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宏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要求高校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了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因为尚处于初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研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课程思政规定了共同的育人指向,即各门课程都应该承担育人职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健全个体和时代新人;规定了共同的育人功能,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规定了共同的育人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各门课的结合。
由于课程思政尚处于起始阶段,课程思政实效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统一量化的标准。“三全育人”内涵是“课程思政实效性”内涵界定的主要依据。“三全育人”既是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理念,又是课程思政实效性评价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实效性”现阶段需要达到的是“实”,这个“实”指的就是“三全育人”内涵和标准。具体来讲,“课程思政实效性”就是课程思政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即按照“三全育人”作为指导思想和标准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也包括学生受“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课程思政的思政知识构成,根据陈万柏、张耀灿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个方面:
(1)世界观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历史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
(2)政治观教育。包括基本国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3)人生观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
(4)法治观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遵守纪律教育。
(5)道德观教育。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
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作出的建议。
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多次组织了对“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精神内涵的专门学习,出台了相关文件,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为了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各个二级学院教学单位、教研室研究、任课教师报送了“课程思政”方案、措施,每个学期组织教学专家、督导随机抽查听课,并在课后组织同任课教师的交流会,探讨课程思政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加强对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工作,经过长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学校教学工作部于2022年6月13日下文公布《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名单》,共立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26 项。经过多次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取得了一定成果,推进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进行了整改。本课题组一年多来,对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情况展开全面而细致的调研。作者担任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评委,直接面对了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中存在不明白课程思政含义的情况。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个别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有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会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師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过于“小我”,不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课程思政理论的学习,认为课程思政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不去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号召;有的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墨守成规,不积极进行突破,认为自己只要专攻专业知识即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低下;而有些教师,主动学习意识匮乏,不积极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存在滞后性,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43%的学生不知道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是什么,很多人甚至认为两者的内涵是一样的,说明了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模糊。
根据调查,非思政课教师欠缺思政知识,特别是对党的最新思想理论和会议精神学习的不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储备和再学习一定的思政理论知识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前提。课题组在一次访谈中问一位专业课教师“谈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内容”时,该教师没有具体答案。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从自己的专业课上找到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突破课程思政的瓶颈,必须加强对思政知识的学习。要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每个教师要对思政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去研究自己任教课程和思政知识的融合问题。
笔者有幸在两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担任了评委,安排课题组成员随机听了许多专业课教学。有些课上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任何思政内容。不少课堂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是调研中最为普遍的问题,也是课题组认为较为严重的问题。经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思政知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有的怕顾此失彼,有的怕讲错思政知识。结果就是,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实”没有达到。
不同专业的教师,由于其专业知识背景结构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在教学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层次不齐。在教师问卷中,82%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36%的教师认为需要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47%的教师认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和学习。在回答课程思政改革中的难题时,42%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存在困难;30%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不易开展;18%的专业课教师认为难以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切入点;10%的专业课教师反映生硬的切入,学生并不认同。
“三全育人”的内涵就是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总的目标和原则。高校各科教师必须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精神实质,更加重视自己教学课程与思政知识的结合,使课程思政落地。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具体目标是实现所有课程与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的的基本原则是简单、经济和完整。具体而言是在基本不改变原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前提下,设计一种配套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提供一种让学生和老师上手简单,然而却能行之有效的系列“隐性”教学,使学生们逐步掌握课程思政元素及其精髓。越复杂越不易提升实效性。
课题组认为,课程思政实效的提升,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
1、基础在“课程”。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能“进”课程又要能“出”课程。高校开设不同的专业课,不同专业课特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思政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切忌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标签化。同时又要能“出”,不能放弃专业课的“质”与“效”。
2、重点在“思政”。比如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要以专业课作为依托、以专业课内容体系作为主线、以专业课教师作为主导,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反过来,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也会提升专业课程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专业教学效能。同时,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也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觉悟。
3、关键在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使专业课具有思想,明确专业课教学中的政治站位。很明显,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是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始终要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思政课教师可以协助,这样可以使“两种知识”良好互动。
4、重心在院系。各院系要制定规章,通过制度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院系要全力挖掘开设专业的课程思政因子,狠抓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引导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适当的互动方式,深入研分析各知识点与思政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规律,使学生接受课程思政内容,并产生一定效果。
5、成效在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学生同样也应该明白课程思政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者,还应该是一个敬业者,有“业德”的人。这也是一直在讲的“两张皮”问题的如何解决。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内化认同度。所以要回应学生需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将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只有当学生将所受教育的知识内化为其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时才算有效完成了课程思政目标。
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已有成效基础,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聚焦课程思政就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建议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
1、加强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提升改革方案应当是围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更新升级。“三全育人”使得人才培养有了创新动力和方向。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布局,出台政策、措施,评价标准等。
2、完善总体思路。从总体思路上来讲,学校整体推进,院系主导,教师主体,从实践中构建一个立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3、具体做法的突破。围绕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党支部建设来推动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的作用,让党支部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让课程思政成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把教师党支部放到育人第一线,放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前台。
4、深化认识和实践。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升华关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关系,专业思政是本专业对所培养人才应具备核心素养的规定性,是总的要求;要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包括本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如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提出“企业家精神”,工程学院提出的工匠精神,这就是一种实践。
1、立足岗位,提升认识,加强对思政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自己所讲授的某门课程,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和所讲授的这门课程所在专业的育人总体指向(专业思政的要求)分不开。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成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加强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平台是当前学习思政知识的最好平台。
2、立足课堂,掌握方法。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三项基本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
(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要对课程内容重新去认识,而不是简单套用、借用别人提供的案例,要亲自去做。(2)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于润物细无声,不是硬切入、直接添加。第一,将现实热点问题引进专业课程中。第二,需明确“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结合途径。(3)教育者先受教育。充分的思政知识是课程思政的前提,教师要提高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时不能用错案例、讲错话。
3、努力求活,积极实践,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关于教师的积极实践,课题组认为应努力探求活的思政,而不是刻板的思政。因材施教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如果教师能做到自觉地深入地挖掘,有机地融入,那么课堂上就会发现“立德树人”和整个教学是分不开的。
1、激发起学习兴趣、主动地深入思考。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课教师在每节课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你,爱上你的课堂,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课程思政大众化并不是简单的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从书本当中平移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政元素真正的入脑入心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而是通过有温度的课堂教学和有内容的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
2、肃清网络环境,保障课程思政元素传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在利用思政元素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网络推助课程思政元素大众化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做到“学生在哪里,思想引领在哪里;舆论在哪里,正面引导就在哪里。”部分学生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听思政内容,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营造一个安全而清洁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蓝墨云班课”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这一发展的进程。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发展课程思政,就必须营造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掌握网络课程思政的主导权。具体办法有:第一,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及时的监测、管理和有效控制网络,维护网络生态安全。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关于网络文明和网络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了解各类学生特点,通过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使得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筛选。
综上所述,在当前课程思政起步阶段,提高实效性的策略是:充分学习思政知识,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花工夫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恰当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整改,即“学习”→“挖掘”→“设计”→“融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