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众所周知,计算能力对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整个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大厦要想盖得牢,基础必须夯得实。基础夯实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计算习惯,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呢?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理解算理是基础,掌握算法是重点
计算的学习并非一味的强化练习,追求量的累加,单纯让学生通过多做多练实现技能的掌握。在此之前,还应以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更有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即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需要一定的抽象计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数学模具的帮助。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准备小棒、皮筋等学具,先利用学具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习“8+6”时,通过操作小棒,让学生明白:8根再添上2根就是10根,为了方便计数,满10根就要扎成一捆,这样就从6里面分出2给8,凑成10,10根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学生通过学具反复操作,口述过程,从而理解数学上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则,然后再辅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强化记忆。
二、知识建模期扎实掌握,不做“夹生饭”
一、二年级是学生接触大量知识点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内要让学生通过反复强化,把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避免错过“黄金期”,成为“夹生饭”。
例如,有的学生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乘法口诀时记忆不熟练,结果到五年级甚至更高年级仍然对该知识点不熟练或有所混淆。再如,20以内加减法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乘除的基础,如果一开始记忆不熟练,后面的计算便会遇到困难。所以,在知识建模之初,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加强记忆,牢固掌握。
三、追根溯源找问题,留意细节强练习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精细的、深入的、漫长的过程,因此,当学生的计算出现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从根上抓起,先找到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挖掘其薄弱项,即所谓的“病根”,然后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除病根”。
例如,一名学生在遇到“28÷4”“32÷4”“36÷4”等相关题目时总是出错,究其原因是乘法口决记忆不清,发生混淆。但让其单纯记忆“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后仍然会混淆。因此,笔者从乘法的意义讲起,让他通过数、算,从“7+7+7+7”“8+8+8+8”“9+9+9+9”再到“7×4”“8×4”“9×4”经过这样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意义弄清了,口决记牢了,也就不会再混淆了。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从细微处入手,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疏忽。如有学生在做计算题时经常忘记在横式上写结果,几次提醒后还是记不住,于是笔者便在教学笔记上写下:“忘写得数:×××”,以便随时提醒,结果一段时间下来,这名学生没再出现这种情况,其他同学也引以为戒,杜绝了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通过这样一个反复强化的过程,学生养成了习惯,这种习惯便能指导以后的计算行为。
提高计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为此,笔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前一练,有每日小纸条、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并把课前一练积累起来,定时总结,以鼓励和督促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
四、计算能力与专注力、意志力的同步培养
计算能力不是单独存在的,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除了内部知识因素,还存在一些外部因素,如未能正确地观察、规范地书写、专注地计算,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做事浮躁,惧怕困难,面对稍复杂的计算题就逃避,潦草应付等。因此,培養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外,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时的意志力和专注力。
首先,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甚至每个数字的写法,竖式中横线的画法等都要严格要求。其次,让学生在做题前,先用眼看,看清每个数字再落笔计算。让每名学生设立一个专门的计算本,所有的竖式都在计算本上认认真真书写,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时刻鼓励学生专注、用心深入做题,不轻易询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并经常通过定量定时的练习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教学过程,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除了抓好低年级习惯养成的黄金期,还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泰安市岱岳区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