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2022-04-07 17:57张铨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建设

张铨洲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多次强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新媒体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运用,它以即时性、碎片化、多种类的内容满足了当下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逐渐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拓展新空间的同时,也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挑战。高校作为思想传播、文化传承、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为此,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坚持主导、价值引领、媒体融合、队伍建设、健全机制五个方面来切实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主导: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高校党委必须把控顶层设计、做好方向指导,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增强其在新媒体场域的领导能力。其一,要做到“守土有责”。新媒体的日新月异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空间中弥漫的不良社会思潮、西方价值观念、封建残余思想等都深刻影响着青年受众群体。无论时代如何变换,高校党委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从宏观角度把控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年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二,要做到“守土负责”。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担起使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在高校党委的统领下,各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不仅要做好对现实中宣传思想工作的管理和建设,还要加强对微信、QQ、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管控和约束。无论在学术报告、文艺晚会、体育赛事等校园活动中还是在学校官方网站、媒体平台、校园论坛上都应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切实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且高校党委也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防范有害数据和不良信息的进入,从而在线上和线下都能守住并建设好意识形态阵地。其三,要做到“守土尽责”。高校党委作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堡垒,必须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守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红线,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分析与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变化,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加强“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政治教育,帮助和引导师生明辨是非,使其做到自觉听党话、坚定跟党走、主动扬正气,进而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高校党委只有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保证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二、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努力拼搏的思想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具有特殊意义。新媒体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强化政治意识。就树立阵地意识而言,高校必须牢牢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在现实环境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国家、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做到学有所用;在虚拟环境中也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的特点,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校园网络媒体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引导青年学生。就发挥引领作用而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入推进,必须把握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实践活动。不仅要在课堂内容中融入榜样人物事迹激励高校学生,还要将带有正能量、主旋律的思想内容融入讲座、各类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在整个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浓厚氛围,促使主流价值取向真正融入青年学生头脑之中,从而使得青年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辨别和抵御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西方社会思潮,还能在实践中自发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强化政治意识而言,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正确政治立场、树立正确政治观点三个维度入手增强高校师生政治意识。高校要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把稳政治方向,线上线下结合大力推进和宣传政治教育与主流价值取向,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他们逐渐锻造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建设方向不走偏、变革举措不走样、价值引领不松懈。

三、媒体融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环境,还要重视网络空间的建设工作,要注重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4]首先,要变革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高校必须摒弃原有固化思维,以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看待新媒体的发展大势,要真正懂得媒体融合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合二为一”,要努力构建内容共通、结构互补、渠道共用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发力,以确保线上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舆论中的主导地位。其次,要整合媒体资源。系统整合高校各个部门的资源,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模式。长期以来,校园媒体组织类型繁多、主体各异,高校宣传思想管理部门难以对其统一管理,造成各类媒体之间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沟通无法畅达,发声做不到一致,因此,高校必须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利用和融合发展官方与个人的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公众号等媒介资源,建构上下一致、系统高效的管理模式,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分众化、差异化、层次化的管理与推送。此外,还应整合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与人才队伍,实现这一系列层面的共享融通,从而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最后,要整体把控内容。内容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不仅影响着传统媒体的生命力,更决定着新兴媒体的存活力。因此,高校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官方媒体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正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什么行,也要从实践着手让青年学生真切体会和深刻领悟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舆论监督和舆情监控的长效机制,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确保“发声”的方向性和正确性,营造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从而汇聚起高校网上网下的整体力量。只有始终坚持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形成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

四、队伍建设:构建四支队伍有效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的好坏,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才队伍素质的优劣。高校党委必须立足全局、宏观把控意识形态建设,着力构建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教育水平高超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力量,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支队伍建设,关心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切实解决思政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不仅在经费投入、职称评定、人员考核、福利待遇等政策上给予适度支持和适当倾斜,真正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后顾之忧”,还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加强其信息素养及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能力,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并且积极将“VR+5G”技术、智慧课堂、腾讯会议等大数据技术运用于课堂的教育教学之中,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的灌输、价值的引领。二是要加强党政宣传部门队伍建设。党政宣传部门是高校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部门,也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机构,因此,必须要提升党政宣传部门队伍的工作能力。不仅要加强对党政宣传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更要强化党政宣传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管理,使得这支队伍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旗帜鲜明拥护党的领导,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够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三是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群体距离最近的教师队伍,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不仅要提高这支队伍的线下业务能力,更要提升其线上业务水平,增强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准确把握的能力、对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的引导教育的能力、对青年学生之间矛盾的化解和解决的能力等等,使得他们能够及时、适度、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四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对新媒体技术认识更加清晰,运用也更加熟练。学生干部更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思想状况,学生之间也更易于交流与沟通,朋辈群体之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引导工作,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尤其可以借助学生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其思想引领和舆论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将朋辈导师、兼职辅导员、党团学生干部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教师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的有效衔接,才能自上而下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体化推进,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五、健全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7]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维,结合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表征、新特点、新规律,积极主动作为,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一要建立健全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是单个部门或单个人的工作,而是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只有自上而下统一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汇聚整个高校的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建立起党委统领、宣传部门牵头、各级基层党组织推进、全校党员齐发力的一体化意识形态工作运行机制,在统筹推进中汇聚合力,全方位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二要建立健全预告预警机制。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迅速传播和渗透,高校宣传部、保卫部、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不同时期、各个时段师生线上线下的思想动态、行为活动等,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分析,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隐患进行科学研判,进而切实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三要建立健全危机处置机制。无论何种做法、何种方式的意识形态工作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高校必须建立起科学、高效、管用的危机处置机制,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简言之,就是在处置意识形态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高校制定一系列危机处置预案,实现针对不同危机事件的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理,进而将危机损害的程度降至最低。四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新媒体时代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高校师生多样化的需求之中,既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课堂主渠道育人,引导师生辩证看待新媒体的发展,规范师生的网络行为,又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因势利导,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师生真切认同,从而达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有机结合的良好效果。只有构建起科学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才能够科学管控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从而不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建设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