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摘 要】基于“双减”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和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本文从分层作业标准、成就感获得、作业与教学关系三个方面就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2021年10月21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发布《“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优化作业十条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作业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价值。教师应把作业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系中优化设计。注重提高作业质量,消除低效作业,杜绝有负面影响的作业,丰富作业类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那么,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提高作业质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内容与形式,自然也就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研究话题。
一、在同一知识能力点下设计不同难度系数的分层作业
“分层”的含义很好理解,但是分层的依据却各有不同,不同的依据将直接影响分层作业的实效。如果按照常规意义上的成绩分层,势必会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并且综合成绩又不能够完全和学生各知识能力点下的实际水平相符合。如果按照能力点分层,那么学优生将获得更高能力层级的作业,学困生将囿于较低能力层级的作业,然而那些被舍弃的能力点又是不同层级的学生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分层的依据不应是能力点,更不应是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下,而是要在同一知识能力点之下设置不同难度系数的分层作业,供学生弹性化、个性化地自主选择。这样做不但不妨碍学生具备本学科的基本能力,还可以保证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系统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与进步发展的需要。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调整作业命制形式,区分作业难度系数,进而实现分层作业命制的目的。
例如,说明方法的判断、分析是说明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能力点,学生应该了解、掌握,以往的作业常常是一刀切的、制式化的,现在教师则可以围绕这一能力目标,从理解、运用、创造三个方面设置不同难度系数的分层作业,以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见表1)。
此外,这一作业形式还有利于在后续作业讲评或课后服务过程中,用C层作业帮助全班同学复习基础知识、概念,用B层作业讲解如何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用A层作业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说明方法的实用价值,彼此配合,层层滚动向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所选作业的存在价值。
二、在最近发展区内设计激发学生成功体验的分层作业
《建议》指出,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学习压力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的作业内容与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与进步发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功体验”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能力舒适圈内自由划水,相反,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借助已有知识思考、加工、尝试后取得成功,学生才会拥有进步发展的成就感。
例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中,如果作业要求学生“准确筛选纪念碑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设计意图”,这并不难,但缺乏挑战性。然而,如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纪念碑图片相应位置上标出各部分名称,并当众进行实物讲解,解释各部分的设计意图”,这就等于在图文转换、对接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关注空间方位的描述和切换,学生对空间说明顺序的认知就比单纯筛选信息更好。如果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迁移创造,要求“运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解说思路,去为《昆虫记》作者法布尔设计一尊纪念雕像,并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说明各部分的设计意图”,就更具读写结合、审美创造的挑战性。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时候,不妨在原有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挑战性成分,既对接课堂教学中习得的知识、能力,又提供新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任务下调动已有的知识方法、思维路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生成自己的成果,在作业中发现自己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潜力。
三、基于作业与教学关系的理解设计有机融合的分层作业
《建议》指出,各学科要注重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多种学习途径,促进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实现作业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切记“作业类型必丰富,学科特点宜显著”。这里需要重点探究的是“作业与教学” 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1. 先导性作业是未来教学重点的引领
以往我们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情,其实学习伊始的先导性作业才是学生最原始学情的直观呈现,这种呈现容易将每个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层次显露出来,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层次和教学重点。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人散文之前,语文组统一布置了一篇作业练笔:“青春的含义,可以是责任,是担当,是慷慨激昂;还可以是勤于思,是精于业,是一棒又一棒的薪火相传;也可以是……请以‘我身边的青春榜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此练笔可用于已有写作能力的诊断反馈,教师可将完成情况作为本单元的学情起点,确定接下来教学的侧重点,即把本单元阅读教学聚焦在行文设计、细节描写、主旨升华三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结合训练。
2. 系列化作业是教学成果的吸纳建构
系列化作业是思维、能力进阶的载体。作业持续地完善、修改,可以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学习能力的进阶。
例如,当我们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习作时,可以发现:作者在《藤野先生》中学到了选取典型事例呈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学习了如何运用议论性语句画龙点睛,明确人物精神,深化文章主题;在《列夫·托尔斯泰》中学到了聚焦外貌、深入人物心灵的描写;在《美丽的颜色》中学到了真实细节的巧妙再现和富有情味的抒情语言。习作展示如下。
那天大雾弥漫,叔叔拿着指挥棒,刚带车拐了弯,便开始狂奔,为新生命开出一条道路。叔叔边跑边大喊着:“大家先让一让!我身后车里司机的妻子就要生了!”他一遍遍重复着,没有扩音器。他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声嘶力竭地喊着,即使嗓子已经沙哑,也依旧不停。
雨点密密麻麻泼洒下来,叔叔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他眼中只流露出坚定和那份身为交警的责任,没有一点迟疑,继续带着车奔跑起来。那天很冷,叔叔额头上的汗水已经滑落到下巴。他奋力打着手势,让车辆让行。
在雨中,叔叔奔跑了一千多米,穿过了两三个危险的红绿灯路口,顺利到达医院。男子向叔叔疯狂道谢,但叔叔只是笑了笑,表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雨不断泼洒,雾仍旧弥漫,他肩上的责任就像一道光,引领着人们。在那个雨中世界,叔叔用一己之力,展现了守护生命的不凡精神。他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这座城,温暖了整个世界。生活中,正是因为有许多这样的人为这个世界奉献着,我们的生活,才如此安全、温暖。
作者跟随名家学写作,将学到的方法建构进自己的写作系统之中,在先导性作文的底稿上反复修改完善,这才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采,一步步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
3. 探索性、實践性作业是教学灵感的延伸和方法的运用
探索性、实践性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单一、单调,引导学生在广阔生活情境中实现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生成新的认知。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探索性、实践性作业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如我们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了解到苏州园林的美“不止以上这些”,作者却“不再多写了”,才有了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之美、哲思之美、诗意之美的欲望。正是因为接触到苏州园林这样的南方经典建筑,才自然联想到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四合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四合院项目式学习,筹办四合院文化展览活动。与此同时,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课内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正是因为在第五单元学生具备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习了说明对象、结构、顺序、方法的文体知识,才能够胜任多角度探究、介绍四合院的概念、特点、历史变迁、建筑构造、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价值意义的实践任务。
“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多层次、可选择、成就感强的“菜单式”作业,实现减负增效并举,已成为当前实践研究的焦点。一线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以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