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微,焦亚男
(1.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2.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23)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红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红色文化资源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库。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刻内涵,找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1]红色文化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是驱动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内在精神动力,我们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动力维系和团结着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群众。我们绝不能说红色文化是过去的东西,更不能说红色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它是生长在中国大地,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血脉基因。
红色文化同样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运用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让大学生们通过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经受的磨难,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年大学生们肩负着祖国未来兴旺发达的重大责任,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更有实效性、亲和力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这类混合教学模式来打造特色思政课课堂,以此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改善学生课堂抬头率问题。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也迎合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不离身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
但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教学资源运用上的千篇一律,教学案例放在哪里都适用的情况较为明显,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并没有因为教学形式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变。由此,教学形式的‘变’与教学内容的‘不变’是否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这个我们很难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色,不应当只聚焦在形式上的‘变’,形式与内容比较而言,形式只起到了辅助作用,问题的关键还是集中在内容上。这里内容上的‘变’并不单指教学内容里时间上的变,更多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特点上的‘变’,其中就包括教学案例内容特色上的‘变’,教学内容上是否与本地区区域特色及学生自身相关性较大。基于本地区大学生由多种民族成分构成,加之各民族间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聆听一些他们熟悉的、了解的内容,本地英雄人物、榜样模范的事迹便成为了理论知识学习很好的切入点。因此,特色思政课堂,不应只是形式上的的特色,更要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生实际需求突出教学案例内容上的特色。
面对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复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西方不同国家间价值观的博弈;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态势所带来思想意识多样性的特点;面对新时代网络媒体所带来多元价值导向的碰撞与冲击,种种因素都使得当今大学生正面临有史以来思想领域最大的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大学生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好奇心、求知欲的强烈,自身也不具备能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正确政治立场和科学的方法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容易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和煽动。思想政治上警惕性低、判断能力不成熟、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都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主要承担着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有把握好课程政治性,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契合性,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培养出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2]其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更是对其他‘七个相统一’起到了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坚持政治性始终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首要属性,居于核心地位。政治性是思政课政治立场问题的突出体现,是将其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校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看似通俗易懂,但绝不是一门简单听故事讲故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分析,原理的讲解如果仅仅只是为烘托课堂气氛而脱离了思政课政治性和理论性原则本身,也并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就需要从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觉悟等几个方面准确把握课程的政治属性。基于这一前提,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机融入也必须遵循这一政治原则,而后帮助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论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破除教学难题,推动课程改革,实现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统一。
理论是人的理性认知体系,是通过推理、判断等形式对事物作出定义,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行为。[3]由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个体生存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的发现真理、认识真理、运用真理,并借助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导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思想政治行为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任何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离不开马克主义理论客观真理的指导。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导,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和价值需求。而政治性是理论性发展的政治保障,理论性是政治性实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群体是广泛意义上的人,由于环境的特殊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年龄层相对较低、未形成完善价值体系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着重解决大学生这个‘人’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时刻围绕转变大学生思想开展工作。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知道,想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性,就必须清楚了解思想问题的产生、活动和解决规律是什么?充分把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后正确思想产生的规律。解决好大学生思想问题,做好思想工作,最直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显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方法实施与效果显现较为缓慢和复杂。尤其在新形势下,社会思潮纷繁大学生思想多元的态势下,必须坚持使用正确科学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
思想性作为始终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变中之不变’,和理论性一并成为思政课程的根本要求,并彰显着思政课的‘灵魂’本质。这就要去思政课首先应具有思想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二者缺一不可的深化着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并通过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彰显理论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生命力,最终通过实践检验印证客观真理的存在。可见,只有坚持思想性原则,真正掌握思想的发展规律,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主要依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方式,两种教学方式侧重点各有不同,二者互为补充,以此来提升教学实效性。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需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理论学习能否指导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关键问题。当前,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已经根据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劳动目标,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就目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也已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四个环节调整了实践环节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一直被传颂着。红色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鲜活体现。讲好红色故事,有助于传承我们党的红色血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5]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资源库,对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门课程不同的侧重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加以筛选、提炼和整合,筛选提炼出最能够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最大程度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将本地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中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融合,梳理具有真实性、亲和力的人物、事件、精神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资源用于击破知识重难点,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经过2013版、2015版、2018版、2021版多次修订后,课程名称现已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由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所有使用教材的受众群体,即面向全国大学一年级学生。统编教材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做了高度的凝练和概括,章节主题逻辑清晰,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出解答。但其中缺乏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在解答学生困惑的同时如何拥有区域特色,从什么角度去解答学生的困惑,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全国到地方,我们应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经整合归纳后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辅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在教学内容、教学主题上始终将红色文化贯穿其中,利用革命先辈、先进人物事迹突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紧扣历史史实结合新时代发展方向、大学生自身特点,以此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条件允许的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团队编写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辅资料,内容主要突出具有地区特点的英雄人物事迹,兼顾政治理论性与亲和力,辅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家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区域特色教辅材料的编纂,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抬头率’,更能增加学生的‘点头率’,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新思路新方法,转变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紧扣课程章节内容,而且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能为实践而实践,为活动而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革命烈士纪念馆、伟人故居、革命根据地遗址,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通过亲耳听、亲眼看的方式亲身体验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烈士们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将亲耳听、亲眼看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以此达到学习效果;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新媒体、电影、情景剧、音乐剧展演等多种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表现形式,渗透理论学习重点难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历史财富,展现着中华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库,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内容。近几年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高校如何根据所在地区的特殊性问题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还存在一定的薄弱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