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可以有效减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断裂”问题,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成长拥有无限可能。家校边界是否明晰,决定着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成功与否。要重新反思家庭与学校在学生发展生态中的重大差异,厘清家校合作的基础与边界。在具体的实践中,要达成“共识”,构建家校共育磁场;融合“资源”,造就教育“合伙人”。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长资源;边界意识;共育平台
近年来,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关切,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这就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建构有温度的家校共育生态。
一、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价值
家校合作涉及多个主体,其价值往往是多元的、系统的、连续的。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一环,其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走出碎片化,指向教育的完整性
学生的能力是在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与伙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以往,学生的教育经常会出现“5+2=0”的现象:学校5天的教育,在学生周末回到家后,其效果便不断衰减,甚至出现问题。这背后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家校没有形成育人合力的表现。
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能有效减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断裂”问题,打破过去那种无序、零碎的育人状态,将更多相关联的资源、课程、场景等带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能随时发生,而且也会更加真实、更加个性化、更加具有生长性,指向“人”的完整发展。
(二)改变平行式,指向教育的共同体
有学者指出,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围绕学生发展而结成的人与人关系的集合,其本质是共同体形态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家校合作,重在“合作”,而家长、教师就是学生成长中的“教育合伙人”。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使家庭和学校建立“共联共通”思维,让家长走进学校,亲历孩子的学习,参与孩子的成长,建立起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相互间的倾听、对话、协商、共事、共长,让家校关系更加融洽。
(三)跳出常规化,指向教育的开放性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也在要求教育应时而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家庭、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常规的教育模式。家长的有效参与,能把无限的资源引进学校,让学校教育更加开放,由此为学生创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的成长拥有无限可能。
二、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边界
家校边界是否明晰,决定着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要重新反思家庭与学校在学生发展生态中的重大差异,厘清家校合作的基础与边界。
(一)家校之间的三重边界
第一,物理边界。传统意义上,物理边界指有形的、稳定的,能分清彼此的时间和空间,如校门、上下学时间等。随着技术发展,物理边界开始附着于现代媒体之上,如校园网、班级群等。
第二,社会边界。家庭或学校的集体认同与身份意识,为家庭成员或教师明确了其行为标准与行事方式。例如,不按社会期望的方式行事,很容易招致“你像个老师(家长)吗”的批评。社会边界的宽窄,决定着家校双方及其成员内部可信任度的高低。
第三,心理边界。心理边界可以维持家校的内部秩序,起到保护教师或家长个体、学校或家长群体与组织的作用。家校的心理边界影响着家校合作的适宜方式,决定着家长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表现为家校沟通的信任边界。
(二)边界的存在特征与联动指南
三重边界存在互补性、关联性、发展性等特征。互补性,即三种边界并非相互独立,而会形成一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性局面;关联性,即一方的改变就可能带来多方效应,如家校深度合作,会指向双方的共育相长,而家校对立则消耗彼此的热情、能量;发展性,即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推进、教育的变革、技术的迭代等。这就要求家校合作也应顺时、顺势而动。
三重边界的特征让家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家校合作中,要增强“三界”的联动,指导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教育。第一,强化边界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增强边界意识,一方面又要跨越边界、跳出边界指导家庭教育,回归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第二,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不同角色(老师、家长)的职责与担当,并达成共识。第三,组建教育共同体。吸纳教师、家长、学校领导,甚至社会中热爱教育的人士一起担任班级导师,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三、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实践
明晰了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价值与边界,便可以从构建家校共育磁场、造就教育“合伙人”入手展开相关实践。
