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声乐人才培养

2022-04-29 00:44李琳
当代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综合素养培养策略

李琳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使得学界业界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融合。对于声乐教育,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重点对声乐艺术所需的不同综合素养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学的角度,形象地阐述了道德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音乐素养、艺术素养与声乐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形式、艺术实践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声乐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声乐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004-04

[作者简介]李 琳(1981— ),女,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在新技术和新需求的推动下,新时期的各类学科发展在高度分化之后势必走向综合化。受传统教育理念功利化和专业化的影响,过度追求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进而制约了人才的境界提升和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使得包括声乐学科在内的传统文科人才培养实现超越和创新。

声乐作为综合性艺术,既要讲究歌唱的科学性,更要追求歌唱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演唱者除了具备丰富的声乐知识体系、良好的声乐演唱技能,还要加强和提升声乐艺术的综合素养,最终呈现出声乐艺术的综合审美境界。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声乐教学经验和心得,重点对声乐人才综合素养的要素以及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新文科建设对声乐教学的要求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1],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总体要求体现在理念、模式、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如育人育才的发展格局,美人化人的发展定位;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发展体系;传承中创新的发展态度;将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的教学体系;推动现代技术融入艺术学科专业;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培养应用型复合艺术人才的目标等。

在此背景下,新声乐学科的教育要体现出战略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战略性指的是要求声乐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人民核心利益,服务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声乐教育在审美感化、价值导向的社会功能,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等。综合性指的是不仅突出人文科学内部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还要实现包括声乐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的跨界融合,以及产、学、研、用等各环节中的横向联动。创新性指的是要求声乐教育要通过新技术、新观念的引入,解决传统模式的弊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形成声乐教育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等。实践性指的是要求声乐教育要以实践培养为导向,在理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实践进行完善和检验,促进人才的艺术素养提升,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开放型、创新型发展模式。

二、声乐人才综合素养的研究模型

(一)总体框架

声乐人才的综合素养,指的是声乐人才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品质修养,主要体现在道德、哲学、美学、文学、心理、音乐、历史、语言、法律等诸多方面[2]。这些素养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又对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影响[3]。

本文从空间学的角度,运用成分分析法,以声乐人才综合素养评价为导向,将主要的素养归纳为道德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音乐素养、艺术素养,称之为声乐艺术综合素养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教学指导、课程设置等声乐教育,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也可通过细化具体指标并量化,从而用于声乐人才的评估和自我评价,指导声乐人才的改进和完善。

(二)各维度内涵

1.道德素养

道德是对人类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功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声乐艺术是社会性的艺术,自然不能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游离于社会道德之外。人类艺术史上,那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树立了思想性、品德性和艺术性有效结合的典范,达到和谐的审美理想统一。可以说,声乐艺术的高度不仅取决于艺术层面的造诣,还取决于道德性和艺术性的有效结合、求善和求美的和谐统一,实现所谓的礼乐相济、美善相乐。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道德是促进自我完善、提升精神境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核动力,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从个人行为角度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凝练。作为声乐工作者,首要任务是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声乐艺术的境界和高度。

2.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对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创作、交流、传播、欣赏等行为过程中的思想、语言综合水平,包括写作阅读、文学知识积累、思想情感表达、语言文字应用等能力。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优秀的声乐作品,其歌词部分也往往都有较高的文学性,这就意味着声乐艺术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声乐艺术是文学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演唱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得更充分;反过来,文学是对声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通过歌词将声乐艺术表达得深入人心,赋予声乐艺术更深的寓意和更多内涵。提高文学素养有助于挖掘声乐艺术发展的深度,只有深刻理解出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内涵,才能把握其情感和境界;只有辅以扎实的演唱功底,声乐演唱才可以将作品表达得更彻底、情感传递得更饱满。

文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素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缺乏文学素养往往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只停留在表面,声乐艺术也同样如此,绚烂的形式和技巧掩盖不了内在的空洞,不能打动自己的声乐艺术自然不能打动别人。文学素养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意识、持续不断地自我培养。

