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媛 袁小群
摘要:新文科建设为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编辑出版需寻求与新文科建设的契合点,结合自身内涵特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根据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有助于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出版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2020年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1]对新时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并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编辑出版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培养社会的编辑出版人才,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新文科建设理念,从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改革并完善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提高编辑出版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促进高质量的编辑出版人才输出,为我国出版行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事实上,很多学者早已关注新文科背景下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学者张文彦、卢迪在分析出版学潜在的研究空间基础上,指出建立学术研究新范式的可能[2];学者白寅则关注数字出版专业的设置逻辑,提出其专业内涵及基本方略[3];学者张文晋试图找出新文科背景下对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的路径[4];学者李建伟、董彦君从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5];此外,部分学者关注新文科跨界融合理念,提出编辑出版人才跨学科、跨技术培养的教育新思维[6]。
上述研究更关注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设计,缺少操作层面上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实际上,教育与人才培养拥有其完整的体系,底层课程设置是宏观战略的具体体现。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教育,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但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提出相应的要求。编辑出版应紧跟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发展,结合出版本质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人才。
一、新文科建设内涵与出版本质的高度契合
(一)新文科建设的起源与内涵
“新文科”教育理念自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被高等教育界广泛接受并推广[7]。我国2020年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为高等教育院校进行新文科教育提出指导意见和方向。随后,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新文科建设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学者王关义提出新文科建设需注重文科内部融合、文理交叉,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与社会科学家[8];学者王铭玉等人则认为新文科是需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以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9]。
虽然上述学者对于新文科内涵的解读不同,但均认为新文科建设是整合传统文科资源,贯通文理、学科交叉、自主创新、打通理论与实践,改革文科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显然,新文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院校专业教育不仅在学科发展规划与建设方面不断提升,还需在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调整与改进,推进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产出。
(二)出版的本质与特点
出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世界版权公约》所述,出版指以有形形式复制,并向公众发行的能够阅读或可看到的作品复制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则认为出版指作品的复制、发行。 [11]此外,学者罗紫初认为出版是将经过加工提炼的知识信息产品,通过某种生产方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12]。
显然,出版是关于知识、信息等精神产品进行专业化和传播的社会化活动,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存储三个主要特点。编辑是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对内容整合优化,为出版提供信息、知识内容的基础,是知识生产与发现的过程。知识传播是将出版内容公之于众并广泛传播的过程,包括复制和发行环节,是出版特点之一。出版物是知识、信息存储的重要介质,出版因而具有知识存储的特征。出版内容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知识、信息存在的依据。
(三)新文科建设理念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契合
编辑出版学教育旨在培养具备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从事出版行业或出版学科研究的人才,具有应用性的学科特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建设理念应用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促发展。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13],引导出版业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这对传统出版行业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编辑出版学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立数字出版专业,加强信息技术等跨学科内容的教育,是顺应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发展、满足市场与社会对技术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质量培养的表现。这与新文科建设理念对学科交叉、从国情出发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契合。
二、新文科建设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新文科发展理念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要求
新文科理念提出交叉融合、文理贯通、融合发展的思想,编辑出版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在整合人文社科资源的同时,还需根据新文科建设理念注重以下两点内容:一方面,促进多学科发展与学科交叉。新文科理念中的“新”,在于推动传统文科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文理科交叉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提高文科的竞争力。编辑出版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但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转型升级亟须增加跨学科跨领域内容,提高人才跨领域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融合发展、创新探索。新文科建设指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互联网、语义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业的深度融入,需要融合传统编辑出版学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在行业融合中,对应用科技手段探索创新,能应对出版行业变化的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社会发展潮流中编辑出版人才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在人工智能、5G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宽口径、创新性、高素质、高质量、专业化、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社会的人才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传统出版产业需要向新兴出版产业转型升级,与计算机、数字金融、物联网等新兴行业进行交叉融合,对于跨学科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并且社会对出版学科人才有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
