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云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家校协作的实践对策,概述了家校协作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家校德育协作存在的问题,从构建针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共同体、实行针对立德树人的特色教育两方面,探讨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该如何进一步强化家校协作,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家校协作的意义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都是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在当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逐渐开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成为了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探究的问题。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出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结合相关德育研究可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德育教化,亦离不开家长为学生带来的言行举止上的熏陶。相较于成年人,学生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尚在发展,情感、情绪很不稳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很是薄弱,对事物的认知以及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都需要学生从“零起点”阶段慢慢做出积累,而学校与家庭给予的影响在这一环节中又是不容忽视的,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协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家长,教师有着更为充足的教育经验,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入,能够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带来许多有益的指导作用,学校与家长在德育观念上达成一致,能够为学生德育素养的成长带来更为良好的影响作用,熏陶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德育教育手段,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为回应“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尽快完善对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全面汲取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手段,以更具可行性、系统性、全面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特点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家校德育协作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调研本地区典型的几所学校,认为目前家校德育协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尚未形成家校德育共同体,家校协作不紧密:目前,许多学校对家校德育协作平台的构建都较为单一,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大多被局限在“家长会”“家长群”等几个常规渠道中,导致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缺乏了解,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缺乏完善的家校协作规章制度:健全的家校协作制度能够为家校德育协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但目前有许多学校在设计规章制度时都未充分考虑这一点,导致家校德育协作的开展无章可循、无制可依,影响了这一工作的实效性;再次,学校组织的家校德育协作活动过于传统,如千篇一律的知识讲座、内容枯燥的座谈会等等,家长参与这些协作活动的积极性很差,很难有意愿配合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再次,家校协作具有明显的單向性,即教师方在整个家校协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过高,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家校协作的“主导者”,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度很低;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德育协作中的占比不足,导致许多学生长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被教师与家长及时发现、及时干涉,影响家校德育协作的实施效果。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家校协作的实践对策研究
(一)构建针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共同体
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强化家校协作的必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学校与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家校协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构建出更为全面且长效的家校教育共同体机制,让家校共育得以更为持久地运转下去。
1. 加强对家校协作平台的建设
学校应加强对家校协作平台的建设,除常规的“家长会”“家长群”外,还可探索“家长学校”等更具有创新性的协作形式,成立专门的家校协作建设领导小组,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同时吸纳一些热心于家庭教育的学生家长参与,共同完成对家校协作方案的制定以及对家校协作活动的组织;此外,学校也可成立专门的家校协作委员会,由各年级各班积极推荐家长代表参与其中,负责对家校协作相应会议、活动的召开与主持、对家校协作相关事务的协调等,提升家校协作机制运行的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可选择一批骨干教师,组成面向家长学校的讲师团,负责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应工作,协同学校完成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达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上述家校协作平台的过程中,学校应做好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挖掘,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升对家校协作平台的建设质量。如学校可广泛开发校园中空闲的教室,作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活动教室,为担任家长学校讲师的教师提供专门的办公室,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向家长学校、家校委员会等组织,设计专门的网站,利用好校园网站、微信群等一系列渠道,让这些家校协作平台得以更好地运行下去,全面发挥其作用,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 加强对家校协作规章制度的建设
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家校协作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具体包括学校的工作计划、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对相应资料的管理制度等;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结合教师在推进家校协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尤其是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也可组织教师听取社会上一些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举办的讲座,为家校德育协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此外还应细化对教师家校协作工作质量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与评优评先挂钩,以此唤起教师参与家校德育协作的积极性;对于在家长学校讲师团任职的教师,学校可编写相应的家庭教育教材,提升其家庭教育水平,让其全力帮助家长提升家庭德育效果,也可大力发掘家长资源,定期组织在社会某方面具有先进成果,或具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其他家长传授相应的心得体会,营造良好的家校协作氛围,唤起家长落实家校德育协作的积极性,以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3. 加强对家校协作活动的设计
学校还应加强对家校协作相应活动的设计。如,学校可加强对讲座、授课、交流等创新性活动形式的应用,将传统的封闭式、说教式、保姆式活动,转为更有利于吸引家长广泛参与、更符合现代化学校教育特点的开放式、渗透式、民主式活动,同时鼓励家长担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管理者,发挥家长对家校协作组织的自治作用,丰富家长参与家校德育活动的收获。
(二)实行针对立德树人的特色教育
“育才先育人,育德是首位”,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仅靠学校单方面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为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与教师应积极探索立德树人背景下强化家校协作的新思路、新手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1. 将家庭教育与德育教育全面结合
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庭学校、家校协作委员会等渠道,广泛开展与立德树人相关的调查、实验、研究活动。如邀请家长来到学校,共同商议对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借助家长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德育熏陶;建立家长督学制度,让家长走入校园,从校园环境、办学行为、教学常规、食品安全等方面,为学校提出建议,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更为阳光、快乐的环境;教师也应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家访工作,以此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德育手段。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特殊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更应做好考察,与家长共同制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案。总之,学校应全面构建与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相关联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提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亲和性与针对性。
2. 将单向教育与双向教育全面结合
学校应坚持“单向与双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在家校协作过程中,学校除应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渠道,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方法外,还应积极通过电访、网络、校讯等现代化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也可定期召開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的家庭教育思路,为其带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全面观摩教师上课的全过程,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在这一环节中,学校可为家长发放相应的问卷,了解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全面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提升家校协作的实效性。
3. 将系统性教育与典型教育全面结合
学校应坚持“系统与典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就应当发放心理健康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举办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家长为新生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出一个更为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增强其心理素质,培育其健康人格;对于毕业生这一群体,学校也可举办相应的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告知家长学生在毕业学年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此外,学校也应定期开展如“十佳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如在每学年末,评出优秀家长若干名,引导其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带动家校协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对个别学生的典型教育。如学校可设置专门的校园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素质优秀、教育经验丰富且深得学生喜爱、信赖的教师,为个别学生提供及时且有效的心理辅导,联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其心理问题、思想动态,引导其向着更为阳光向上的方向成长发展,早日走出成长的困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强化家校协作,对于学校而言,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学校应加强对家校协作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从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创新,构建家校协作长效机制;此外还应探索有关家校协作的新渠道、新活动形式,让家长全力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带来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家长资源的挖掘,做好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摸排,提升家校协作德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更为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漳州市第六届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立德树人背景下有效推进家校协同合作的研究》(课题编号zdy20028)的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