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仲靖莲
摘 要:文选型教材要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教学功能,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以此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遵循学习逻辑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按照文体分类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一篇”而读懂“这一类”,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在教学设计上,应突出情境性、连贯性、充分性。
关键词:课文;例子功能;类化教学
统编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所选课文文质兼美,不但具有原生的阅读价值,而且被赋予了独特的教学价值。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教课文”的误区。语文教学要教的并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潜藏在课文中的语文元素,包括语言文字、读写方法、文体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践行“用课文教语文”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课文的例子功能
我们如果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误将课文当成教学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三种极端现象:一是教思想,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教学内容,课文写了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脱离或淡化语言文字运用,滑向非语文或泛语文的深渊;二是做习题,将课文后面的习题当成教学内容,只求正确答案,不问读写过程,陷入应试的泥潭;三是讲要素,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挖掘课文中的诸多要素,拎出来一个一个地教、分门别类地讲,脱离生活语境和语言实践,异化成教知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是“规定教什么”,教材内容是“用什么来教”,教学内容是“实际教什么”。教材内容的主体是课文,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而非教学内容。厘清了课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才能准确定位课文的教学功能和“用课文教语文”的实践路径。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他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课文的功能就是用作教与学的例子,语文教学要从这个例子出发,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最终实现“自能阅读、自主作文”的目的。从学习的角度看,课文的例子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立足例子,“举三反一”。课文就是典范的语言作品,隐藏着语言运用的规律。学生就是凭借一篇篇课文,在阅读一个个范例中,积累语文经验,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与策略,这个过程就是“举三反一”;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这些个体化的语文知识,迁移到其他类似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举一反三”。可见,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其二,用好例子,触类旁通。阅读活动背后是思维活动,思维分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实用性文体的阅读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文学性文体的阅读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阅读。比如,诗歌的阅读,重在意象,需要联想与想象,才能品味诗的语言,读出诗的韵味;小说的阅读,重在情节,需要预测与推理,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散文的阅读,重在情感,需要体验与还原,才能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读懂作者的心思。分类阅读,发现并把握这一类文体的特点与读法,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类化学习功能,将读法迁移到同类文体的课文学习中,可以由读透“这一篇”进而读懂“这一类”,实现触类旁通。
其三,超越例子,熟能生巧。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文这些例子上,也不能满足于运用例子的类化迁移,而应在熟练的迁移中形成对同类文体的认知模式,以便有效地阅读复杂文体,甚至对复杂文体进行创造性阅读。超越例子,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深度学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所谓的“生巧”,是指能运用新的认知模式,找到读写复杂文体的窍门。一方面是沿着课文这个例子读开去,选择相关的文章串联着读。比如,读了冯骥才的《刷子李》不过瘾,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精神世界,又训练阅读技能,形成人物传奇类文本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这个例子写开来,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乃至创作。比如,读了《俗世奇人》系列文章,可以将生活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个个写下来,既提高认知能力,又提升表达水平,形成“用奇事写奇人”的认知模式。
二、课文的教学要义
(一)课文的教学类化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单元的方式编排的,有的按照课文的题材组合,有的按照课文的体裁组合,还有的按照课文的读写要素组合(如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要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既要从单篇课文入手,紧扣教学的关键点来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更要从单元课文整体编排着眼,根据这一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要义,由类到篇,拾级而上。
1.对准“这一类”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无限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教学点,而取舍的依据就是单元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类特点与读写要素,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落点及教学序列。比如,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三篇散文写的都是“父母之爱”,都是以典型场景和细节来表达情感的,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体会场景和细节中的情感”。据此,就能准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落点:《慈母情深》的落点在母亲掏钱给“我”买书的场景,聚焦母亲“直起背来、掏出钱来、弯下腰去”三个细节中的“反复”写法;《父爱之舟》的落点在父亲为“我”做的七件生活小事,聚焦那只小渔船的“象征”写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落点在父母对“我”写诗的不同态度,聚焦“对比”写法。而后,就能按照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落点,遵循“由易到难、从读到写”的学习逻辑,整体重构单元课文的教学序列:先品读《慈母情深》,聚焦细节,体会“爱”;再议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置话题“严与慈”,理解“爱”;最后读写《父爱之舟》,仿照课文,情境写话,表达“爱”。
2.参透“这一篇”
