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课程逐渐成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重要的阵地。尤其近年来,在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我国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渐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在很多高校中,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个体言行不一的现象,甚至还存在着道德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本文就分析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及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实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实施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知行合一”模式 实施策略
1 引言
“知行合一”理论是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其中,“知”是指良知,而“行”则指代人的行为或者实践动作等。在王明阳看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现实中运用该道理具有紧密的联系。而“知”与“行”的合一,就是强调人的认知应与自身的行动实践保持一致。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更要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基于此,作为高校的思政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知行合一”模式的构建,引导学生明确知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從而逐步强化大学生个体内心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理论的认知。
2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分析
“知行合一”思想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理论,即“知”与“行”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其中,“知”是良知,侧重于理论层面,而“行”则是行为动作,侧重于实践层面。因此,“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包含着三层基本的内涵:第一,知即是行;第二,行即是知;第三,知行二者互相依赖、密切联系。所谓“知即是行”,是指“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行”,即“知是行之始”。用在学习领域,即认知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所在;而“行即是知”则阐明了“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知”的指导,即“行是知之成”。放在学习领域,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所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知行二者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则是指“知”与“行”二者互为前提,不分先后,任何行为动作都要经过理论“知”的指导,而通过“行”实施的知识,才能称为真正完成的知识。总而言之,“知行合一”思想理论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因此,这一理论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模式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模式,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个体能够从思想道德观念、认知以及价值取向方面均能做到与自身的实际行为高度统一。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个体建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这些理论,即自觉践行这些理论,从而逐渐能够从思想政治的视角去看待并分析问题,最终提高自身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修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模式,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3.1 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已经逐渐变成了00后,而他们大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自小家庭生活比较优越,人生经历比较顺畅,几乎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由此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比较容易理想化、简单化,甚至会自发产生一种心理优越感。加之他们从小接触信息技术,受到网络上多元思维、多元文化的侵袭,过于追求个性化发展,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传统“填鸭式”的说教灌输模式,很难真正触动00后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他们的心灵共鸣。而引入“知行合一”理论,并实施“知行合一”的模式,在传授他们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知”与“行”的合一,这样不仅能迎合00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提高他们对于思政教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新生代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建设也进入到发展的新常态,社会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生代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做到知行合一,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但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因受到网络上多元文化、多元思维的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存在着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等道德行为问题,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通过实施“知行合一”模式,通过理论引导和实践内化,能帮助大学生个体逐渐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逐渐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这样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知行合一”思想,实施“知行合一”模式,还能让00后大学生个体逐渐形成这样正确的认识: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还要遵循法律法规,在其指导下行动,从而逐渐成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合格公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知行合一”模式,还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偏离学生实际、学生主体得不到彰显等诸多问题,从而逐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切实提高广大00后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3FDFC89B-0D37-4091-8494-F5DF75E28A4E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实施的策略
4.1 实施多样化理论教学模式,着力构建“行之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实施“知行合一”模式,首先应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能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额理论教学模式,着力构建“行之始”。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当前,我国仍有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取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模式,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将教材中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等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既没有关注大学生个体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又不重视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导致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枯燥,学习起来十分乏味。因此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学习时往往表现得十分消极,学习态度很不端正。而通过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围绕着相关的思想政治话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构建“行之始”。例如: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时,高校思政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1921》和《建党伟业》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以此为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思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知识。这样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其次,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受多元思维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体往往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由此导致他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和困惑。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予以正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帮助学生化解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逐渐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并体察善恶,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切实践行“知之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实施“知行合一”模式,还应该开展多样化实践教育活动,切实践行“知之成”。
首先,应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操作中,高校思政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实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围绕着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或者是进行拓展阅读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教学《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出一种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观,如过于重视经济效益的发展观以及过分保守的发展观,让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着不同的发展观开展讨论并进行思辨,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所在,并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次,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是对课堂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扩展。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地实现“知行合一”。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如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参观本地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企业,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
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与本地区的志愿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特别是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当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3 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知”与“行”合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实施“知行合一”模式,还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知”与“行”合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理论教学活动,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来进行全面的保障。为此,相关高校还应完善评价机制,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促进知行的合一。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制定出综合性的评价标准,者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平时不用功,临到考试,评价教师划分的考试重点,采用“临阵磨枪”的方式来应付考试。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应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例如,针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设置1学分,在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置为3学分。只有学生拿满了学分,才算真正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此外,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的成绩来对他们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次,要开展持续性的评价过程。多元化评价不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而是一种持续性的评价,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督促学生,促使他们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并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在完成高等教育步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房中。为此,高校应为学生建立“知行合一”的思想档案,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修改与更新。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从而逐渐做到“知行合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学生存在着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等道德行为问题。基于此,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并通过实施多样化理论教学模式来着力构建“行之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活动来切实践行“知之成”,并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知”与“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实施“知行合一”模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巍昊,杨波.“知行合一”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逻辑[J].现代交际,2021(20):68-70.
[2] 张韩,闫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09):10-12.
[3] 施熠萍,张灵.新时代大学生“多维互动、知行合一”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9):103-104.
[4] 王小巍.“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及其实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0(06):44-46.
[5] 冯贺,冯春.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知行合一”的视角[J].理论观察,2020(04):57-59.
[6] 鮑贤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J].高教学刊,2020(06):186-187+191.
[7] 马艳萍,崔市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20):109-110.
[8] 王竹梅.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江西赣州高校为例[J].散文百家,2018(11):174-174.
[9] 龚翠芬,龚娴静.以“知行合一”为旨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1):26-30.
作者简介:
龙业江:(1964-),男,湖北广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3FDFC89B-0D37-4091-8494-F5DF75E28A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