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2022-04-07 17:22杨永和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育人思政

杨永和 吴 斐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一、引言

2020年5月颁行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各高等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并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建起思政教育体系和网络,在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引导与政治教育。高校英语类专业学生长期接触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学习过程中面临着中西方文化、政治、思想的激烈碰撞,还未步入社会的他们更容易受到文化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积极承担思政使命,持续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发展,为实现“三全”育人贡献专业力量。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积极响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的总体要求,确保高校学生在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三观,顺利度过从校园到社会过渡转变的关键期,在实现个人价值与追求的同时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课程思政推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已经被较好地融入到英语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但实践环节却容易被忽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活动,更是英语教育扎实推进育人功能的主要方式,课程思政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中逐步渗透思政元素,挖掘英语教育资源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思政力量,坚守英语思政教育的责任田[1]。为此,本研究将从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刨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和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合。

二、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特征

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特殊性。下面主要探讨相融性、人文性和引领性三大特征。

(一)相融性

简单而言,相融性是指课程思政与各个学科知识自然而然相互融合的特征,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不等同于英语实践和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两张皮的形式存在,在实践环节中加入硬生生的说教会让实践教学索然无味,空洞的大道理不会让学生真正认同。要找到思政和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自然相融和的“点”,也有些学者把这个“点”称之为思政元素,在实践中,要寓德于课,充分利用思政与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相融的特征,挖掘思政亮点,不显山露水,而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两者自然融合。

(二)人文性

这是在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和理论课程的人文性相比较,实践教学课程人文性具有一定隐蔽性,但这又是课程思政实施不能淡化的方面。人文性是指人文精神,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人文性是属于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也就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性。长期以来,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更侧重工具性,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该理念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要求所有课程都要承载育人的功能。因此,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要重视人文性的特征。

(三)引领性

引领性是指课程思政具有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和理论课程相比较,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引领更具复杂性。当代社会呈现价值观多元化特点,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语言优势使英语类专业学生能够获取更广泛的信息。此外,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地点一般是外贸企业等涉外场所,需要经常和外商直接交流,双方价值观碰撞不可避免。由此可见,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引领性更加重要。英语类专业理论课程思政要求“知识”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实践教学强调知识的应用,即能力的培养,那么,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价值引领,应当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三、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困境

上文探讨了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特征,便于研究者更加清晰地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课题组深入调研后,发现当前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目标陈旧

英语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工具性特征,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后最终需要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审视自己的不足并继续巩固学习。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英语教育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也明确指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2]。教师借助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发展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很多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目标定位时过度强调“育才功能”,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事实上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缺一不可。因此,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设计需要将“思政教育”真正引入教学目标范畴并确定其重要地位,确保实践教学能够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在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和中国经济对外交流步伐的加快,我国高校开设的英语类专业持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目前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涵盖了课内、课外和社会等三个层面:课内实践,指学生利用模拟面试、商务谈判、模拟同声传译等实训平台开展英语相关听说读写活动的技能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运用能力;课外实践,指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英语角交流、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英语诗歌写作等社团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网络课外自主学习或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被安排到翻译公司、教育机构、外贸公司等企业或机关参加见习或实习活动。虽然高校英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多样且内容丰富,但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内容却寥寥无几,这也使得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日渐疏离。

(三)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是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贴标签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较常见的是在实习讲解完后生硬地拔高,例如,有教师在英语专业翻译实践课教学结束时为了体现家国情怀,只是简单采用播放爱国翻译家事迹的形式,与实践内容缺乏逻辑的衔接,外在地黏贴在知识内容上,显得突兀而生硬。此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手段落后,线上+线下的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不够广泛,传统的线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教师作为主要驱动力量,教师的思政认知、思政态度和思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活动的思政教育质量。英语类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应该树立育人意识,并提升育人能力,最终保证课程思政落实并发挥应用效果。目前我国高校英语类教师普遍为国内外英语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专业教学、实践指导和教育科研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专业能力。但高校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思政理论储备与建设能力,这也是很多英语教师的短板,直接制约了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3]。

(五)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单一

目前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非常多样,但是教学评价指标非常有限,且未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例如在语言技能实训活动之中,教学评估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却较少关注学生在实训中的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与团队沟通等能力。又如,在课外实践评估中重点关注学生的获奖情况,却未能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及思辨能力。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估的关注重点集中于专业能力与成绩方面,但是对价值、态度、品质等思政相关内容的评估却极为有限,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四、“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要解决前文所及的五个方面,关键在于围绕“立德树人”为核心对症下药,从目标规定、资源挖掘、方法改革、师资强化和评价优化等五个方面来构建“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目标规定

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应将思政蕴含于实践课程与活动之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语言能力、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起以育才和育人为双基点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完成课程思政总体方案建设,明确目标、内容、教学及评估。在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将理想信念、政治认同、道德素养、家国情怀等内容纳入其中,真正有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4]。实践教学更加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教师应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思政目标。例如在语言类实训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价值观念引领与英语技能培养精准结合,使思政内容在实践中逐步内化;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与使命,勇于担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法治意识。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目标要紧紧围绕三全育人展开,持续评估目标完成情况,真正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

(二)资源挖掘

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资源应用和挖掘方面不仅要关注常规实践教学内容,更应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等资源融入其中,将其有效融入听、说、读、写等实训材料之中。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之中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和重大事件,提升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的认知程度与辨别能力,根据社会发展持续调整教学资源库。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优秀案例给予学生职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我国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国际关系、传统文化等内容组织演讲、辩论、对外宣传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政动态,积极与校外导师展开深度沟通合作,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牢牢坚守实践教学的思政阵地[5]。

(三)方法改革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方法,首先要有课程思政教学意识,选材要有针对性。在商务翻译实践技巧的讲解中,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做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有相应意思的英文习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但钱钟书先生翻译《毛泽东选集》时,用的译文是: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此译文更有助于推广中国的文化。此外,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如在商标名片翻译实践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国内著名商标品牌名称,了解汉英语言结果差异;(2)讨论著名商标品牌中的语言特色与价值,让学生感受汉语独特的音韵、结构特点与魅力,增强学生的母语语言自信。最后,要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线上+线下的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实践中,让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四)师资强化

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充足思政知识储备的专业教育团队,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引导英语类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教研团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并取长补短。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对思政教育非常熟悉,但是并不了解英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掌握情况;反之,英语类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深刻,却缺少思政教育能力。通过教研团队构建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团队,共同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教学实施活动之中。为了更加有效发展和提升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学校方面可以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也可以组织教师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交流学习,鼓励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组建教学团队,围绕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等活动,逐步打造出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环境发展的英语类专业教师团队。

(五)评估优化

多维度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加全面地判断实践教学质量与课程思政质量,因此在评估体系的指标选择过程中,既要考虑英语类专业需求,又要考虑思政教育需求,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应该围绕课程思政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将知识与能力标准、情感指标、思政指标等内容均纳入评价范围,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发展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合作能力、实践态度及创新意识的发展,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家国情怀、思辨能力、文化自信等情况,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效果与成长状况。教师通过持续跟踪,对教学评估指标进行不断优化,进而为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提供积极反馈,践行三全育人使命。

五、 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格局的内在要求,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当前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更多聚焦于理论课程方面,对实践教学关注还不够,

本研究针对现状不足,围绕“立德树人”,从目标规定、资源挖掘、方法改革、师资强化和评价优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上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目标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向,资源挖掘、方法改革和师资强化是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和途径,评价优化具有反拨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该体系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和高校英语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