课文是一个整体,内隐的多重教学价值需要找到最佳的解读视角,或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角度,或从作者的构思与用意角度,或从文体的类型与读法角度,一层一层地解读,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而确定“这一篇”的学习内容。参透“这一篇 ”的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由表及里。课文的语言文字往往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在文字表层,一层在文字背后。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引领学生透过表层,读到文本深层的含义,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真实的写作意图。比如小说《桥》,题目中的“桥”,表面写的是村子里老旧的“独木桥”,实际写的是老支书保护村民逃生的“生命桥”,再深入思考,会发现作者要写的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的“连心桥”。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故意省略的含义,才是需要教的。二是由意及言。课文的语言形式与文本结构,对学生来说仍是一个难点。教学的要义就是要指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与妙处,领会语言运用的规律。仍以小说《桥》为例。课文通篇都是短语短句,甚至一个词语成一个段落,这样的语言形式读来让人有一种紧张感与急迫感,烘托出洪水的凶猛、村民的慌乱,反衬老支书的镇定。课文结尾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意在引起读者对“大义与亲情”的深思。语言与结构,是需要着力的两个教学支点。三是由文及人。阅读本质上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借由课文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结构,可以想象作者写作时的情态,触摸作者构思时的心智。教学的要义就是引领学生凭借课文,读到背后的作者。比如老舍的《猫》,将猫踩在稿纸上的脚印看成一朵朵梅花,折射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更展现了一个有生活情趣和浪漫想象的作者形象。
3.上好“这一课”
对准“这一类”,参透“这一篇”,为的是上好“这一课”。这需要抓住三个“点”。一是确定起点,即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典型表现及成果作品中,判断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表达交流能力,准确把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在起点”。二是设定终点,即学生经历这一课的学习后所获得的进步,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可能达到的新水平。教师要设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还要对照目标设计检测任务,以学生的任务完成水平评价目标的达成度。三是咬定关键点,即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如设置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思有路径;提供辅助性的资料,让学生学有凭借;列举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写有参照等。
(二)教学的设计策略
用课文教语文,需要遵循三个逻辑:一是学生的生活逻辑,将语文和生活关联起来,引导学生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产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二是语文的教学逻辑,遵循语文的习得规律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三是学生的学习逻辑,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加深情感体验,促进有效思维。教学需要设计感,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学习逻辑为主线,体现三个“突出”。
1.突出情境性
学习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感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质量。在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中,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实践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复述课文”这一任务对已经读懂课文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如果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担当特定的角色,就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西门豹治邺》一课中要求学生简要复述西门豹“调查民情”这件事,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西门豹,在调查民情之后,要向魏王写一个不超过五十字的奏折,该怎么写?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代入“西门豹”这个角色,自然领受了“写奏折”的真实任务。“不超过五十字”的限制,增加了任务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要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梳理与凝练,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完整的信息。设计这样的情境,能将枯燥的复述变得饶有情趣,“五十字的奏折”所要求的表述准确性与完整性,足以考查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复述能力。
2.突出连贯性
语文学习要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突出连贯性:一要围绕课文的核心目标,设计彼此关联的学习活动,不能让学生频繁地变换学习内容;二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爬坡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看得到自己努力的结果,避免简单重复。例如,《西门豹治邺》的核心目标是复述,我们设计了给魏王写奏折的情境性任务之后,又设计了两个递进的复述任务。其一,西门豹在漳河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破除了迷信,假如你是在场村民,看到这一切后,该如何把逃到外地的邻居劝回来?其二,西门豹发动当地百姓开凿十二条水渠,工程量巨大,劳动非常艰苦,有些村民心生怨气,如果你是西门豹,该如何激励百姓的斗志?请作一个百字演讲。第一个情境性任务让学生代入“村民”的角色,担负“劝说邻居回乡”的任务,将单向度的复述转化成交际性的劝说;第二个情境性任务让学生以西门豹的口吻,作简短的现场演讲,将复述变成了演讲,对课文中“破除迷信、治理漳河、造福后代”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创造性整合与重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复述能力。该课三个情境性任务,从简要复述、交际复述到创造性复述,体现了复述学习的连贯性和阶梯性。
3.突出充分性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经历复杂的学习过程,宁可学得少一点,也要学得充分一些。教学设计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与可能的发展空间,不能只有教学流程而无学习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样、具体合理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一,要设置具体的活动步骤,将任务的完成过程一步一步体现出来。比如,“给魏王写奏折”这个学习任务,需要设置五个学习活动:一是分角色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二是用简练的词语或短句归纳老大爷回答中的要点,以此把握民情;三是以西门豹的身份写一份奏折,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说清楚;四是修改奏折的文字表述,既要完整、准确,又要不超过五十字;五是交流所写的奏折,相互点评,取长补短,再次修改。第二,要选择合理的活动方式,处理好独立学与合作学、精心思考与讨论交流等关系。上述五个活动中,既有同学合作的分角色朗读,又有个体独立的写作活动,还有班级交流、评价的互动活动,每一个活动方式都适用于相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要科学管理活动的时间。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尤其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能走过场,应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探究与讨论,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薛法根. 薛法根与组块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薛法根,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邮编:215200;仲靖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邮编: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