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4-08 03:03晖,谢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马 晖,谢 玲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深厚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明晰了发展文化软实力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沉底蕴,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筑起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凝聚力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情感支撑。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沟通,引起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不竭的精神动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否,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没有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能算民族复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当中。

二、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文化自信植根于历史悠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5000多年以来,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通过继承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能够得到全体中华民族的认可并在实践中积极付诸行动的就是我们所遵循的价值观,而直接影响我们价值观形成的就是积淀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来自于历史悠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来自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这三种文化具体内容的整合,追根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历经千年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三观,构成我们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已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政治、经济、领土等不断受到侵犯,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处于生死存亡的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心生质疑,一度产生文化自卑的心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赴汤蹈火”的奉献品质,“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倒屣相迎”的好客之道,“海乃百川”的宽广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等等。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做到文化自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清楚的认知,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所长。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新时期推动中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铺垫。随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不够丰富,未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群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型媒体设备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导致大众对文化自信的认知产生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3]当下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单一的宣传手段,其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的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发展不断商业化、资本化,使传统文化的宣传充满杂质,不再是纯粹的,而是掺杂着利益关系的。传统的宣传手段已然不能满足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作为文化自信的源泉,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使大众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作用。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模糊,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4]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误解,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主要原因是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价值认知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首先是对传统文化本质和内涵的误解,例如,“春节”本意是阖家团圆,一家人团团圆圆享受天伦之乐,可现在却变了味道,人人以收红包为目的,科技的发展也使家庭聚会变成了“手机派对”。相应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启迪和教化作用被削弱了,其社会功能和丰富内涵因被人们断章取义的理解而越发显得苍白。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多元化导致不少国人混淆了传统文化和“迷信”的概念,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民本、和谐、天下大同”这些充满智慧的思想结晶被认为是“安于现状、愚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不少人赞同摒弃传统文化,这等同于割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风雨历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标志,尤其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更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够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对文化自信根基的动摇,继承发展也必定长路漫漫。

(三)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拖延了实现文化自信的进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卷入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中西方文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交往的频繁,我们越来越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态度。现在的青年群体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从而受到误导,对更具娱乐化的“洋节”充满兴趣。其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青年大学生热衷韩国和日本的文化、饮食、电视剧等,这无疑是深受外来文化荼毒的表现,甚至更过分者本着对金钱至上的崇拜,公然违背公民道德的要求。青年个体缺乏培育美德、规范品德的主动性,还存在轻视劳动,忽视自律的散漫享乐主义,殊不知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是以勤劳、朴实著称。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未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削弱了内在的深厚底蕴。就目前来说,外来文化的影响力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模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扭曲了它向社会传达的正向价值观,拖慢了我们实现文化自信的进程。在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其他国家的文化的确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认可和尊崇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文化自信是我们处于世界格局变化无常的复杂时代的重要任务,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必然是困难重重的。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选择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进入新时代后,应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现在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时代课题。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充满生命力,就需要在充分肯定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自信。

(一)创新宣传手段,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已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地宣传教育方式,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体等也跟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互联网+”“人工智能”“VR体验”等等一系列新鲜的事物,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我们要合理的与科技前沿的产物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VR体验”,将我们从2D世界解放出来,与古人互动,以古籍为桥梁,设身处地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以网络为载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更多空间。如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系列,以情景剧的方式使我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呈现出每一个文物的前世今生,深刻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含义,在文物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联结,拉近我们与每一个历史文物的距离。我们在更加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同时,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还有《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比赛的形式使人们重温诗词经典、感受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乐趣,多角度呈现出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创建向上向善的良好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港湾,父母更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要积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打好基础。其次是守好学校教育阵地。学校是我们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守好教育阵地就是守好了我们的未来。我们可以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尽可能多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并鼓励教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利用班级社群分享国内外时事新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宣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最后是营造积极的社会学习环境。除了更新宣传手段,让更多的人随时就可以接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整个大社会环境的整顿。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应该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学习资源全民共享。在每个社区或单位建设公益性的图书馆,以满足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每逢中国传统节日,社区都举办相关文艺汇演等。

(三)增强文化自信,辩证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所特有的承载万物的属性。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与时俱进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发频繁。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站在本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但同时也要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不断丰富和扩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在学习和借鉴要时要有中华民族立场,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尊崇历史虚无。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越自信、越包容的民族和国家,越容易取之所长、补己之短,越容易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发展自己,越容易在风雨飘摇中扎根地下。所以,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于本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对外来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盲从、不失本心、不忘初心。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5]。如果一味的封闭不免会造成刚愎自用的后果,我们要巧用辩证分析法,善于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对美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站位,把清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态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刻的解读,充分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发展规律,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经过合理的转化与创新,在新时代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才能使传统文化的精髓永流传。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的活力。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我们将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传承、对社会有消极意义的文化进行转化,抓好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质量互变规律指导我们在传承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最后将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成果进行质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然一新,完成文化自信的建设;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导我们对传统文化加工转化,在自我审视中对缺失部分进行补充,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为实现文化自信给予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其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每天都在进步,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以古示今”“熔古铸今”。以当今社会为背景,创新古人思维中的精华部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阐述,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对其中糟粕、落后、消极的成分加以剔除,同时警示今天的我们不能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口号做“复古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理论知识学习出发,落实到社会实践,增强实现文化自信的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艺创作的全方面,文艺作品要贴合人民大众,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要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整理出传统文化中可供参考的育人价值,继承符合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分,摒弃背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面,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坚定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五、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脉,良好的文化建设与传承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历经风雨,老树也能抽出新芽,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磨难后依然能绽放出芬芳的花朵、结出美味的果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考验与锤炼而屹立不倒,是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挖掘其中价值,打好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