3.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包括了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乐表演实践需要积极的心理状态来指导正确的生理机能,忽视了声乐演唱者长期的心理建设和临场的心理调适,会导致心理牵动生理上的变化,甚至形成心理暗示和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声乐艺术的学习、声乐舞台的表现和艺术道路的发展。心理素养对于声乐艺术犹如高楼大厦的厚重基石一般,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摆脱自身或环境带来的干扰,全身心投入演绎过程中,才能彻底把情感和思想融于声乐作品之中,实现声乐艺术的厚积薄发。

意大利作曲家和歌唱家佩特罗·托西说过,拘泥、胆怯是歌者的不幸。声乐工作者对声乐艺术的内心认知和追求热情方面无须赘述,增强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养主要体现为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自身情绪的调整和外界环境的应对等。

4.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理解为“乐感”,包含且不仅限于音乐审美、鉴赏、感知、记忆能力,以及对于节奏、视唱练耳、旋律把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声乐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样、结构多变、情感丰富,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门表现力极强的艺术形式。[JP2]声乐作品中的人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机动性。音乐语言的灵活运用,决定了声乐作品的风格及其独有表现力,正因如此,声乐艺术对于音乐素养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提高音乐素养,掌握乐理规律,有助于驾驭好各种风格的乐曲,发挥出声乐作品的整体性和表现力,进而拓展声乐艺术发展的广度,促进音乐行业整体发展及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

意大利声乐家兰培尔蒂说过,嗓音不等于一切,因为一个歌唱家必须表达出诗人和作曲家的灵感。声乐艺术若过分强调嗓音条件和歌唱技巧,那么其表达的舞台就变成了纯粹的炫技场;若缺乏对曲谱最基本的理解、认识与尊重,声乐学习就变成了机械式的复读,势必会影响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只有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掌握深厚的音乐知识,培养准确的音乐意识,才能驾驭好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作品,才能做到合理表达。

5.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涵盖了对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塑、建筑、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以及表现能力,也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博采其辞,乃择可观”。中国传统艺术博大精深,外国经典艺术更是流派林立,声乐艺术作为艺术的分支,与其他艺术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服务于生活、表现和创造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他艺术的精华也值得声乐艺术借鉴和吸收。深厚的艺术素养,可以帮助声乐工作者提高艺术鉴赏的深邃性、艺术表现的感染性、艺术创造的丰富性,进而为艺术专业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获益匪浅。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性,才能独立存在,但各类艺术之间又是内在联系和互相通融的。中国声乐发展至今,正是吸收了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保留了传统民族的音色特点,以包容的开放态度和最佳的融合方式,形成了最适合中国人演唱的中国唱法。未来,中国声乐艺术在自身完善的同时,要继续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艺术的营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出未来发展之路。

三、声乐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策略

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对声乐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文科建设中的跨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要求为声乐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新思路理念。声乐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要立足中国声乐学派建设的发展格局[4],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线,以学科导向转为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和实践。

(一)体系建设完善化

1.教学理念

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有效融合、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立德育人是声乐教学的最高价值,声乐艺术的高度不仅取决于艺术层面的造诣,还取决于道德性和艺术性的有效结合、求善和求美的和谐统一。正确认识审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大众审美趋向娱乐化、商品化的情况下,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杜绝迎合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让艺术演绎和艺术创作回归到对道德理性的承载、对审美价值的追求、对思想深度的表达、对人类发展的关切等主旋律上来。

重视因材施教,突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个性化培养。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声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个体在性格、音质、社会经历、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特色性,了解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理机制,从理论上弄清演唱者的个性本质,综合科学的评估和判断后,设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采取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综合素养的积累内化,启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审美观念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良性发展。

