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前381年),姓墨名翟,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所代表的墨学与儒学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显学。墨子生活在社会急变时期,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局限,但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背景与我国新时代背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本文对墨子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背景,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优化和发展提出相应启示。
人性是决定道德教育如何开展的核心角色,“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在先秦百家争鸣中被列为重要问题加以探讨。如孟子秉持性善论,道德教育应当挖掘内心潜藏的“善念”,这样人民便会拥有圣贤之心;儒家的代表荀子、法家的代表韩非子则认为人生而性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后天的养成才能达至圣至善的境界。
墨子在此观点上见解独特,他先以人与禽兽之别阐述,禽兽是“衣食之财,固以具矣”[1]5,人是“赖其力生”,意思就是禽兽的存活依靠生物本能,人的生活依靠劳动,这里的劳动是囊括物质、精神在内的广义上的劳动,而劳动是人出生以后逐步学习形成的行为,因此人性也是后天所学习形成的。也就是说,人性的善恶在墨子看来不是先天的,它作为一种思想的行为和劳动的行为一样,都是后天形成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秉持的先决条件即为墨子提出的“德性可教化”观点,通过种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培育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素丝说”是墨子道德教育的另外一大依据。墨子认为人性宛若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1]8基于素丝之想,墨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就像未经染色的素丝,其道德品质并非先天生成,而是由后天决定。由此他还提出“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1]8墨子在政治理念的构想中,特别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作用,尤其是环境对人格形成和自身道德品质提升的决定性作用。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作用尤其重要[3],与墨子重视环境因素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上可知,墨子将人性和道德皆看作素丝,认为其特性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受到后天影响,看重环境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这两个观点就为道德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
《墨子·鲁问》记载:“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1]245墨子主张的“则务而从事”的道德教育方法,包含了下列三个维度的意义。
第一维度是因时制宜。墨子曾经以“虾蟆蛙蝇日夜而鸣,然而不听。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来说明时机的重要性,话语的时机和节奏在道德教育中同样重要。在道德教育领域,墨子坚持多说无益,教化的语言并非越多越有效,而要合时宜,把握好最佳的时机。第二维度是因事制宜。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争霸,把对百姓的仁义逐步舍弃。针对这种情况,墨家弟子在各诸侯国施政时,他们因事而变化,根据各国不同的基础情况制订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教育方法。第三维度是因人制宜。“夫物有以自然……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墨子以物体的固有属性比喻,“埏埴而为器,箭木而为舟,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意思即为木头不能像金属一样被冶炼,只能用来造船而非制造武器,这是取决于物体的固有属性[4]。在道德教育领域,墨子也重视人的特性,“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方法,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这一点在墨家学派教育中也被墨子坚定实践,墨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审视弟子的特点,并不去苛求每一位弟子都能成为大贤人,而是根据每个弟子的不同潜质,打造适合的教育方法,以激发他们蕴藏的潜能[5]。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在重视个体差异性的道路中稳步前行,差异化、个性化、多样性等基本原则已经被广泛运用,对学生的人格完善,道德品质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儒家将教育比喻为敲钟,倡导“扣则鸣,不扣则不鸣”,意思是如果有人问就回答,如果不问就不回答。墨子则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儒家的教育方法太过于消极,对主动的受教育者认真教育,对不主动的受教育者置之不理,等于是对无知的放纵。墨子坚持“遍从人而说之”[1]28,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道德教育方法,以“强说人”的方法竭尽所能地去传播知识,甚至登门传授知识也不为过。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尤其针对一些接受教育意愿较低的群体,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形成普及教育、人人接受的良好氛围。
除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之外,墨子还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1]4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互动应当在道德教育中得到更多关注,在互动的道德教育中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提升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做到“有唱有和”,在充分互动中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个人的名望、声誉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增长。墨子强调“非无安居也,非无足财也,我无安心也,我无足心也。”[1]28表面上是在说人不能贪婪,要学会知足,更深层次上讲的是要做到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如果想要将自己的名望和声誉长久地维持下去,就必须时时刻刻反省自身,由此可见严格要求自己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反躬自省的过程中,有两方面被墨子着重强调,第一点是“畅之四肢,接之肌肤”,意思是要杜绝口头之词,通过亲身实践将道德修养内化到身心之中,将道德习惯渗透进方方面面,达到身心一致、全面覆盖。第二点是“华发隳颠,而犹弗舍”,意指自我反省不是停留在某个时间段的任务,贵在坚持,即使时间流转或者遇到困难,也不应该将反躬自省的方法丢弃。大学生已然不是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对照道德标准和优秀榜样,反省自身的言行举止,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墨子采取积极主动的道德教育方法,注重发掘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各个阶层都被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行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主要从事手工劳动和农业生产的人群。实践性是社会底层民众从事生产劳作的基本特征,因此墨子在道德教育中特别注重“以身戴行”,着重实践。
