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课堂”,源于不懈的行与思

2022-04-29 04:22朱旭光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摘 要:于富民老师热爱生活,能将生活中的所思所得融入教学;爱好读书,并能以阅读所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个个能言善辩、侃侃而谈,人人阳光向上”。“思辨课堂”,正是源于于富民老师在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中不懈的行与思。

关键词:“思辨课堂”;教育生活;教师成长

我和于富民老师相识于江苏省运河师范附属小学,那时他刚从乡下一所小学考进城,和我在一个年级组。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轻、有朝气,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热情与干劲。

于老师多才多艺。也许是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会拉二胡、吹笛子和葫芦丝,会唱京剧、黄梅戏等,经常参与学校的文艺演出。他的课堂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元素:《欢乐的泼水节》学完了,他拿起葫芦丝,为学生吹上一段《月光下的凤尾竹》,激发学生对傣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学习课文《春联》,他又带着学生在锣鼓声中,感受民间戏曲《小拜年》;他还精心设计板书,在黑板上画出一张张“鱼骨图”“思维导图”,让课堂所讲的内容立体、生动起来……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享受着艺术的熏陶和思考的乐趣,蓬勃生长。

于老师热爱生活。他常常思考如何将教育元素无痕地植入生活的细节。他带的班里有文化墙、班级树、智慧柜、绿植角,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趣。他带着学生建起了空中植物园,一起“种瓜点豆”,跟踪农作物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合作书写“植物日记”。学写书信时,他组织学生与新疆海纳尔小学的伙伴们开展“千里友谊手拉手,两地书信民族情”活动,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对于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于老师总是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写下感言,因此常有佳作分享在朋友圈。寒冬时节,他早起为上高中的儿子擀面条,即兴写下一首词:“大葱切成三段,生姜也来两片,几根小菠菜,再打一个鸡蛋。擀面,擀面,吾儿百吃不厌。”夏天的一个清晨,他带着学生欣赏窗前刚刚盛开的栀子花,讲到动情处,诗意油然而生,于是就有了《咏栀子》:“栀子非国色,翩然六月妆。不为他人艳,素衣送暗香。”

热爱生活,才会坚持思考生活;而正是因为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中的勤于思考,于老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才走得快、行得稳。

早在乡村小学工作期间,于老师兼教音乐课,因为爱钻研,非专业出身的他,竟在全县音乐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后又在徐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后来,他把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逐渐形成“幽默不乏灵动,睿智兼具活泼”的教学风格。2014年,在全市推进“学讲计划”启动仪式上,他执教《沙漠中的绿洲》,别具一格的设计,幽默风趣的教学,理趣共生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在学与思的海洋。后来的教研活动中,《桂花雨》的童趣,《海底世界》的理趣,《九色鹿》的智趣……都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些课上,我感到于老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

于老师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敢于尝试。一次,他从特级教师朱学坤那里借来《语文言意论》一书,如获至宝,并尝试将书中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教学风格和写作主题逐渐向“意趣相生”转变。2017年,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他执教《神奇的克隆》一课,依据文本结构及学习过程,提炼了板书“神话故事简入题,科学语言下定义。从低到高举例子,造福世界显神奇”,把一节枯燥的科普文阅读课上得妙趣横生。他把生活中的诗意带入课堂,用所学的理论指导课堂,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显出了特色。

渐渐地,他尝试以“陌生化眼光”审视熟悉的文本,开始丢掉一切教学参考书,以自己的思考与积累独立设计教学。

2018年,在徐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他执教了《望月》——这一课曾被多位名师上出经典课例。教学中,他并没有按照大家熟悉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思路去上,而是以“月”为引,循“情”而发,上出了抒情散文的独特魅力,得到评委青睐。后来,在我和徐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春老师的指导下,他围绕“景中寓情,即事抒情”的教学点寻求新突破,引领学生沉浸于月夜的情境之中,或思,或悟,或读,或诵,或言说,或争鸣,整堂课充满了思辨的律动。此后,他上了徐州市公开课《四季之美》,录制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培训课《慈母情深》,执教了面向全国发行的备课手册同步视频课《语文园地》。从这些课中,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教学设计比以前更加新颖而灵动,更多了几分浓浓的思辨的味道。

于老师将目光转到“思辨”上来,也是因为他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个个能言善辩、侃侃而谈,人人阳光向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应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他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思辨”的文本,并在课堂上尝试落实。2021年,他结合自己的经验,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顺利通过评审并成功立项。2022年4月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这一课题与课标理念不谋而合,这给他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动力。

他教《王戎不取道旁李》,启发学生在“唯戎不动”处开展思辨性阅读,顺着人物的心路历程,读文、思辨、明理,在语言的丛林中走个来回,又通过互文阅读《王戎观虎》,使学生心中的王戎形象更加立体。他教老舍的《猫》,围绕“古怪的猫”设计问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帮助学生据“言”索“意”,破解文本写作的密码。他还从生活中取材,上出系列“思辨语文课”:注重单向思维的《向谣言说“不”》,注重双向思维的《小学生需不需要手机》,训练逆向思维的《怎样劝说》,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是同事在评价于老师时常引用的网络流行语。是啊,于老师其人有趣,平淡的生活由此变得多姿多彩;于老师其课有趣,平凡的课堂因此充满盎然生机。

(朱旭光,特级教师,江苏省邳州市教师发展中心,邮编:221300)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几项基本素质
优秀教师成长的“三力”修炼
深入园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研究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园教坛新手园本培训的实践研究
拓宽师徒结对思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研究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师成长的坚实平台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