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惟妮
【摘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出后,教师要对活动设计、活动执行、活动评价等内容做深度研究,找到施教的切点,适时调整指导方向,以提升课程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有自己的课程,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利,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提升活动设计合理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等问题。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现实,以及活动执行条件的限制,促进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的特点,其课程组织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要有创新设计和组织的意识,对课程内容做深入研究,理清其活动目标,展开活动设计,推出更多适合的实践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认知,教师要做好活动前调研,对资源包做深度研究,对学生学情进行全面调查,针对实际需要进行方案设计,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新课程,教学资源存在先天不足,作为学科教师,大多没有专业支持,这是客观现实,需要理性面对,唯有展开创新探索,才能赢得主动权。
一、整合课程资源,建立施教模式
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整合时,教师要吃透资源包内容,对其他素材信息做整合优化处理,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供更多内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场地、材料等条件的辅助,教师在活动方案设计时,要对这些制约因素做综合考虑,推出带有创新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实践活动品质。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特殊情结,教师在学情调查时,要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实践操作能力、学科基础、兴趣取向等因素做重点关注和分析,为活动模式设计和推出做好充分准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新兴产物,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教师要敢于创新,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做出探索,推出自己的教学组织模式。
如上科版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校服的变迁》,教师课前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任务: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校服的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做筛选处理,将相关图片、文字发送到学科微信群。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教师进入微信群,对这些信息做梳理和筛选,挑选不少信息准备课堂展示。学生对校服最为熟悉,自然会积极回馈。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将信息做集中投放,鼓励学生做个性介绍。学生有信息搜集经历,自然能够发表一些个性见解。有学生认为,校服款式大同小异,其色彩搭配越来越时尚,制作材料越来越高档。也有学生说,校服发展历史很明晰,由开始的千篇一律,到现在的丰富多样,其色彩搭配也有一定规律,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做归结,引导学生从图片展示和讲解中梳理校服的发展历程,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学生对校服有特殊情结,因为每天都要穿校服,自然有更多探索的热情,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搜集任务,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追求美是学生共性追求,到网络上搜集校服图片,对校服款式进行观察和研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的满足,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个课前任务,打开活动序幕,将学生带入主动学习探索环节,这说明教师活动设计是有针对性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注入丰富动力。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做活动设计,应和学生学习心理,其指导效果显著。
二、精选活动主题,凸显主体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活动方案设计时,要对这些内容做多重筛选,精选活动主题,推出一些适合的活动方案,为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创造良好条件。综合实践活动包含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四大领域内容,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偏向,以某个领域为主,兼顾其他领域内容;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
学生关注点众多,教师需要做具体的观察和调查,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做设计,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性、操作性活动,顺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在《初中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活动中,教师在引入主题之后,推出了采访活动:手机早已成为大家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交流、通讯、购物、支付、娱乐,我们的生活与手机紧紧捆绑在一起。现场做一个采访调查活动,选择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记录采访内容,并对采访信息做具体处理,得出调查结论。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后,开始具体行动。教师跟进观察,及时给予干预和指导,确保现场采访活动顺利展开。经过一番努力,采访活动圆满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调查结论。学生踊跃发言,交流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这样介绍:手机已经深度对接我们的生活,根据采访调查发现,每人每天都要看手机,时间长短不等,最少都看一个小时,节假日有些同学甚至看七八个小时。也有学生说,手机是必备生活工具,为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调查发现,有一些学生主要是利用手机参与娱乐活动,这是很不理性的运用。教师对学生采访调查情况做总结,肯定学生的分析和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做现场采访调查活动,而且活动主题是围绕手机应用展开的,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有感觉,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回应。从学生活动设计、活动执行、效果评价等角度做评估,活动主题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现实性,学生活动表现充满主动性、开放性,活动现场气氛活跃轻松,活动信息处理准确适合,调查介绍进展顺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启示更为丰富,这说明教师活动组织是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高度契合,教师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展开设计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组织效果。
三、明确活动目标,遵循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时,教师要对活动方案做精心研究,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对目标做整合处理,以提升实践活动的适合性。学生学力基础、兴趣取向、学习悟性存在一些差距,教师在目标设定时,要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目标体系,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学生顺利进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在主动探索中培养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突显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思考,为学生准备适合的活动内容,不仅能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实践意识。