随着我国数字阅读接触率不断提升,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稳定增长,我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也保持逐年扩大态势,但人才培养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人才缺口较大。《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14]显示,目前从事出版行业,且经过专业教育的编辑出版人才较少,专业出版人才缺口大,需要本科教育加快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以满足出版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给编辑出版课程设置提出新要求
数字技术的升级缩短了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距离,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基础。虚拟现实出版促进出版企业运用VR技术创新出版物形式;5G环境下,智能出版、云端部署推动出版内容服务创新。数字技术也深刻影响了出版流程,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出版流程智能再造。
数字技术已深刻影响了人们阅读和信息获取的行为、出版企业的生产发展以及出版流程的智能升级。显然,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本科理论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技术驱动下人才的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增设,是为社会、行业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技术基础的创新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增加“新文科”要素,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人才
编辑出版因其文化属性,需从人才思政教育、出版内容质量、领域交叉、创新思维等方面,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满足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方面,重视思政课程与意识形态教育,增设内容审查与筛选课程,提高出版内容质量。编辑出版学专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导向,编辑出版人才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守门人,需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正确价值观。伴随高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编辑出版学专业需增加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课程内容,落实思想政治进课堂。提高出版物内容创新与质量,需提高编辑出版人才的信息敏锐度和内容审查能力。因此,开设信息检索与筛选课程,以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增设内容审查课程,以提高内容质量把关。
另一方面,重视出版的双重属性,在交叉学科和融合中探索新思维。出版工作与出版物兼具文化与经济属性,编辑出版学本科课程结合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内容,增设注意力经济理论、流量经济、多媒传播管理、数字化公司管理、知识服务与设计、用户分析等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对出版行业商业属性的认识,配套设置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等课程,培养出版行业创新融合思维。
(二)理论学习配套课程实践,紧跟行业发展
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发展深度契合,实现理论学习内容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编辑出版人才行业认知与认同感。合理安排学生理论学习时间,增加参观交流或参与出版物设计制作项目的课程内容与课时,将编辑出版人才与出版行业有机融合、整合对接,有效防止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根据行业技术需求,增设数字传播技术、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数字艺术设计、网页编辑与设计、数字动画技术、数字营销等技术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紧跟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双赢。
(三)加强技术课程设施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提供配套的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保障和学习资源,是进行实践课程重要条件。根据高校现有设备资源,应用相关科研技术设施,满足学生对实践课程的技术体验的需求,对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实践课程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有助于课程质量的提升和课程维度的扩展。在建设教师队伍时,需要注重学科交叉与复合型教师的选择。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教师,将课程理论与技术实现充分结合;兼具研究能力与从业经历的教师,将研究与案例紧密结合,从不同视角丰富课程内容;增设行业专家进课堂,促进产学研结合,扩展课程维度。通过建设兼具技术能力、专业知识与行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扩展了课程维度与深度,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将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编辑出版学教育需根据现实要求、紧跟先进的理念引导,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增强技术课程指导力度、扎实理论基础,以适应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满足社会对编辑出版人才需求,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高素质、专业化的编辑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https://news. 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 张文彦,卢迪.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出版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中国出版,2021(14):20-26.
[3] 白寅.新文科视野下数字出版专业的设置逻辑及其内涵建设[J].出版科学,2021,29(2):89-98.
[4] 张文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Z2):88-90.
[5] 李建伟,董彦君.“新文科”框架下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指向[J].出版广角,2020(16):28-30.
[6] 唐衍军,廖莎莉,李海洲.跨界融合理念下的新文科编辑人才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45-47+53.
[7]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8] 王关义,万安伦,宋嘉庚.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出版学科建设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21(2):12-18.
[9]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10] 中国人大网.世界版权公约[EB/OL].[2000-12-14].http://www. 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14/content_5002751.htm.
[11] 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OL].[2020-11-19].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1/848e73f58d4e4c5b8 2f69d25d46048c6.shtml.
[12] 罗紫初.出版学理论研究述评[J].出版科学,2002(S1): 4-11+17.
[13]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EB/OL].[2021-05-18].https://www.nppa.gov. cn/nppa/contents/279/76041.shtml.
[14] 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20-11-15]. 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5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