灵活的旋律装饰、模糊的节奏形态和有意的调性特征,构成了拉魂腔“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的“自由性”唱腔特征。④

桃山庄户剧团演唱的柳琴戏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灵活多变。(1)调式以D宫、G徵调为主,其柳琴戏女腔以G徵调为主,给人悦耳动听的感觉;男腔多以D宫调为主,唱腔浑厚嘹亮;(2)节拍以 2/4、1/4为主,其1/4给予演唱者一定的自由性,在演唱时可以即兴发挥,但必须要保证乐句之间的完整衔接,也就是所谓的不能掉板。(3)节奏类型有四、二八、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附点、四十六等节奏型,极具中路柳琴戏悠扬婉转、华丽柔美的音乐特点。

《拾棉花》唱段

采用G徵调,在空拍后进入演唱,2/4和1/4之间相互转换,体现出唱腔的自由性;四、二八、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和切分节奏型,表达出角色俏皮活泼的情绪;采用“哎、呦、咿、呀”衬词;sol、la、xi频繁出现,尾音处回归到主音,并进行升高小七度拉腔,这与鲁南花鼓的唱腔特点和结尾音程较为相近。综上,柳琴戏女腔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曲艺音乐的唱腔特点,曲调婉转悠扬,采用方言演唱,通俗易懂,使得柳琴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让人听到后倍感亲切。

从伴奏乐器来看,柳琴戏中文场常用乐器:柳琴、二胡、笛子、笙、电子琴等;武场用到的乐器俗称锣鼓家什,分别有战鼓、边鼓、锣、板、镲、铙钹。其中,主奏乐器柳琴常用两弦柳琴伴奏,尼龙材质琴弦,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通透响亮;弹奏时右手中指会佩戴一个拨子,俗称扣指子,有塑料、牛角材料,便于拨弦。

(四)演唱特点

在采访中传承人曾说道:柳琴戏的演唱非常讲究,里面的门道很多。那么,桃山庄户剧团在柳琴戏传承发展过程中,在保有其“味道”的基础上,要注重哪些方面?

1.地方方言。地貌特征、文化历史底蕴、饮食及风俗习惯影响着一个地方独特的语音语汇。桃山庄户剧团属于鲁西南地区,其柳琴戏在演唱和念白时与地方方言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演唱时还需要注重字正腔圆和在乐句的尾音常出现咿、哎、呀、嗯、呐等等衬词,升华剧中人物气氛情绪的渲染和乐句的圆满,形成柳琴戏独特的风格韵味。

2.板式。常用到的板式有以起板、慢八板、快八板、二板(二流水)、快板(飞板、炸板)、调板等,在表演不同场景时,所用板式也各不相同。如慢八板常用在小姐出门打扮、表达忠贞爱情等场景,快八板常用在剧中人物赶路时的场景,二板(二流水)常用在剧中人物点兵、观灯时的场景。

3.唱词。有三字韵、五字韵、六字韵(八句子)、七字韵、八字韵、十字韵,在表达不同事情的时候,所用的韵也非常讲究。如十字韵,在演唱时每句都是由十个字对仗,一般是在表达赶路内容时所用,如《赵鸾英观灯》。常使用【娃娃】和【羊子】,其中【娃娃】由八句构成,【羊子】由十二句构成。还有十三道大韵,七十二道小韵之分。

4.拉腔。柳琴戏的拉腔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山东花鼓的唱腔特点,常在基本腔的基础上使用拉腔,但只在唱下句时使用,并由真嗓演唱。女腔在拉腔时,尾音要上行七度,而男腔在拖腔时尾音要下行二度演唱,强调突出曲目的情感表达,以此达到乐句的高潮,更好的过渡到下一乐句。

二、剧团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时代发展、物价提升、互联网及自媒体的普及,更多中青年群体会选择收听、观看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使得当地的庄户剧团仅仅依靠自己联系的红白喜事活动和区文旅局发放的补助款维持生活,举步维艰,以致于庄户剧团的演职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维持生计上,导致演职人员的流失及演出质量的下滑。对此,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其一,通过调查所了解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现行阶段中,桃山庄户剧团口耳相传的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利与弊。一方面,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是对于传统传承方式的继承,在唱腔韵味上保留了原真性。但另一方面,目前庄户剧团在演出时间、演出场地及社会发展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其演出剧目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以致于部分剧目不上演,由于没有曲谱资料,相应的造成了传承人对于一些传统柳琴戏剧目的遗忘及流失。