(一)达成“共识”,构建家校共育磁场
1.聚焦共情,看见家长的教育期待
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而知晓别人的情绪是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钥匙。在家校合作中,共情是家长与教师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家长的视角去赏识学生、支持学生、成就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建立目标,让家长看到学生的生长
愿景和目标碰在一起,会像化学反应一样,激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凝练班级愿景,设立学生学业的、课程的、行为的个人发展目标,呈现达成路径,充分体现和而不同、多元生长;学生成长档案、相约星期五、家长访问日等,以这些可视的、有形的方式呈现成果,让学生的成长能被清晰地看见。
3.设计岗位,让家长亲历孩子的发展
一个优秀家长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其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物质基础,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参与了多少。学校通过家长顾问团、班级义工团、课程导师团等,让家长走进学校,成为“老师”,深入感受学校的教育理念,亲历孩子的发展。
(二) 融合“资源”,造就教育“合伙人”
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需要不断修炼开放、迭代、跨界、凝聚的核心能力,融合各类资源,让更多的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一起抵达理想教育的彼岸。
1.开发家长资源,丰富课程
建设家长学校,开好家庭指导课程。学校要全力建设好家长学校,开辟新父母专栏,定期分享优秀家庭教育理念、科学教子方法,每月开展家长课堂,如家校沟通指南、亲子健康课堂、亲子沟通技巧课程、新生父母入学课程、注意力培养课程等。家长课堂的导师可以由学生父母担任,这样不仅能发挥强大的教育合力,而且能培育家庭教育的“火种”,让一些家庭由教育理念接受者变成经验输出者,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实操能力。
贯通生活,共建生活通识课程。家校共育课程要基于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生活、着眼学生能力建构。如“360行讲堂”,就是对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家长的职业、兴趣爱好甚至社会资源网都能成为学校、班级丰富的课程资源。爸爸运动团、爷爷种植团、奶奶手工团等,让不同的职业、专业的家长为学生授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
勾连学科,开启综合实践体验。学校每周固定举办一次“妈妈故事会”,引领班级学生共读。此外,学校还有一些碎片化行动,如“爸爸早报”“蝈蝈晨诵”“睡衣书会”“一分钟朗读”“读写绘”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运用碎片时间,让家庭与家庭及时结对,按需组合,开展个性化的联动。通过阅读,学校将系统的家教理念打碎后糅进生活点滴事例之中,让家长自主选择和使用。
2.打造三类平台,增值品质
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要着力于平台建设,努力让学校(班级)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成长发展的平台。
重大项目平台,人力资源持续进阶。重要课程、重大活动、创新项目等,应该成为家长资源的集散地、融合圈、联盟地。学校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机会,尽可能让更多的家长卷入班级日常,充分挖潜家长资源,同心协力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育品位。如学校运动节,家长引进了运动器械;学期总结表彰会,家长来校讲解法制知识。
亲子活动平台,家庭资源聚合赋能。学校关注“家庭”这一场域,指导亲子学习交流,为家校共育创造互通互利的“共享连线”。例如,以体质健康为要的“家庭吉尼斯”,编制亲子运动、游戏项目指导手册,让学校体育延伸至家庭,实现健身活动的家校衔接;以独立能力、品格养成为目标的“劳动心计划”,倡导开展“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双袜子、学做一个菜、为长辈捶一次背”等活动,在劳动中育人……
家长分享平台,优质资源辐射品牌。学生与家长的满意度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十分重视家长的意见,将其视为持续改进工作的动力。学校努力让曾经的、现在的学生及家长成为“种子用户”。例如,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承办的各级教育论坛、教育现场会,讲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好故事,吸引更多的家长主动转发学校、班级微信,“晒”出孩子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传播教育好声音。
3.向外延伸,兼顾各类资源建构同盟
一方面,年级组长、部门主任甚至校长要对班主任工作给予全力支持,给教师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甚至作为顾问指导、参与班级层面的家校合作建设,为教师出谋划策,引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探索拓展社会参与班级建设的渠道与方式,完善与社区、有关企事业组织合作共建的体制与机制,更多地引入社会资源,健全制度,扩大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家校之间只有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首要的是建构有温度的共育生态,让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让家校凝心聚力、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1]辛治洋,刘博.构建家校关系新生态应有边界意识[J].中小学德育,2021(5).
[2]何粤嫦.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教育视界,2019(19).
(盛永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马杭中心小学,邮编:2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