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成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主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构建情境课堂等方面展开教学,并结合当下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引导做出适当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开出智慧之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有效引导
一、有效引导教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下教育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应该体现在能力的提高方面,更应该培养全面性人才,即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效引导,其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其他多个方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有效引导教学不同于初中语文传统教学课堂,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对知识进行自主地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进步,而且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点进行研究和钻研,会学习得更加透彻,因此对学习的内容会记忆得更加深刻,使其在以后遇到与知识点类似的练习题出现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这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引导教学现状
(一)课堂活跃度较低
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逐渐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有效引导教学的前提下,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教师的教学情况。传统的教学课堂大多数是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学生从教师那里接收知识,这样只能形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单项学习交流,而学习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学习才能够促进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也是导致课堂活跃度较低的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相符,当学生单一地接受知识而不去思考知识时,不仅知识点记忆得不扎实,其运用能力和知识点的变换能力也无法提高,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无论渗透什么教学计划方案,学习效果也不会很显著。更何况课堂效率的提升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配合,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教学改革策略逐渐渗透。
(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仍然保留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迫于高中的升学压力,当下初中语文的学习大多以提高分数为教学标准,学习的大部分语文知识是为了高分试卷服务,甚至有一些教师自己猜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教学。大多数高校对成绩要求越来越严苛,使得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采用了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以传统的观念为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为课堂教学目标,即一味地给学生整理知识点,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再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将知识点用于题目上,学生不断熟悉知识点、熟悉题型,这样反复刷题的过程中,学生做的习题多了,做题效率就会有所提高,在考试的时候就会有更宽泛的解题思路,从而取得高分。这种应试教育虽然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应试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缺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且极少数时间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可能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阻碍。
(三)学习氛围较弱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致力于营造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这也是引导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当下很多教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并不是那么浓厚,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否得到真正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学课堂氛围是否浓厚,不一样的学习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状态,而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严肃的、安静的,并且处于高压学习状态,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活泼好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聊,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由此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较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高,只会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思维无法在课堂上得到发散,学生更也不会自己主动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养成非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会是教师进行引导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将会给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留下隐患。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保持课堂纪律,使上课顺利进行,但是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限制,强加约束,久而久之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长期发展,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原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心情愉悦,自然愿意学习和思考,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由原本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更能够提高上课的效率,学生愿意去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也能更加全面。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如今的语文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中语文的学习相对于从前来说,更具有思考性和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掌握如何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的核心思想,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重点。或者教师可以利用绘图的方法,为文章画出思维导图,用箭头来连接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使事件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更加清晰,由此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根据标题“从……到……”表示这篇文章是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含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学生需要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起止段和过渡段。然后再进行提问,“请问这位同学,你对文章的结构是怎样进行划分的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并留下空白的部分让两名学生上前来为教师补画剩余的地方,然后再问同学:“你可不可以帮助教师为同学们讲解一下这样划分的原因呢?”教师在适当时机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的练习,会引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这样也有利于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黑板上表达自己观点,会使学生拥有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的学习也一样,教师首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才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语文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基础好,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其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那么,如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呢?这是一个值得教师仔细思考的问题。要使学生觉得语文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教师可以从叙事类文章开始,这一类文章具有故事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对问题的要求是需要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层层递进的,例如第一个问题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划分文章结构,第三个问题就是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一些情境类问题,逐步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后,他们能够独立的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还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这时候,他们的语文基础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水平加深文章的难度,自然,当学生意识到不会的词语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也会自主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还可以在阅读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且在本子上写下自己见解,这能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程度,深入学习文章。这源于我们前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感兴趣的东西,学生自然会不自觉地向其靠拢。
(三)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养成
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坚韧的毅力和不放弃的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迅速适应学习强度,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地思维引导,才能够使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并且,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有所帮助,而且通过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技巧会有所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中大小事件的处理能力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学生在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跟着教师的方法进行学习,跟着教师的节奏推进学习进度,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虽然学生按部就班遵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某种程度上节省了教学时间,但是语文本就是一门重思考的学科,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安徒生故事《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这篇文章想要通过皇帝的新衣说明什么呢?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使学生进行思考,明白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一时的虚荣而放弃做人的原则。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的时候,可以对课堂进行情境设置,即根据所学的课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体验法教学,这样会调动学习氛围,从而更加能够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对故事的整体加结构的认知更具有立体化,从而领悟到文章主旨以及中心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环境进行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文章《太空一日》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下太空环境,利用多媒体模拟人在太空时看向地球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根据文章中杨利伟先生的描述,进行角度转换,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环境引导下,学生会十分投入,进而学习效果会显著增强。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互动沟通,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会在不经意间学习到知识,而且还是在充满着学习热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比如在进行到第23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你眼中的北京是怎样的呢?”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在杨利伟先生提到在太空中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筑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看不到呢?是被什么东西遮盖住了吗?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深入学习。在读到杨利伟先生发现舷窗出现裂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文章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提问,学生在学习氛围的熏陶下会更加愿意去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会很主动地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模拟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环境的作用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时候学生学习热情会显著增强,才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四、结语
有效引导是良好学习能力养成的开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符合当下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够巧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语文学习热情,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进步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吕天彪.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180.
[2]陈卫南. 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J]. 读与写,2018(07):58-59
[3]张永福. 初中语文引导教学法初探[J]. 中文信息,2017(12):139
[4]赵翠梅. 试论初中语文文学语言赏析[J]. 新课程导学,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