中国自古就有看重实践的传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君子就要发挥带头作用,身体力行积极实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6]。“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在与告子论战时提出,不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的道德修为,夸夸其谈不但会断送个人的前途,甚至还会误国误民,真正需要做的是亲身践行。“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墨子认为,如果明知道理论知识,但不去实践验证,只停留在口头上,是明知故犯。由此可见,墨子在道德教育中崇尚实践,贬斥空谈。道德教育同样重视实践,大学中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具有隐性实践性质的各类活动,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搭建起实践平台,在不经意之间使道德教育理论得到验证和运用,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墨子的道德教育方法凝结了墨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智慧和经验,“墨子之学,救世之学也;墨子的教育思想,皆所以挽颓世、针末俗之方也”[2]。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新时代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教育者主动施教的意向弱化,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意愿下降,道德教育重视教学轻视实践等的不良氛围产生,社会环境出现重利益轻道德的浮躁风气,此时在中国传统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借鉴有益之处,批判性地继承,可以为解决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出现的困境提供一定的启发。
墨子极力批评儒家消极被动的道德教育方法,认为儒家的道德教育态度是社会的种种危害的根源[7]。略带“强迫性”的道德教育是墨子所倡导的,“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墨之知也。”[1]6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导致向善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再不对人民进行强迫式的道德教育,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不懂得善良了。墨子特别看重“强”这个动作,即要积极主动、逢人便讲,甚至对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的人,可以采取强行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8]。
在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中,由于部分学生叛逆、个性过强等特点,不愿意主动接受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此时教育者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开展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功能充分发挥,在每一时刻、任一场所都可以开展道德教育,尤其对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更要悉心教导,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育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导,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需要教育者输出更多的主动行为。
反躬自省强调,个人要想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就需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断思考自身。“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9]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对自身进行反省和审视,那么这个人的德行就会毁灭,相反,能够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人,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在未来是有着广阔的改进空间的。
在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的高校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难免会有所弱化。在这种环境下,教育者应当引导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外部资源不够丰富的时候,自己创造内在的教育资源。结合已经掌握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变被动为主动,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要不断保持,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要改进。同时,要着重强调大学生在自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教育,以使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升华道德教育的境界。
墨子的“素丝说”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人能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朴素的道德环境影响论思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同样也被社会环境塑造,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的外部因素,就是营造完善的道德教育环境。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深化道德教育的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道德的良好环境氛围”。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种类庞杂,本文主要从社会、高校、家庭三个层面探讨,自然环境的影响暂不考虑。
在社会环境层面,要善于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中挖掘道德教育的素材,将其中贴合时代的元素进行创新性发展。墨子倡导的“兼爱”思想与新时代的博爱理念、和谐理念具有高度相似,义利观则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得失,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个人要为国家社会奉献力量,驳斥了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潮。同时针对网络阵地中的不良信息,引导大学生清楚识别、理性看待,发挥好网络对德育理念的宣传引导功效。
在高校环境层面,高校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下功夫,结合高校的特点强化学术氛围建设。发扬育人的主旋律,要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结合传统道德习俗与新时代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道德的同时,重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道德的全面提升,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任。
在家庭环境方面,父母在道德教育中要言传身教,弱化说教性,强化故事性,挖掘高尚的家庭传统,利用好家风家教的教化作用。关注子女的真实情况,发现子女的道德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待子女的高尚品格要善于鼓励,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通过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运动、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展示文明素养等方式,推动道德实践养成。”道德教育通过内外两种方式来展开,一是内在的个人道德认知,二是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反躬自省、以身戴行是墨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核心观点,这些核心观念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本质——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正是个人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规范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外化程度。
针对课堂实践、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挖掘学校环境的特色资源,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平台,模拟日常情景,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道德体验。认识来源于实践,在道德教育中,学生主动实践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构建起传统文化、道德理论、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提升道德水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才智和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