教师设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对资源包的内容做巧妙处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做活动推介,以提升活动设计的匹配性,让学生主动进入到活动环节。如《探寻家乡建筑风格的由来》,教师围绕活动主题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深入生活进行观察学习,了解家乡建筑的风格,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做素材搜集,了解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对建筑相关知识做梳理和学习,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些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重心在生活观察和信息搜集,对家乡建筑风格和由来做重点探索。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呈现差异性,学生进入到活动环节后,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做跟进提示,对家乡一些主要建筑做观察提醒,以矫正信息查找方向,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活动核心。教师适时推出一些建筑图片信息,对一些典型建筑风格做介绍,为学生观察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在成果汇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先做集体展示和介绍,小组推出典型案例,参与班级集体展示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行动,在信息展示和交流中,对家乡建筑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这个活动案例中,教师围绕活动目标展开活动组织,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之中展开观察和信息搜集活动,对家乡建筑风格特点做专题研究,为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探索的机会。学生对建筑大多不熟悉,对建筑风格和由来更是生疏,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展开观察学习,对建筑学相关知识有了解,对家乡建筑风格展开学习探索,都能够促进乡情的成长。
四、拓宽实践视野,强化操作体验
实践活动带有操作性,教师要对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执行效果做出客观评估,随时做出调整,为学生带来更多活动服务,以提升活动品质。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后,教师要做好跟进观察,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评价,及时做出技术指导,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中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积累,参与实践活动热情更高,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来源,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展开实践活动,能大大提升活动的效率和品质。实践活动需要技术支持,教师及时传授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渠道搜集相关内容,都能够为活动带来一些辅助,强化学生操作体验。
学生对熟悉的学习生活最有感觉,教师围绕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活动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体验。如《初中生课余生活安排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先做学情调查,利用现场问卷形式,对学生课余生活安排情况进行信息提取,学生如实填写相关信息。教师对这些信息做集中处理,组织学生参与数据分析。在信息归结环节,教师对学生课余生活安排情况做通报,并设计新的探索任务:课余生活安排应该体现一张一弛的原则,而紧张的学习任务往往占据大部分课余时间,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兼顾呢?教师不妨提出一些建议,给同学们一个参考,对课余生活做科学安排,看谁的建议更有建设性、科学性。学生对这个研究任务比较感兴趣,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及时做出一些提示,让学生展开创意设计。经过一番探索性思考,学生建议不断涌现。有学生主张课余时间安排要结合学习展开,将学习娱乐化处理,这样可以做到兼顾学习娱乐两不误。也有学生说,课余时间安排要体现科学性,课余活动要追求多元性,以提升活动价值。
教师组织学生现场调查活动,让学生对这些信息数据做对应处理,然后鼓励学生献计献策,为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课余活动安排最为熟悉,自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中形成心灵触动。学业压力大,这是普遍社会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对快乐的课余生活更为向往,能够积极展开思考和讨论,希望找到最佳设计方案,教师及时做出辅助指导,确保活动顺利展开,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五、优化学科融合,培养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有融合性,教师要做好学科对接处理,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做客观评估,以便推出更多适合的执行计划,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然推进。教师执行活动方案时,要对跨学科情况有一定关注,推出一些小课题研究,对学科融合情况做出科学论断,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活动探索,借助其他学科优势展开活动组织,以提升活动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独立的,教师围绕学科目标展开教程,为学生准备更多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讨论,对生活化实践活动做科学评估,推出更多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学科融合性,如果能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行活动组织,势必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在《保护我们的绿色地球》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地理、政治学科内容进行梳理和讨论,对环境保护话题进行集中探索,然后推出实践活动任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呢?展开环境调查,对环境保护问题做深度研究,针对现实问题发出集体倡议,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生活污染问题比较敏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有接触,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回馈。在社会调查时,学生可以做出关联思考,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为倡议书书写提供信息支持。在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现场宣读倡议书,组织其他学生做评价和讨论,交换调查经验,评选出一些优秀倡议书,在网络上发布,让更多人看到。
学生对社会性考察探究活动有不同期待,教师设计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写倡议书,其活动带有系列性,为学生带来更多探索机会。从学生成果展示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环保问题在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都有涉及,教师鼓励学生做跨学科思考,对调查活动形成重要支持,特别是倡议书的书写,这是典型的语文学科学习手段,教师组织学生书写倡议书,借助网络交互平台进行推荐,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科融合,让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不同学科,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丰富,且资源包带有融合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征,为教师施教带来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对资源包内容做整合处理,还要对活动方案进行优化,针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比较调整,以提升活动的效率和品质。综合实践活动执行需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还要对活动需要的场地、材料、器械等做准备,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这是重要制约因素,教师要做好应对设计和组织,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启动。
【参考文献】
[1]刘怡春.当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问题反思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8(21).
[2]吴荣胜.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路径—以消防安全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13).
[3]王玲.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刍议[J].亚太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