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的思考

2022-05-01 13:15史德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情古诗意象

史德平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诗词文化更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对于古代诗词文化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文化讲解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古诗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古诗自身的特点,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授课内容较为枯燥。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初中阶段开展古诗细读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展开方式,希望能为初中古诗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 细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26

语文教学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古诗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较为单一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方式上来看,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古诗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教育,结合古诗特征来看,其更适合于细读教学,古诗言简意赅,表意深刻,用词精美,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微观且详细的分析,能够更全面地让其体会到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的探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古诗细读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语文教学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且能够达到精神世界的充实。但结合古诗言简而意深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讲解内容过于浅显则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讲解内容过深又会让学生存在听不懂的困惑,因此,对于古诗讲解的“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解过程中,既要做到有宏观分析内容,还应有微观赏析部分,通过张弛有度的教学实现知识的传授。

培养初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是需要细读教学的,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对于相同文本的理解不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必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用比喻的方式来讲古诗,应是最合理的方式了,浓缩且具有跳跃性的语言在表意上具有朦胧美的特性,此种特性为读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将此种特征完全发掘出来,才能够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身理解以及文化积累,准确弄清文意,摸索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将读诗与感悟诗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出个体的能动性,通过跟随教师的微观分析,细致地理解作品,进而培养自身特有的文化审美。古诗细读与微观解析要尊重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还应注意到,课程的开展应当立足于文本,将文本中心与个性解读相融合才是古诗细读教学工作展开的关键。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关照学生的内心,并以此作为边界展开教学。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古诗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收获相应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逐渐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学习并应用细读诗歌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会逐渐得到提升。因此,在初中阶段应用细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与古诗之间建立精神层面的沟通是必要的。

二、初中古诗本细读的要素

结合上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细读教学,将会在多方面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明了此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后,还应进一步对古诗细读教学进行探究,下文主要介绍古诗本细读的几大要素:

1.浓缩的语言

语言方面,古詩一般用语较少,篇幅较短,但用语精练,表意丰富。浓缩一词就很好地概括了古诗的特点,在精短的篇幅中要表达出完整且深刻的内容,其语言相对于一般文学作品必定要更加集中。近代人曾形象地描述古代诗词:诗是语言的精粹。为了体现诗歌言简意赅的艺术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古诗在不断浓缩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众多极具艺术性的特征,在意象意境、情趣理法以及技巧的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2.优美的韵律

古诗在节奏韵律方面十分讲究,在细读诗词文本内容时,强烈的韵律能够带给学生一种文化美的感受。在诗的创作中,一般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会采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作者反复考究,在体现韵律之美的同时,又在语句上显得平顺自然。古代对于诗歌的押韵要求高,近体诗同样不例外,其对于格律同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充分照顾了韵律的和谐。这些出现在句末用于押韵的韵脚,使得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诗词歌赋的回环之美。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在巧妙运用艺术手法的同时,流露了自身情感,这实在是古人的大智慧。若要让学生对此充分理解,细读是关键。

3.丰富的意象

意象的描述一般都会带有诗人的情感,古人写诗追求含蓄的抒情,利用勾勒的“象”来表“意”,通过客观表达主观是意象抒情的重点内容,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虽然与诗人要描述的事件无过多联系,但其中所带出的时间以及事物直接为诗歌奠定了“悲”的情感基调。能够让人感受体会,但又难以用言语清晰地表述,其重点在于内外统一,这同样也是针对古诗进行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的内容去想象作者心中真实的心境,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挑战,师生需要共同对诗中的意象进行还原与联想。

4.丰富真实的情感

浓缩的诗句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人为了克服文字所具有的瞬时性以及静态性等特点,常常利用具有指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以及手法,实现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拓展。在古诗细读教学过程中,诗文脉络的变化是作者融情其中的根据,同时也是学生赏析诗歌的根本。从某种层面上看,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其自身创作以及读者赏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作者将无限的思绪寄托于有限的诗词文本中,学生再从有限的词句中探索出诗人无限的思绪,此种交互的实现意味着诗词赏析的成功。

三、初中古诗细读教学分析

上文主要介绍了初中古诗细读的几大要素,这几大要素对于古诗细读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中将上述要素体现出来,就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关键问题,笔者对此问题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1.教学层面上的文本解读转化

