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可以尝试在日常碎片化阅读、经典阅读、文化热点现象、教材教学中寻找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然后尝试添加写作任务,进而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更新了传统文化考查方式的同时,也丰富了写作内容,拓展了写作空间。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2020年高考语文Ⅱ卷的作文题目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是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这道“带你走近历史名城、家乡文化”的作文题,在地名文化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人文知识,将学生的视野拉向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备文化维度的广阔生活。这道题目给教师树立了一个标杆——以当下流行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以作文形式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有限,可参考的资料亦有限,且命题的难度较大,笔者尝试自主命题,具体如下:
一、在日常阅读中寻找命题的源材料和切入点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好的命题源材料。我们日常的阅读以碎片化阅读为主,教师可多关注优秀的公众号或网络分享的文章,在日常阅读中发现好的命题点。
2.从文学类杂志、书籍中寻找命题点。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从中寻找命题材料。
笔者从公众号“思维与智慧”中的一篇文章得到的启发设计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筷子被称为“箸”,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双筷子,贯串了人的一生,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情感、记忆和舌尖乡愁。而人生也如筷子,可以丰富多彩,可以正直坚挺,可以相辅相成……所谓“人生如筷,筷如人生”!
在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事物,虽然普通,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和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息息相关,如月亮、水、对联、鱼、清明、玉、大雁、莲、茶……请选择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此题着眼于日常事物中所包含的文化因子。学生可从列举的事物中选择,也可从其他常见的、且包含文化内涵的事物中选择。此题写作范围大,内容延展性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
以“水”为例,学生可以从道家文化中寻找写作源泉。在道家文化中,水代表崇高的美德:水有至善之功,“上善若水”;水有至谦之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至大之量,“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水有至柔之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然后由此生发,联系社会人生,即可成文。还可以从古诗文中寻找写作源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代表时光的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水是历史洪流的象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的江水代表的是满怀的愁绪等等。
二、结合当下的文化热点现象寻找命题的源材料和切入点
近年来,《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办得如火如荼,让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精华走入寻常百姓家。作文命题也可以适时捕捉当下的热点现象,笔者从诗意、诗情角度设计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古诗里的秋天总是丰富多彩,或明丽绚烂,或惆怅悲凉,或壮阔苍凉……秋天也总是带给我们沉静与思考、启迪和收获。
请以“秋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这道作文题添加的写作任务是散文文体,但是在材料中也隐含了任务:“古诗里的秋天”说明必须和古诗相关;“带给我们沉静与思考、启迪和收获”要求学生必须就秋天进行思考且有所感悟。题目以中国古代诗词“秋思”为核心(但又不限于此)考查传统文化。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但是关于秋思的诗文却自古有之,比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独守家中、深夜捣衣的女子对远征在外的亲人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游子对家人的殷切期盼;“塞下秋来风景异……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牵挂;“此生此也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久别重逢后又将天各一方的感慨……
这道作文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一方面让学生在秋意诗情中有所思考和感触。
三、在阅读经典作品过程中寻找命题的源材料和切入点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以《史记》中齐桓公任用管仲争霸天下、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为蓝本,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笔者依葫芦画瓢,在经典作品中寻找类似内容设计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汉高祖刘邦开始举兵抗秦的时候,队伍力量弱小,主力就是他的同乡和亲友。但是,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逐漸和项羽的军事集团分庭抗礼,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
在他的核心团队中,除了张良、韩信、陈平等人是后来加盟的之外,其余大都是刘邦微末之时的“狐朋狗友”,比如:丞相萧何是沛县小吏,曹参是一名典狱长,夏侯婴是车夫,樊哙是杀狗卖肉的屠夫,卢绾、周勃就是平民百姓,根本不懂行军打仗……但是这些人最终却成为治国能臣、军事统帅,名垂史册。这是为什么呢?
班级计划举行一场读书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此题在改编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楚汉争霸”故事的概貌,但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诸如“时势造英雄”“千锤百炼铸英豪”“近朱者赤”“跟对领导与团队”等等。
四、在教材中寻找命题的源材料和切入点
课本中古代诗词散文的篇目较多,很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命题的绝佳材料。以历史散文为例,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怀和精神风貌就是极好的命题源。比如,烛之武的爱国与担当,苏武的威武不屈的气节,项羽的英勇豪情与刚愎自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也不例外,《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经典论述,《前赤壁赋》中作者面对人生波折的态度等等。
另外,古诗文作者出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人,教师可以据此命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巩固了古诗文的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他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班级将举行读书交流会,请结合你的既有知识,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心中的苏轼。
这道题是在学习了苏轼的诗文、了解其生平思想后,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既包括诗文背诵理解能力,又检验了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辅以应用文体考查,可谓一举多得。
找到命题材料后,第二步是命题。如何将这些命题线索、材料转化为写作空间大小适度、深浅适宜的作文题目呢?对于源材料怎样提炼压缩才是合理的?添加写作任务时应该注意什么?笔者认为,在作文命题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对材料的压缩必须到位,信息量不宜过大:故事类、事件类以能交代清楚事件的因果即可,过程性文字尽量减少;话题类文字要突出核心字眼、关键词句,其他枝节内容尽量删减。枝节过多容易使写作方向、范围过于驳杂,不利于思维品质的考查。斟酌字句时必须删繁就简,将内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为衡量标准,以有利于学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思维提升为目标。
2.添加任务时,需考量题目本身的指向性和写作空间。在题目有足够延展性的基础上,添加限制性任务,诸如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书信等要求,或者组合几条材料,或者限定写作身份、目的等等。
3.关于文体限定问题。大多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任务是演讲稿、主持词、书信等应用文体,但是本质上还是以议论说理为主。以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时,应该将文体范围扩大,将记叙文、散文纳入任务要求中。其中,文化类散文、随笔是较好的选择。
以作文形式考查传统文化,不但豐富了语文学科考查的形式,加强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厚重感,增强了文化底蕴,同时,它促使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汲取古人思想精华、品格节操等精神养分,以古为鉴、对照今昔,思考当代社会现象。在潜移默化的熏染中,让学生知进退、明取舍、有底线,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虎.人生是一双筷子[J].思维与智慧,2019(9).
[2]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3]李敬.巧借网络资源,提供学生时评文写作能力[J].语文教学之友,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高中校园文学管理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02001012】
作者简介:齐奎香(1970— ),女,河北省霸州市第四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