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炳霞
【摘要】本文提出要契合认知规律,搭建兴趣支架激发动力;拓展多维资源,搭建背景支架拉近距离;聚合类同资源,搭建对比支架深化阅读;彰显榜样效能,搭建范例支架指引方向。
【关键词】借力支架;整本书阅读;兴趣动力;对比辨析;榜样范例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而深入的阅读,仅仅依靠教科书中所编选的有限课文,学生无法形成更丰盈而充分的滋养。因此,部编版教材在设置上就架构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旨在通过精读课文习得方法、铸造能力,在阅读课文中小试牛刀,而将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置放在整本书阅读上。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如果完全放手,学生处于完全放任自流的状态中阅读整本书,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树立整本书阅读的支架意识,并在智慧性的运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触发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在支架着力聚焦与推动过程中,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效益。
一、契合认知规律,搭建兴趣支架激发动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失去了兴趣动力,最终只能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之中。因此,充分激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持久性兴趣,理应成为搭建支架的重要源头。从常规性的阅读目的来看,许多学生,包括成人在内,对于整本书阅读一般都包含着以下三种常见的目的:持续性的深入学习、获取专业性的知识信息、尽情享受的娱乐消遣。而对于当下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属于典型的为乐趣消遣。为此,教师无需机械、粗暴地扭转学生的这一阅读状态,而是在尊重学生阅读目的的基础上,通过支架的搭建,唤醒这种阅读目的内在所蕴藏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比如好奇心和持久性动力等,引导学生积极快速开启整本书的阅读之旅。
比如,组织三年级学生阅读著名的童话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教师就从以下几个层面,帮助学生设立多维的兴趣支架。首先,罗列一整套这本书在国际文学界所取得的荣誉:被翻译成为德语、法语、日语、中文等多国语言进行出版;拍摄成为动画片,获得马尼拉国际电影金像奖;安徒生童话奖……其次,引导学生关注书名和封面,将“列那狐”与封面中的狐狸结合起来,以积极预测的方式,猜想整本书可能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次,“断章取义”般地择取整本书中精彩的情节,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并紧扣出示的片段,组织学生联系具体内容,理清并猜测故事的来龙去脉。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兴趣支架的搭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在持续化的阅读进程中,他们不仅关注了故事的情节,同时还不断地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从而在两相对比之中,推动了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深度。
二、拓展多维资源,搭建背景支架拉近距离
任何一本书的创作,都不是在凭空状态下自然形成的。作者创作这本书都会有他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与整本书所形成的背景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整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则有着丰富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要想真正地解构整本书阅读所蕴含的背景资源的内在密码,就需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地域等进行较为通透的了解,不断地拉近学生现有生活原始经验与整本书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距离,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意识真正地潜入在整本书的内容情感和内涵之中。
在学生正式走进阅读整本书之前,教师除了要介绍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特点之外,同时更要将这本书创作的背景和相关的资源呈现出来,为学生搭建走进整本书的认知渠道,从而在共鸣中形成感性认知,并为深入的理性思考奠定基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就推荐了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中的经典作品《童年》。这是一本过裹挟着浓郁的异域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经典作品。如果学生对于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毫无了解,而仅仅采用裸读的方式,直击整本书的内容情节,对于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形象特点的感知,尤其是整本书所展现出来的主题价值,都无法进行深入合理性的洞察。学生的阅读思维也始终只能停留在文本语言的表层上。
因此,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进行背景支架的搭建,支起了整本书阅读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思维意识,促进对整本书主题内涵多元化、个性化和深度化的解读。
三、聚合类同资源,搭建对比支架深化阅读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有效、长效、常用的策略,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切不可以纯粹单一的思维关注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而需要有意识地开掘、整合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引领学生通过联系、重整、对比的策略,深化阅读的整体效果。在对比式的阅读中,教师可以搭建类群化文本的阅读,引领学生在不同风格、不同策略、不同形式的文本中进行对比辨析,由此而搭建起的对比支架,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将学生的认知不断的朝着整本书的内核迈进。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曾经推荐了神话故事文本,在第三单元也分别编选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开天辟地》《盘古开天地》以及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这两本书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借助教材中课堂所形成的收获,将认知思维延伸到两本书的阅读之中,并积极运用对比的策略,感受《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最终认识到:虽然同属神话故事,但各个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经历的发展、繁衍的过程不同,所展现出来的神话特质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纯粹讲解,学生始终只能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只有在真正的对比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思维才能有效地被激活,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收获,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效益。
四、彰显榜样效能,搭建范例支架指引方向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而是需要在典型的示范资源中,帮助学生提炼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最终将更多的阅读自主权和自由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阅读方法和阅读过程中,在整本书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特收获。这就意味着,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能够抓住典型的范例,强化学生的阅读策略运用。
以部编的教材五年级上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这篇课文选自萧红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和内涵,关注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所应该具备的阅读策略。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叙事诗一首,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歌谣。虽然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但茅盾先生的这句评价,完全可以成为阅读这本书的方法指引,同时编选在部编版教材中的这篇《祖父的园子》,也应该成为阅读《呼兰河传》的范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其定位于“一首叙事诗”,以阅读诗歌的方法和策略,品味小说中独特而优美的语言;其次,聚焦于“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呼兰河传》主要以东北黑土地为背景,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因此,教师则引导学生尝试将语言文字的想象转化成为画面,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高效发展;再次,紧扣茅盾先生所说的“一首凄婉的歌谣”,着重品味小说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感受语言文字中所裹挟的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正是由于有了经典片段作为精读、研读的载体,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积累阅读策略,历练阅读能力,鼓励学生将这些策略拓展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之中,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方法基础。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是铸造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权利,但教师绝不能因此放手做“甩手掌柜”,而需要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为学生搭建整本书阅读的框架,形成深入有效的推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滕衍平.整本书阅读要在“整”上下功夫[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4).
[2]李吉银.整本书阅读策略的选择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