2.教学机制

健全完善声乐教学过程机制。按照ADDIE模型[5]的划分,教学全过程可分为分析设计、教学、实践、反馈等环节。声乐艺术是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较高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综合素养的培养上,进行科学的系统规划。教学环节涵盖了对象、内容、目标、策略、形式等系列要素,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声乐艺术是特别注重实践的学科,实践是检验声乐教学的结果,也是听者第一感受的评判标准。教学反馈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闭环过程。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教师是教育之本,声乐人才任务素养的培养,依赖于声乐教师的任务素养。育人先育己,声乐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师风修养,以身作则,以过硬的政治定力、精湛的专业能力、渊博的综合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综合素养来言传身教。通过吸收引进、兼职聘用有人文特长的人才来承担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或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深造、参与名师指导、进行社会考察、参与国内外交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诸如德育讲座、文学讲座、艺术讲座等系列人文讲座,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内容形式丰富化

1.教材课程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的比重,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将目光自觉地凝聚在人民身上,将中国声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用声乐艺术再现人们的喜怒哀乐,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坚持内外兼修、品学兼优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加强自我道德认知和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提高正义、公平的道德责任,形成坚韧、自立的道德意志,热爱事业,恪守职业底线,持续保持对声乐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借助中国乐派课程体系建设[6],增加文学、泛艺术学等选修课程,丰富新文科类教材及推荐读物。通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体会出文字之美,广泛阅读有价值的读物,就是给自己充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广泛涉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民歌、乐曲、曲艺等音乐元素。不同的民族文化,促使世界各地民歌在旋律调式、吐字行腔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个性,特别是传统戏曲将各行业和角色归纳出不同的演唱风格,这些音乐元素与声乐艺术是相融相通的,在秉承艺术形式多样性的原则下,声乐艺术要善于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元素。

2.教学方法

提升集体课、一对一课的教学效果,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及熟练运用。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为音乐基础,与形态、台词、表演构成了音乐表演重要的学习部分。对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在前期识谱阶段的准确高效;对作品和声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音乐色彩,从而判断作品风格;对曲式结构的探究,有助于明确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区别与连结,从而在情感表达上做出递进、对比等更为细致的处理。在识谱阶段,尊重并深入分析作曲家在不同段落间特殊处理的用意及逻辑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进一步指导表演时的风格表现及情感把握。

通过小组讨论、作品鉴赏、读书分享、线上经验交流、演唱会现场观摩等现代课堂形式,提高互动、交流和自我学习能力。例如,作品鉴赏课上,挑选并欣赏经典作品及文献,提高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感受等参与感,有助于净化音乐鉴赏、提高音乐审美,很大程度上引发思考、提高判断,得到更为准确的理解与诠释,从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赏析水平。再如,广泛收集、挑选、阅读音乐类的图书及相关文献,把握古今中外音乐发展脉络,对比古往今来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审美理念之异同,了解不同乐派的历史文化、存在背景及音乐风格,更为深入、具体、准确地了解与把握音乐艺术。

(三)艺术实践模式化

1.模拟实训

善用新媒体等手段,通过模拟现场表演场景提高心理素养和二次演绎能力。通过虚拟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形成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经典作品,要反复读,脑海里浮现出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深层情感。研究和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对理解作品的创作思维、深刻内涵都有直接的帮助。扎实的演唱功底,过硬的演唱本领,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整体把控和细节把握都能游刃有余,是技术量变带来心理质变的必要基础。临场表演时做好自我心理建设,正视情景焦虑和心理压力,通过呼吸调节法、注意力转移法等,化解临场紧张情绪,保证演出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通过录音后期制作等体验,注重人声与器乐间的配合和借鉴关系。成功的声乐表演中,人声与器乐伴奏是有机整体,声乐作品的情感传递,不仅要依靠人声的表达,更需要借助器乐伴奏辅助功能,通过倾听伴奏、把握与伴奏之间的“呼吸”融合,来促进舞台上情感的传递,从而达到“人器合一”,实现声乐艺术的完整表达、音乐作品的整体意境。在声乐演唱中,对于器乐风格的把握与器乐音色的借鉴往往能够使作品的诠释更具独特风格,用不同乐器的独有音色来装饰人声,用不同乐器的独有风格来影响人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塑造更为立体、悠扬的人声,更有助于在音乐情感表达及传递方面更为准确和细腻。2.现场实践

