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2022-04-16 20:25:33农燕妮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教学活动思政

农燕妮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引言

在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该类公共理论课程的推进阶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得以提升。为了确保大学思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需要在融合课上、课下等多种资源的基础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充足的空间知识,进而彰显出大学思政课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基础上,树立优良的精神和思想。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知识,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发挥出大学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义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强调以和为贵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来说,通常是以爱好和平为主要目的,在构建传统文化体系时,确保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均为平等性,从而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团结的发展氛围,突出了各民族组成部分关键作用。其中,对于“以和为贵”等理念来说,能够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形成和谐、优良的发展态势,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等民族发展态度。

(二)重视以人为本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原则,始终坚持人文主义,并且能够突出人文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其中,在人文主义的推进过程中,充分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并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彰显出个人的贡献和作用。对于人文主义来说,包括了个人的人生理想等内容,并且涵盖了个人的处事哲理,同时还应对个人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确保个人能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

二、大学思政教学中融入 中华优秀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改善学生文化道德等修养的前提条件

在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加大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与思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能够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将其与大学思政课程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还能够为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在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活动实施阶段,通过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予以相互融合,能够助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改善,并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建立文化自信,满足建设需求

对于我国的文化体系建设,属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能够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并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在充分强化国家发展文化自信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持续化的发展目标。

对于高校的思政课堂来说,为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在大学思政课程推进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以持续化的教育形式,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并具备优良的思想素养。

(三)促进大学思政课程全面改革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步入了新时代的转型趋势,对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且相关人才需求持续升级。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以高素质、高水平为基本理念,使各专业人才都能够朝着全面型、技术型、专业型和实践型的方向转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为此,大学院校需要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出发,在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原则,使思政教学课程模式能够全面改革。对于大学的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来说,在日常的推进过程中,还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保障教学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在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入予以高度重视,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相关思想内涵,发挥出文化体系建设的道德意义。将其与现代生活背景相互结合,借助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对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予以丰富并完善,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方法

(一)明确融合原则

1.趣味性与严肃性相结合

在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为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要求专职教师能够坚持严肃性和趣味性等两方面的原则,确保两项原则能够相互结合。

一方面,在大学思政教学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应坚持思政教学的严肃性和教育性等两方面的基础原则,借助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供明确引导。

另一方面,在思政教学活动中,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不仅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还可以基于活跃、趣味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优化思政教学活动实施成效。

2.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实际,所以其中所含有的精华具有多样性,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政教学活动中,能够保障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师还应坚持一致性的基本原则,确保所筛选出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能够与马列主义思想保持一致,并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要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设置,确保所选出的传统文化内容具备合理性,基于灵活教学形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政课堂教学阶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此,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堂中,突出自身的自主性,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进而主动引导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发展意识。

其次,在学习行动等方面,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设备,借助播放教育影片的形式,同步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在多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下,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该类文化知识能够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最后,对于学生的思想态度来说,要求大学阶段学生能够及时转变错误理念,并树立严谨、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等内容放置于同等位置,突出这2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大学生还需要站在全面化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予以正确认识,充分彰显出该类文化体系建设的教育价值,以深层次的角度,挖掘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涵,从中提取出精华,并将其渗透于思政教学活动阶段,不仅能够助力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充分坚定学生的思想与信念。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可以与现代大学生为主体,使其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该类观念的渗透提供重要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说,其中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能够在探索阶段,帮助大学阶段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使其主动承担起社会经济的发展任务。

在创新创业等教学活动的推进阶段,应将公平性、平等性和公正性作为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阶段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例如:在大学思政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该类知识予以分析。同时,还应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的同步开展,基于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挖掘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相关意蕴。

(四)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制变革

一方面,在大学思政教学活动中,还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互结合,保障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将其渗透于思政教学阶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基于优良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主动接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在设置大学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基于高效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新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借助视频、PPT、动画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基于浓厚的探索兴趣,主动参与思政课堂。

结束语

综上,对于大学这一教育场所来说,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理论等知识,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应承担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任务,为大学阶段学生予以明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思政教学活动中,为了发挥出该类教学任务的指导作用,需要逐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强化学生奋斗精神的基础上,彰显出大学思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效用。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活动思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