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道圆锥曲线题的分步探究与思考

2022-04-20 14:56吴春霞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锥曲线双曲线变式

吴春霞

[摘  要] 圆锥曲线综合题解析难度较大,解题探索要充分把握考点,思考思路构建,同时反思常见的变式情形,以“一题”窥“全局”,充分发挥问题价值. 文章对一道圆锥曲线综合题深入探究,分步突破,探索思路构建,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 圆锥曲线;双曲线;直线;向量;变式

[⇩] 问题呈现,考点定位

问题:已知椭圆C的解析式为+y2=1,点F和F为椭圆C的左、右焦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椭圆C的焦距;

(2)已知点Q

为椭圆C上的一点,与OQ相平行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点A和B,如果△QAB的面积为1,试求直线l的方程;

(3)已知椭圆C与双曲线C:x2-y2=1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M(x,y),椭圆C与双曲线C上满足

x

x

的所有点(x,y)组成了曲线C. 如果点N是曲线C上的一个动点,试求·的取值范围.

考点解读:本题为圆锥曲线综合题,问题以椭圆、直线、双曲线为背景,考查了圆锥曲线、几何三角、平面向量等相关知识. 考题共设三问,考查侧重点各有不同,且难度逐次递增.

第(1)问为基础问题:求椭圆的焦距,考查焦距的含义,以及求焦距的方法;

第(2)问为核心之问:以直线与椭圆的相交为基础构造三角形,求特定面积情形下直线的方程,实则考查圆锥曲线中面积模型的构造方式;

第(3)问为压轴之问:以椭圆与双曲线相交为背景,由坐标值的不等关系构建了另类曲线,并引出了向量积,考查动点与向量的相关知识.

[⇩] 思路突破,变式拓展

上述圆锥曲线问题主干信息突出,各问又具有相应条件,相互独立互不干扰,问题解答建议采用分步突破的策略,即逐问分析条件,探索思路构建. 下面进行具体探究.

第一步:基础巩固,信息整合

第(1)问分析椭圆C的解析式,由+y2=1可直接确定椭圆C的特征参数,即a=2,b=1,c==. 焦距即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由解析式可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则焦距为2c=2.

评析与拓展:圆锥曲线的第(1)问通常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从上述考查思路来看,是正向考查的典型范例,即给出圆锥曲线的解析式,求其特征参数值. 高考中还常采用逆向考查的方式,对于上述问题可在特定条件下求椭圆的解析式,故可作如下变更:已知椭圆C:+=1的焦距为2,其右准线方程为x=,试求C的解析式.

显然这种变更涉及更多的椭圆特征,且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难度有所提升,但基本的破解思路是一致的:先由“焦距为2”求特征参数c,再结合“右准线方程x=”求特征参数a,最后综合“a2-c2=b2”求特征参数b即可.

第二步:強化提升,模型构建

第(2)问构建了△QAB,在已知其面积的情形下求直线l的方程,其中点Q的坐标已知,是椭圆C1上的定点,点A,B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 从该条件中可以得到两个信息:①直线l的斜率可求——由点O和点Q的坐标推导;②联立直线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整理为一元二次方程,则方程的判别式Δ>0.

问题的思路构建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理条件,设定直线的方程;第二阶段,构建三角形的面积模型;第三阶段,基于面积模型构建关于直线参数的方程,求解直线方程. 具体如下:

①处理条件:已知点Q

,则直线l的斜率为k=,故可设l:y=x+m.

②构建面积模型:可将△QAB视为以AB为底、点Q为顶点的三角形,若设点Q到AB的距离为d,则其面积可表示为S=d·

AB

.

③构建关于直线参数的方程:联立直线l的方程与椭圆C的解析式,整理可得x2+2mx+2m2-2=0. 因两者有两个交点,故Δ=4m2-8(m2-1)=8-4m2>0,解得

m

<. 设交点A(x,y),B(x,y),由韦达定理得x+x=-2m,xx=2m2-2. 由弦长公式得AB=AB=·

x-x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 已知△QAB的面积为1,结合其面积模型可得S=d·

AB

=

m

·=1,解得m=±1,所以l:y=x±1.

评析与拓展:第(2)问是本题的核心之问,问题的综合性较强,但难度适中,同时转化的思路也较为清晰,显然就是基于三角形的面积条件来构建关于直线参数的方程. 高考考查还常以直线与椭圆相交为主体,融入动点,考查三角形面积的最值,故可作如下变更:设点Q是椭圆C上的动点,过原点O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点A和B(点Q不在直线AB上),试求△QAB面积的最大值.