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文本内容开展的教学,其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会体现出不小的差异,但文本转化背后的核心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于文本价值的理解不同。基于此,有专家指出,语文教育视域下的文本转化需要考虑两个因素: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文本的课程价值。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分析理解,才能完成后续的古诗细读教学工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上文可知,在特定主题规范下开展语文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调整古诗文本细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尽全力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

2.教学层面的学情分析

上文说到学情了解对于后续细读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初中阶段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的学情要有全面的掌握,众多学者在语文细读教学相关的文章中都提到过学情了解对于细读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学生学情的分析并不只是简单判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其分析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生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就要着重分析语文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与学生学情相契合的点,并且在不斷调整的过程中将学情分析工作真正打造成为古诗教学中的良好促学方式。

3.基于学情分析的实践操作

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教师需要有条不紊地展开语文细读教学,本文主要结合古诗内容,以构建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目标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加以说明。

此处主要以初中古诗《天净沙·秋思》一文的细读教学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需求来确定古诗细读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古诗特征分析学生具体需要针对哪一部分的知识进行重点学习,此时可以划分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基础以及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细化来看,《天净沙·秋思》一文属于众多诗文中篇幅较小的作品,并且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很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此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四季景色的描写,因此在写景方面,教师可适当结合课外内容针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此种方式能够缓解古诗教学的枯燥性。诗人通过巧妙的修饰性语言,将秋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组合,形成作品,在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深秋意向图,借众多意象来寄托游子在外羁旅漂泊的悲苦之情。因此,分析诗歌的情感应作为本次细读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

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基础制定计划,《天净沙·秋思》一文被设置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单元,具有教学意义的同时,也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开端,诗歌情感以及意象的分析是初中语文教学难度较大的语文思维养成型内容。因此在教学领域综合分析来看,此种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便可得出初步的分析结果:学生学科基础较为薄弱,接受此种知识的水平较低。因此在开展细读教学中,应该放下硬性知识,从感性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综合上述内容,教师即可确定《天净沙·秋思》一课的教学内容:从感性方面引导学生简单理解诗歌意象,从修饰的角度入手对作品中用到的意象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寄托于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以此为基础,最终围绕古诗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学生的学习困难点为中心的学情分析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确定模式就形成了。

紧接上文,在针对作品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进行把握,并且要时刻观察学生学习思路与自身引导是否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不断观察,最终在教学总结时就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薄弱之处,并找到需要强化的点。具体来看,在带领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时,可以将文本内容中所包含的意象逐一列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通过罗列意象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作品主要通过意象抒情,其描绘的大多意象本身就以悲情为情感基调,学生基于此能够初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悲苦之情,但对于诗人罗列意象与抒情之间的妙处,学生并未理解全面。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有宁静闲适的风格,又有萧瑟空旷的景象,此种在景象上的多重性混淆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罗列的意象中所用到的修饰性词语,例如“枯”“昏”等,从而重新对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展开联想,枯藤老树相依,昏鸦盘旋于老树之上或栖于树梢,通过此种对于诗中描绘画面的解读,学生便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所描绘的凄凉、萧条的秋景,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将学情分析与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教师能够很好地发现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不足。由此看来,准确的学情分析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

学情分析不只是一项工作,其在教学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立足于分析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困难是否得到解决。我们依旧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文末,作者提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于诗句意思的理解相信学生在有了对上文众多意象的理解基础上并无太多问题;日落东方,万鸟归巢,离家的自己走在古道之中,别人有家可回,自己却无家可归。“天涯”二字无岸无界,诗人无处可归,生发断肠之感,通过详细的分析,学生才能感同身受。并且前后意象的结合以及最终情感的分析之间是有关联的,通过情感的分析总结,学生会自主联想到整篇作品中所提到的种种意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闭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的结构以及其中具有的大量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兴趣。

综合上述内容来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细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诗文细读教学的合理开展离不开上述内容中提到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架构,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在课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式教育,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真正理解、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汾《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10期。

[2] 王勇《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教法和学法——唤醒心中的诗意:“古诗词”吟诵教学》,《新课程》2016年第2期。

[3] 王冬梅《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10期。

[4] 陈正文《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3期。

[5] 蒋定玉《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学情古诗意象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