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国企改革的实现路径

2022-04-08 03:03江海燕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国有企业

江海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不断的调整升级。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头十年是国民经济调整阶段,党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接下来的十年则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的构建阶段,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时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自加入WTO后,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式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建立;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阶段,该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快速,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同时推出供给侧改革,不断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当前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阶段。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即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又在7月份企业家座谈会上进一步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1]。该理念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外部环境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使得外资的持续不断涌入且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情况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工业总产值和贸易总量跃居全球第一。但这类外循环的需求拉动在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遇到了不少问题,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抬头,再加上我国自身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外加各国环保意识的提升等因素,给目前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2]。

立足国内大循环,基于过去在对外开放导向下注重利用海外市场和相关资源,而对于国内强大的市场需求却较为忽视,导致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一个国家只有掌握了内需的主动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效率相平衡[3]。为此,立足国内大循环,不断促进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我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和质量,通过高附加价值产品不断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努力促使进出口平衡,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4]。因此,无论是从国外还是从国内形势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国企改革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柱,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新发展格局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是加快形成国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是我国中长期经济政策指导策略,同时也将影响我国的“十四五”规划[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的“十四五”规划意见进一步强调激发国有经济活力的重要性,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最终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促进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自2020年6月印发以来,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已全面启动,这对持续推进国企改革保质保量,同时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6]。

三、国企改革取得的成效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国有企业改革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国企改革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国有资本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就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而言,过去十年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方面在不断完善[7]。从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到2019年和2020年国资委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无不体现着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支持。

从国有资本来看,2020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公司(含香港和台湾地区)数量达到了143家,其中国企数量为95家。2022年1月,财政部发布的全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1年全国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5.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润总额4.52万亿元,同比增长30.1%;上缴税金5.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8]。可以看出国有资本在不断做大做强,经济运行恢复稳定且向好的趋势不断巩固。

四、新发展格局下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

国企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弱势依旧无法忽视,尤其是当前国内外形势趋紧,深化国企改革发展仍然责任重大,任务较为艰巨。

(一)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有待改善

国有资本集中于哪些产业,资金如何在项目中进行合理分配是每一家国有企业应考虑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也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加工增值能力密不可分[9]。当前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与变迁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是潜在的机遇和崭新的挑战。我们需要顺应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积极参与垂直分工的同时还应注重参与水平分工,由过去仅关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生产,到未来更多参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目前国有企业资本产业布局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产业间协调有一定矛盾,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为此,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基础上,国有资本应更多地集中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战略新兴产业上。而对于一些不具备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则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本的退出机制,保证国有资本不流失。

(二)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尚需提升,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

当下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其经营模式较为落后。许多管理人员还是走老路,思想较为老化,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办事规则不够规范,市场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无法突破,企业的运营体系较为滞后,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过去一味追求的企业规模扩大、产量提升、经济效益突出的目标需要适时调整,社会各类资本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的带动,国有资本的战略分配和集中至关重要。将国有企业置身于市场中,少一些政府干预,多一些市场运营,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培养出具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人才队伍不够强大

一方面,当前国有企业的员工有部分并非从市场选聘而来,而是政府选派或抽调而来。这些员工往往对企业的业务不够熟悉,缺乏企业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工作思路方面缺少创造性,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方面,有些企业的薪酬设计并未和绩效挂钩,存在吃大锅饭、磨洋工等问题,也缺少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创新创造,整体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使得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

(四)创新体系存在短板,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仍以传统为主,政企管理体制依旧存在,导致国企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以美国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高地抢占[10]。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这几年的经济衰退,很多科技高地出现了空缺。而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上还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关键技术卡脖子,在国际产业链中的高端领域与各大强国仍有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国企的创新体系存在短板,产学研用融合的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国企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调整产业布局,稳定内需,夯实国内循环经济基础

“十三五”期间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有了较为明显的进展,接下来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仍需要不断将国有企业的主力军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行业领域以及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集中,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国内大循环夯实基础。为此可将国有资本置身于资本市场的规则中,参与到独角兽企业或者核心技术、高科技、基础研究(核高基)的股权投入,充分发挥创新推动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贸试验区和服贸试验区政策开展相应的业务,在实现国企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家政策落地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80976元,从中高收入国家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人均消费增速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在当前国际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在发展好一切愿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前提下,国有企业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国内市场需求牢牢抓在手中,充分发挥国企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在国内各地区梯次转移再逐步溢出海外市场,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例如一些传统实体企业向某些欠发达国家转移获得的收益不如向国内一些欠发达地区转移有利,那就不妨优先向西部转移,再如国内高端产业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难度远高于满足国内高端市场需求的难度,即可优先满足国内高端市场需求,从而立足国内大循环,掌握内需主动权,稳定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优势。

(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国企效率

宋志平表明,以国企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新机制新模式才能创造新的活力,才能激发内循环的市场微观主体活力。国企应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为蓝图,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谋划组织架构更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集团组织体系、管控模式、产业结构等与国际、国内不同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并以重大任务落实为契机夯实经营实力,以“任期制、契约化”改革促进经营方式转变,强化对新目标市场经营环节的激励。

与此同时,国资委积极稳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以混促改”转换国企经营机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机制的形成。接下来,将继续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计划地推动分层分类改革,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着力点,在产业链或供应链上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断融合发展,合作共赢。同时不断转换国有企业发展动能,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推动国有企业加快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实施更加多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方式,推动国企提质增效。

(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牵住人才牛鼻子

改革需要人才,每一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不懈努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仅仅是国企,每一个企业的改革发展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况。想要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需要管理人员和员工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此,引入高素质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并提高他们的效率显得十分重要。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关键作用,需逐步建立并完善市场化选聘人才机制。

如何将人才留在企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为此,建立健全薪酬激励机制就非常必要。国有企业必须寻找激发人才活力的手段与实施途径,以提高员工自主性,切实提升国企领导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激励方式与政策的中长期性与多元化,试行国有企业薪酬与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切实做到收入弹性增减和绩效奖惩分明,对市场化选聘的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四)做稳夯实外循环,着重创新发展

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做稳夯实外循环既是内循环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内循环提升质量的保障。面对双边贸易壁垒、关键技术遇到瓶颈,劳动力成本优势日渐弱化等一系列挑战,只有抓住创新这一对策,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才能巩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经历三个环节,原始创新、科学转化技术的创新、技术到产品的创新。立足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能够促进我国创新体系的极大改善,而国有企业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将发挥更大推动的作用。国有企业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补齐创新三个环节的短板,围绕企业自身的产品和工艺的更新换代,加大科技项目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将本企业打造成龙头企业。

另外,创新不仅集中在科技创新,还需要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做进一步的努力,促进国企商业模式的创新。国有企业应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互联网海量数据,将互联网与技术、资本充分结合。可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开展以客户业务为基础的数据挖掘的平台服务,还可开展与工商业产业链的资源汇聚,打造数字化的生态圈,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国有企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