上述变更融入了动点,增加了直线l的不确定性,同时存在直线l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形,难度略有提升,但破解的基本思路一致:l垂直于x轴可直接求出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不垂直则先将三角形底边表示为与直线参数相关的代数式,再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表示三角形的高,进而将三角形的面积表示为关于直线参数的函数式,利用函数性质即可求最值.

第三步:综合探究,思想综合

第(3)问的信息量较大,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双曲线与椭圆相结合,形成了曲线C;二是曲线C上的动点N与椭圆的焦点构建了向量和. 显然,求向量积·的取值范围,需要参考上述内容确定曲线C的具体轨迹,然后再分析向量积的取值范围. 即第一阶段,根据条件确定曲线C的轨迹;第二阶段,构建向量,转化向量积,分析其取值范围.

①轨迹分析:已知椭圆C:+y2=1,双曲线C:x2-y2=1,曲线C为两者上满足

x

x

的所有点(x,y),故可分为两部分,且关于y轴呈对称关系,如图1的实线所示部分.

②向量分析:可设点N(x,y)是曲线C上的动点,又知焦点坐标为F(-,0),F(,0),可推得向量=(--x,-y),=(-x,-y),故·=x2+y2-3(

x

≥). 根据图像可知,点N可在椭圆C上,也可在双曲线C上,故需要分两种情形来讨论:

当点N在曲线x2+4y2=4(

x

x

)上时,·=1-3y2. 分析可知,当y=时,·取得最小值,且(·)=-;当y=0时,·取得最大值,且(·)=1. 所以此时·的取值范围为

-,1.

当点N在曲线x2-y2=1(

x

x

)上时,·=2y2-2. 分析可知,当y=时,·取得最小值,且(·)= -;没有最大值. 所以此时·的取值范围为

-,+∞

.

综上可知,·的取值范围为

-,+∞

.

评析与拓展:上述是以曲线相交为背景的向量积取值范围问题,问题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确定曲线的轨迹,二是转化向量积,分析最值.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突破该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数形结合可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尤其适用于轨迹问题;而分类讨论则可以降低问题的思维难度,配合数形结合可直接定位切入点,快速构建思路. 上述所呈现的也是向量范围问题的常规破题思路,即将向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利用函数性质来研究最值或范围,故解题时需要关注变量的取值范围、曲线的轨迹变化. 另外,对于上述问题还可以从轨迹视角变更如下:将“椭圆C与双曲线C上满足

x

x

的所有点(x,y)组成了曲线C”变为“椭圆C与双曲线C上满足

x

x

的所有点(x,y)组成了曲线C”,其他条件不变,求·的取值范围.

上述变了点(x,y)满足的条件,结合图像可知,曲线C的轨迹变成了图1中的虚线部分,对应的向量最值也就发生了变化. 点N在椭圆部分的最值情形变为:当y=时取得最大值,y=1时取得最小值;相应的,点N在双曲线部分的最值情形变为:当y=时取得最大值,y=0时取得最小值. 后续只需综合结论即可.

[⇩] 解后思考,教学建议

上述对一道圆锥曲线问题进行了逐问探究,变式拓展,其构建思路、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面深入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巩固基础,构建体系

上述问题涉及了椭圆、双曲线、直线、向量等众多的基础知识,通常突破问题的第一步是利用基础知识整合信息条件,为后续解题做铺垫. 如求曲线的特征参数,利用弦长公式、点到直线距离求三角形的底或高,以及将向量积转化为函数,等等,基础知识在解题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教学中要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理解所学,活用所知.

2. 总结方法,形成策略

总结、反思是解题探究的重要环节,即完成思路构建后要注意深入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突破的关键,反思思路构建过程,形成相应的解题策略. 如上述逐问探究后对解法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结合高考考点探讨了问题的常规变式,对于拓展学生的解题视野极为有利. 教学中要立足考题开展解后反思,让学生全面审视问题,思考问題解法,进行解法优化、问题变式.

3. 探究思想,提升素养

解题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尤其是解析过程的思想方法可促进学生的思想提升. 如上述第(3)问充分运用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等思想,实现了抽象问题的直观化,降低了思维难度,简化了解析过程.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圆锥曲线双曲线变式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的常见方法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探究发散思维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