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导学生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职责。科学有效的引导需要注意“六个结合”:“主食阅读”与“副食阅读”相结合;“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相结合;“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相结合;“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悦读”和“啃读”相结合。
关键词:教育;阅读;引导;方法
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引导学生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职责。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成长。
受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影响,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的质与量都严重不足。钱理群先生曾感慨:“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長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也是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笔者对此非常认同。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有风干的知识,精确地训练,冰冷的分数,还必须有高质量的阅读,让学生在书香浸润中成长。学生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才能摆脱低层次需求的局限,才能实现精神拔节与丰盈。但是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呢?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主食阅读”与“副食阅读”相结合
读书就像吃饭,要注意“营养均衡”。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五谷杂粮等,都要尝一尝。教师和家长除去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有价值的好书外,也要注意学生阅读的营养均衡。郝明义先生曾把读书分为四类,即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和甜食阅读。只吃主食,容易营养不良,而且永远也成不了美食家;只吃副食和零食,精神上会永远长不大,一不小心会培养成“超级婴儿”。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接触不同类型的图书。即使学生对某一种类型的图书有严重的喜好倾向,教师和家长在引导时也要带着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图书类型,读的类型多了,未来对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等一定大有裨益,而且随着学生阅读类型的增多,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在某些时间段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方向。
二、“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的益处大家也都清楚。但当下有一种潮流即为了突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盲目批判碎片化阅读。笔者非常不认同这种观点。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引导学生把整本书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更好。碎片化阅读提倡学生把碎小的时间利用起来,在增加时间利用率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少益处,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何乐而不为呢?欧阳修讲读书“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碎小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我们中国人推崇的儒家经典《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引导中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断片化的《论语》阅读,每天研读几则,谁能说这种阅读就没有益处呢?当然,碎片化阅读一般只能充当餐后的“小食”,解馋时的“零嘴儿”,而真正需要静下心来的思考式阅读才是我们的“主食”。
三、“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相结合
时代在变,文字的载体也在变。从前的文字刻在石头、骨头上,记在木简、竹简上,后来的文字则写在绢上或纸上。现如今,文字已越来越多地被记录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阅读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我们看待阅读的态度也应与时俱进。数字化图书检索的便捷和携带的方便,都是纸质书所无法比拟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只是固定在纸质书上。只要内容合适,阅读电子书也大有裨益!当然,我们既不能让学生一头扎入故纸堆,也不能让孩子只是盯着手机或电脑阅读没啥内涵的搞笑段子和网络小说。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时需要注意: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相结合,合理分配时间,做到不“偏食”。
四、“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相结合
读书不能太功利,很多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些书的阅读,也许一时半会儿不会有结果,短时间看来“无用”,但它对个人视野的开阔、素质的改变、审美品位的提升等,可能都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这是“大用”。很多家长在学生小学阶段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不舍得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读那些无用之课外“闲书”,认为是浪费时间,他们把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有用之书”教科书的范围内,把学生的思维死死地固定在这个狭窄的框子里。可是,当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前进乏力时,如同小苗一般营养不良而缺乏成长力量,家长只会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却不知道正是自己忽视“无用之书”之大用,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营养不良”。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五、“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
有字之书,即文章著述;无字之书,即生活经历。阅读“有字之书”对一个人精神的成长至关重要。往圣先贤之经典,诗仙词圣之佳句,传人间道义之文章,记万事万物之诗篇,这些“有字之书”皆值得我们博览饱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自己的才识。读有字书固然重要,但读无字书更是非同小可。读“无字之书”,简单地说就是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读好“无字之书”的关键在于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以他人、社会、实践为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战国时的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精读有字之书(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后来赵括接替廉颇为将,在长平之战中,照本宣科,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由此看来,无字之书更需用心读。相较于“有字之书”,阅读“无字之书”则强调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经历风雨,在丰富的阅历中收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学生只有读懂、读透社会和人生这部大书,才能为自己插上腾飞的翅膀。总之,读不好“有字之书”,则才识难以与日俱增;读不好“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只有二者兼顾,知行合一,致知于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六、“悦读”和“啃读”相结合。
读书是一种自律,它既不能总是快乐的“悦读”,也不能总是费脑的“啃读”,最好是“悦读”和“啃读”相结合。有时读书可以随性、适性一点儿,没必要让学生总是“端着”,每天过那种刻板的清教徒式的阅读生活。学生也有权利享受轻松阅读的闲情逸致。学习累了,把专业的深奥的磨脑子的书暂且放在一边,随意读点儿与课本无关的简单明了的不需要太耗神的“闲书”,在紧张的日子中舒缓一下节奏、享受一下闲暇的时光,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其实,越是年幼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学生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养成阅读习惯。反之,多带学生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其自己随便翻翻,随便选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但如果只有凭兴趣的“随便翻翻”的“悦读”,时间久了,难免会流于肤浅和庸俗。真正的深度阅读往往从“啃读”开始。阅读的捷径其实就是读经典,而经典绝大数都是“磨脑子”的书,读不进去的时候,可以啃一啃,啃着啃着,可能感觉就有了。如果一辈子只读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的书,其实等于没读过书。所以,要引导学生适当挑战一下自己,认真啃读几本一下子还读不懂的经典。王蒙先生说得好:“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用脑筋读书,而绝对不只是随大流、随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谈,最后变成聪明、万事通型的白痴。” 当然,不管是轻松的随心“悦读”,还是费神的磨脑子的“啃读”,我们都要引导学生注重思考和避免“心为书役”,注重心灵的舒展与自由,注重灵性的提升与生命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没有好的阅读,就没有好的教育。读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教育,可以让一个又一个学生变得更加美好,这就够了!
作者简介:常作印(1973— ),男,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和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