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致远

2022-04-21 14:45张柳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7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小学低段儿歌

张柳红

【摘要】小学第一学段是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本文以低段学生习惯的养成研究为切入口,以教师的视角,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习惯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认为要提升低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须“春风化雨”方能“润心致远”,建议借助儿歌、插图、故事及情境等策略,渗透德育内容。倡导立足学生童真之心、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提升学生行为技能,以落实低段德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低段;儿歌;习惯养成;策略

小学低段学生思维活跃,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生活习惯、礼仪常规、学习习惯、交往习惯往往由观察、感受、模仿而习得。作为教师,不应完全期待学生用这种方式培养好习惯,而应该在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必要的行为教育和指导。下面从探询第一学段学生行为习惯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教师有效引导为切入口,寻求具体的培养策略,希望能为增强低段学生习惯培养的效果提供一些启示。

一、低段学生习惯指导现状的透视(发现问题)

习惯培养要导要学,但学导的现状,可用“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来描述——帘幕重重遮蔽德育实际,让人看不清习惯指导的真相。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种类型:

1.步步为营型。这一类型的低段教师深谙班级管理的要求,班级事务亲力亲为,认为学生没有教师给定的习惯指导框架就难以培养好习惯。于是,教师进行习惯指导时步步为营,采用网状条例管理,密不透风。

2.形同虚设型。顾名思义,这类教师也会制订班级目标和行为规则,然后让学生在规则下按要求进行自我管理。但当你真正走进这样的班级,你就会发现,无非是教师将习惯要求印刷在纸上,然后贴在班级留言板上,让学生自觉地执行。要求学生自觉执行的时候,班主任很少再进行更深入的习惯引领,这使规则与行为形成“两张皮”。

二、低段学生习惯指导尴尬的原因(出现问题的原因)

低段习惯指导缺失的问题往往指向教师。然而,从教育主观意识上来说,再也没有人会像教师那样迫切希望学生能够养成好习惯的了,但愿望与现实却又有着那么大的距离。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显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学生实际与教师定位的落差

心理学揭示了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事物的感受和记忆经验的联结特别敏感。然而,在低段具体的班级管理,尤其是习惯指导中,教师的一些德育管理方式却无法满足学生直观具象、生动丰富的心理需求。相对而言,学生更喜欢图片、表演、故事这些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

2.德育期待与教师指导的错位

从客观上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习惯指导出现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习惯养成的动机。从主观上讲,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行为能力。

三、低段学生习惯指导策略的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才能提升习惯指导的有效性,从学生的习惯形成规律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建议从主题引领,构建系统入手。

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给我们的启示:管理应该从组织的系统性出发,掌握系统运行的规律,根据系统特性的要求,系统地分析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前提,再去优化系统,调整和组织一次系统的运行,并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在进行低段习惯指导时也可以通过主题引领的方式保证德育工作的连贯性。将低段学生习惯分为学习、交往、生活、礼仪四个方面,并作为低段德育工作的主题。那么,德育管理的目標定位就可以清晰明了,如下表一所示:

主题引领能纲举目张,诱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也有助于教师明确指导目标,统率德育管理进程;安排主题内分项内容之间的联系,促进习惯经验的纵向迁移和横向贯通;结合主题及时提供相关德育资源,能拓展学生教育视野。在主题统领之下,有四项具体的德育指导策略可兹借鉴。

(一)儿歌诵读,激发童趣

低段学生认知能力偏低、记忆容量有限,但同时低段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也在逐步加快。针对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儿歌所具有的短小精悍、押韵工整的优势,帮助教师进行习惯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歌唱和阅读方法是基于学生喜欢看到和听到的形式进行教育管理和行为指导的。它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图画释义,深化理解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照片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学生发挥思维和想象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图片和儿歌相结合,从而获取信息,并根据图片信息整合,构建自己的故事内涵。

(三)故事讲述,探索方法

这里所说的“故事”,分为儿童德育故事与教育情境故事两类,下面将结合例子依次进行阐述。

1.故事激励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故事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故事,幽默的人物,曲折的情感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教育故事使习惯指导效果有效提升。在德育指导中运用相应的教育故事配合习惯指导,能使习惯指导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在上述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引领下,学生结合儿歌诵读、图片释义来观察体会,深入故事人物内心,展开心灵对话。从而唤醒学生似曾相识的情感和生活记忆,进而理解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加强对良好习惯的认同感。故事激励策略的具体优点、实施建议如下表二所示:

运用故事激励策略指导习惯培养,学生在倾听、思考过程中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儿歌及故事展现的情绪和主旨,把自己带入习惯养成的更深处。

2.情境再现策略。教育专家李吉林主张“情境教学法”,她认为,“为了让孩子们的情绪伴随着教学活动,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则需要外力的推动。”在习惯培养中,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可以真实还原儿童在交往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遇到的德育难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冲突对立中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我们在习惯培养中实行的“情境再现”策略为例进行说明:一学生扮演“恶意撞人者”,另一学生参演“受害者”,其余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观察、思考、推论、总结,寻找消解矛盾的策略与途径。

在情景再现的氛围中,在学生智慧思维的碰撞下,学生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步骤便清晰起来,如下表三所示:

上述情景再现的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以训练学生解决交往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集中体现了生动性和实践性。情境再现策略的具体优点、实施建议如下表四所示:

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察纠纷矛盾,体验“关注”的过程,在开发“激发”“移入”“加深”“弥散”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寻求解决方案,并更有效地实施“无痕德育”的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儿歌诵读、图画释义、故事讲述、关联教学四大指导策略时,对每一种策略在每一项具体的习惯指导内容中所起到的功能必须有清晰的认知,避免运用过度,要灵活取舍、恰当运用。特别是当我们寄以厚望的指导策略在课堂实施或者课后观察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一定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策略,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关注学生的表现。只有这样,德育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它们应有的效用与能力,起到“春风化雨,润心致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政文.整形和纠正孩子的行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念怀.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

[3]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M].华夏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小学低段儿歌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敢“问”路在何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儿歌6首等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