通过丰富的舞台现场经验来完成表演心理打磨、现场发挥,积极参加各种规模的公开舞台实践是培养良好舞台心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丰富的舞台经验可以帮助声乐工作者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听众,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而提高舞台的驾驭能力。尊重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同时,赋予二次创作更丰富的情感。研读文学作品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对于声乐表演者而言,在充分理解词曲内容和意境、充分尊重作者原意的同时,通过对细节、潜台词的挖掘,将自己设定成作品角色,才能在演唱时将原作情感演绎出来、放大出来,加深听众与作者的情感联系,赋予声乐艺术更大的文化感染力。

亲临剧院、展览馆等艺术现场,开阔艺术视野,通过观看姊妹艺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逐步培养舞台表演艺术的敏感度。随着当今对声乐艺术的表演可视性要求日益提高,动听的声音配上好看的形体表演,更能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使大众在听觉、视觉上同步感受到审美的传递。这就要求声乐艺术利用好舞台表演艺术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借鉴戏剧的情节设计、写意动作等,增强声乐艺术的舞台视听表现力。探索影视、书法、绘画、雕塑等创作精髓,通过鉴赏其他艺术,把握艺术家的艺术主题,可以丰富个人视野和阅历,从而帮助声乐工作者吸收艺术创作精髓、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将其他门类艺术元素与声乐艺术进行形式的结合和内容的融合,服务于声乐艺术的整体效果,丰富声乐艺术的风格和魅力。

(四)质量保障标准化

1.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与美育教学改革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声乐类高校以协调发展的理念,突出声乐的综合性、内涵式、特色化的发展,提供跨学科、平台化的新声乐学科集群。设立工作责任制,分项落实声乐人才素养培养的具体举措和责任单位。同时赋予教学单元自主权,明确权责目标,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成效为导向,做好支持政策和教学资源整合。加强校企协同,定点建立人文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社会调查的教育横向链条,重点培养学生社会人文实践能力。

标准化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源头。结合新文科建设工作,高等院校可集体组织进行新艺科的标准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制定。院校内部可优化本单位教学科研组织,形成课程组形式,设置课程组长负责制,科学论证、合理分析,开发出适合声乐教学尤其是综合素养培养的标准化教材和科学化课程设置,确立出必修课程、选修课件等标准化内容,同时还要注重标准化和个性化兼备,增加声乐教学的灵活性。

2.考核评价

教师考核机制的标准化。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重视综合素养对声乐发展的重要性,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教学岗位考核评价上,通过将师德师风、知识结构、综合素养、教学能力、收效情况等指标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建立教学满意度测评制度,组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观评价、历史评价,完成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以此为激励,引导声乐教学中综合素养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本职,同其他学科一样,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馈渠道。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声乐人才综合素养的研究模型及衍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广泛用于声乐人才的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工作中,也为教育管理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有价值的建议。通过成分分析、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其评价结果更加有公信力,对应数据能更好地应用在教学改进、人才评选、自我完善等各方面。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变化,更多的声乐艺术需求和观念参与到声乐艺术发展和更迭创新之中。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声乐艺术教育应全面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声乐艺术综合素养的建立与培养,不仅限于对音乐学习者的帮助与提升,更有助于全民化艺术普及的推动与发展。作为声乐艺术教育者,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与积累,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实践结合创新的循序渐进,回归声乐艺术教育及实践的本质,进一步推动声乐艺术的传承、突破与创新。

注释:

[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万 蔚.浅谈审美理念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31—32.

[3]金铁霖等.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56—122.

[4]王士魁,李先灵.关于中国声乐学派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音乐,2019(03):179—182.

[5]ADDIE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包括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

[6]倡导和建立中国乐派推进“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1(06):89—90.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新文科建设综合素养培养策略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学科内涵建设路径探析
“新文科建设”中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略论新文科背景下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发展新思路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