其二,“文化惠民工作从制度层面上升到操作层面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的,文化惠民是党委和政府亲民爱民政策的体现,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文化惠民,就是要因时、因势、因地制宜,改善文化民生,发挥特长和优势,更好的服务百姓,使人民群众得到文化实惠。”⑤从田野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从2014年开始,该地方文化和旅游局从财政和物资方面对于庄户剧团给予支持,但对庄户剧团的发展显得尤为杯水车薪。首先,山亭区从最开始四个庄户剧团一年有68场演出,且每場补贴1500元,到2021年15个庄户剧团,一年演出次数不及最初的一半,每场补贴仍为1500元。其次,今年惠民演出从六月份开始,时间规定在下午三点至五点,傍晚六点至八点,由于演出地方多为偏远地区,因此,演员都是提前在家装扮好,直接到达演出场地,只有短暂的间歇时间,演员无法正常休息;其演出时间也与农忙时百姓的时间差格格不入。由此可见,当前文化惠民工程有限的资金补贴、演出次数的锐减及固定的演出时间不利于庄户剧团的发展。

三、发展措施

今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同样也是我国进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启之年,城镇庄户剧团的发展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浪潮中,需各方力量集思广益,并不断寻求机遇,迎接挑战,所以,笔者认为庄户剧团在未来的发展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政府支持。①因地制宜,创设有利于柳琴戏传承发展的土壤,让传承人与所在地区环境“和谐共生”;②增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对于城镇居民柳琴戏的普及宣传力度,避免过度干预,造成“畸形”发展;③惠民工程应根据实际演出情况,调整庄户剧团相应的财政补贴,不可一刀切,对于发放的财政补贴要进行合理监管,并且补助资金要及时、准确发放到位,有效保证庄户剧团的相关演出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待遇。柳琴戏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务必要解决传承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让传承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柳琴戏的传承发展中来,以便柳琴戏更好的良性发展下去。

第三,当地文化部门需加强对传承人及庄户剧团管理者的培训工作。①从庄户剧团管理方面来看,管理者要循循善诱并给予正确引导,提高庄户剧团成员对于柳琴戏保护性、创新性、全局性、长远性发展的认知程度;②创作方面,庄户剧团不仅需要大力传承传统柳琴戏剧目,还要守正创新,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柳琴戏作品;③发展方面,该地区文旅局、文化馆、地方企业及庄户剧团强强联手,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特色项目,使人民群众有更多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把柳琴戏加入到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中。让柳琴戏进入到本地区的课程体系中,并要求庄户剧团传承人每周至少去一次学校,定期汇报演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传承人对于柳琴戏传承发展的动力,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柳琴戏的认识,从而不断加强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对于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做到“从娃娃抓起”。

四、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桃山庄户剧团作为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文化支撑,对于山亭区及周边地区柳琴戏的传播发展和农村人民的精神富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只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加强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才能更好的让传统柳琴戏永续流传下去;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增创更多与时俱进的新兴柳琴戏剧目,才能不断拓宽柳琴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让每一代传承人作好“接力棒”的准备,使柳琴戏更具生命力的薪火相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孔培培.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刘永海.乡村小剧团[J].中国摄影家,2003(08).

[3]袁磊.乡村振兴,庄户剧团作用不可或缺[J].人文天下,2018(13).

[4]刘鲜芝,李海宇,董霞.请关注一下“庄户剧团”[J].乡镇论坛,1999(08).

[5]吴汝连.庄户剧团的带头人——曾宪锡[J].中国戏剧,1989(08).

[6]刘平.“庄户剧团”的拼博精神[J].中国戏剧,1991(09).

[7]杨彬.泥土里盛开文明花——山东省博兴县庄户剧团发展纪事[J].小城镇建设,2006(02).

[8]张丹.枣庄庄户剧团建设与“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研究[J].人文天下,2019(19).

[9]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05).

[10]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6(01).

[11]時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01).

[12]何娟.山东地方戏曲“柳琴戏”的调查与研究[J].戏剧之家,2020(09).

①采访时间:2021年6月26日,采访地点:丁崇兰家中,丁崇兰口述:“门里徒”:经熟人介绍,要摆三桌席,大门外面一桌(引进师)、院子里面一桌(保管师)、堂屋(正屋)一桌,徒弟要在堂屋跟师傅磕四次头,又称实事求是,跪拜四次之后,徒弟起来改口,师傅为爹,师娘为娘,然后师傅写批阅,直系亲属在批阅上按手印,随后徒弟改为师傅姓氏,改姓不改名,并以三年为期限,不得更改其他姓氏,饮食起居听从师傅安排,所赚的钱也一律上交,师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徒弟。

猜你喜欢
发展措施传承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对固原市原州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思考
网络视频新闻的特性与发展措施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