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古典散文要基于“言”“文”并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又要促使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用新颖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信息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探究字词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言”“文”并重,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解读古代散文。
关键词:“言”“文”并重;古代散文;高中语文
新课标提出教授古代散文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除了关注“言”的掌握,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还要采用“言”“文”并重的策略,让学生挖掘作品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使学生学会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要做到“言”“文”并重,教师便不能一味地讲读课文,而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理解“言”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提升阅读效果。
一、搜集信息,实现信息互动
信息互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古代散文时采用批注法,标注出不理解的句子,然后上网搜索寻找相关资料。学生自主查询字词,了解文章背景信息、作者简介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有趣的话题展开微信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师说》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名词活用的学习难点,如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师”原本是名词,但是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从师学习”。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从“言”的理解过渡到对“文”的探究:“作者为何如此强调从师学习和年龄之间没有关系呢?这和当时的时代特点有什么关系吗?”教师让学生上网搜索,可以查询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可以了解作者为何创作这篇作品。学生在上网搜索后发现此文是作者写给学生李蟠的。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应该提倡从师而学的风气,所以就创作了《师说》这篇文章,提倡不分年龄、地位,只要愿意从师,都可以学习。
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进而掌握“言”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了解时代背景等和历史文化有关的信息,进而提升“文”方面的感悟。因此,这种教学活动体现了“言”“文”并重的教学思想,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抓住趣点,打开期待视野
在接受美学中有期待视野的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古代散文的时候,头脑中是“白板”状态,那么必然感到迷茫,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期待视野,让他们回忆起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抓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才能产生期待视野,更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
在学习《阿房宫赋》一文时,为了打开学生的期待视野,笔者首先展示了一段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美轮美奂的宫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用怎样的文字才能描写这如同仙境一般的场景呢?”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品中形容阿房宫的词句,让他们以“言”作为阅读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其深入探究,提升其对“文”的认识。“对于阿房宫,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阿房宫被烧掉了,也有人认为阿房宫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详细描写阿房宫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展现宫殿的壮美吗?”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提醒当权者不要步古人后尘,要吸取教训。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辅导学生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调动其学习自主性,结合头脑中的知识图式展开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语言浸染,探究深刻意蕴
在“言”“文”并重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即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使其深入探究文本中蕴藏的文化信息,达到探索“文”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重点字词展开深入探究,尝试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中蕴藏的真正语义,并探究隐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赤壁赋》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理解字词表面意思开始,如可以先让学生理解一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意思是什么,思考如何能生动地展现洞箫的声音。此后再深入思考作者用何种手法展现箫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将抽象的声音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能促使读者更好地体会箫声的悲哀、凄凉,并起到了烘托情感的效果,能让读者和作者形成共鸣。此后教师又让学生再次深入思考:“作者欣赏赤壁美景,为何心中会生出悲凉之情呢?你认为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波动呢?”学生深挖文本会发现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欢乐到悲哀的过程,先是饮酒放歌,然后又借助客人的口来感叹人生短促,最后又用豁达超然的心态看待生活。在深入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有豁达的心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或者展开角色扮演等活动,促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浸染语言,尝试探究作品中的深刻意蕴,从而获得感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四、联系生活,发散时代气息
不少学生不喜欢阅读古代散文,认为其与时代脱节。要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热情,教师就要让他们将古代散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会到其中所蕴藏的时代气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理解作品的“言”,然后从“文”入手,思考古人的言行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然后对照当今时代,看看是否有类似的场景,说说是否有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精神。
在学习《劝学》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展现努力学习的词句,并理解其含意,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此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提出以下问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十分发达,有不知道的知识上网百度一下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再积累知识,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你认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这促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思考,并围绕自己的学习习惯展开分析。有学生认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充实自己,所以积累知识、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依然十分重要。”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说说能否感受到古人的言行举止。这样能让古代散文展现出时代气息,促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古代散文的意义,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多元化解读。
五、品鉴哲思,发展审美能力
在“言”“文”并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表面意思,还要深挖下去,探究其中所隐藏的哲思,提升审美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唤醒学生的多元感官,让他们进入到审美赏析的情境中,促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别美、感悟美、体验美,并深入了解作品中蕴藏的哲学思想。
学习《六国论》一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说说这里的几个“下”分别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基础上,再引导其展开审美赏析,感悟作品中的哲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到‘弊在赂秦’,作者如何论证的?这样的历史故事又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启迪呢?作者所说的‘是又在六国下’,是为了向谁发起警告呢?”学生在审美赏析中发现作者擅长使用举例子等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迪,认为北宋向契丹和西夏上贡的事情也是不对的,他结合历史,反思现实,体现了对政治策略的谨慎思考。
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让他们将自己的体会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进行交流。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言”“文”并重的方式,引導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学会多元化理解作品。这样学生能在新型的课堂活动形式中自由徜徉,感受到古代散文的魅力。
作者简介:刘燕雪(1974— ),女,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