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仁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和“六个要”的要求,为新时代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高校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应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问题态度“四个维度”给予高度重视,积极作为,直面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出政治高度,潜心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正确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相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心理发育不成熟、社会阅历尚浅、思考方式不够理性等诸多要素以及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袭,往往会阻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引导,特别是在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中,若发现学生“三观”存在问题,要及时加以教育引导,纠正其错误言行。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要在行动中加以落实,因为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只看口头上,更重要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教师要起示范带头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做,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实事求是地按规律办事,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接受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党的文件精神,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宣传抗疫过程中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势,讲好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讲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永远放在第一位”等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个学生心中,深刻感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内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思政课教师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使思政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学生思想上的迷茫、理论上的困惑、情感上的冲突,塑造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摆在思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要突出铸魂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优良品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知识,了解宪法发展情况,进行宪法宣誓,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不断“强基础、补短板、重弱项”,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配强补齐高学历、高职称、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打造一支思想道德素质高、理论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思政课教师要讲出理论深度,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自信,必须提高理论素养,拓宽眼界和视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不断在教科研能力上下功夫。
教学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开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鉴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也不高,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教师在课前提供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视频、案例让学生提前观看、预习,并提出思考问题;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结合视频、案例来讲解相关知识点,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接着,教师提问学生,根据回答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后,一周前做好安排,让学生上课讲故事,主要是讲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密切相关的故事。从开展的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比较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准备充分,故事讲得精彩、流利,流露出爱党爱国的深厚感情,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高,理论素养得到增强,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程度提升。
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思政课教师自己要先更新知识体系,扩大知识视野,将思政教育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融合,摆事实、讲道理,促跨界、接地气,更好回应学生关切,提高学生获得感。百年党史,史料丰富,思政课教师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通过师生共讲党史故事、观看红色视频、唱响红色歌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得知识,从历史教科书中获取营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把爱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这样才能使思政课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涉及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内容,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通过讲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际抗疫、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生动案例,为学生讲好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精彩故事,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际眼光,能够洞悉世界风云变幻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对西方政客和媒体的错误言论进行正确判断和抵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讲清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精神实质、理论逻辑、科学方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教材,要及时将钟南山、李兰娟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出租车司机和快递小哥等普通人的感人故事融入教学相关章节内容。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继承先辈遗愿,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如学生讲故事、演讲、演情景剧、录制红色微视频、革命纪念馆解说、深入农村调查、撰写乡村调查报告等,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都起到积极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效果的取得,单凭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对教育事业、对国家和民族、对学生的爱倾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教师情感,讲出情感温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思政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做,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栋梁之才,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真切感受到教师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教师不仅要当好“经师”,还要努力成为“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思政课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应做到“三悟”:一是感悟。教师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交流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陈延年、陈乔年、赵一曼等革命先烈的故事以及袁隆平、黄大年、于敏等科学家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精神的认知,引起其内心的触动,更好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二是领悟。引导学生对思政课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信仰、理想、信念、精神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心信仰,对思政课真心热爱,对学生真心爱护,用真情感动学生,才能为自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三是体悟。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心系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发展,关心社会民生,从变化多样的世界中汲取养分,以自己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和人民。
大力创新话语体系,更多地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通俗化大众化语言,让理论接地气,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2]。针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满足一般性需求,又要留意个别性诉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那些陷入思想困惑或是迷茫无措的学生走出阴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亲和力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心灵间的良性沟通和有效交互。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建设,以其特有的“温度”解析“难度”、以鲜活的“角度”回应“热度”、以强劲的“力度”展示思政课不可替代的“效度”[4]。注重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欣赏、信任和鼓励学生,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和温暖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和引路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直面时代的问题,才能解决时代之问。思政课教师要经常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阐释和解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些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政治、社会、信仰等危机,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种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不断涌现,青年大学生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自信,影响他们的正确认知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5]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不回避不绕开问题,观照社会现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和看待问题,认识真理、辨别谬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胜法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在刻苦学习中不断体悟、在摸爬滚打中逐步提炼、在层层历练中哺育生长。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是涵养斗争精神的必要途径。思政教师要着力扎实理论学习和丰富实践经验以提高见微知著能力的政治能力;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具备预见和预警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时候就要及时斗争;要克服精神萎靡、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知难而退等消极心态,破除“温水煮蛙”效应,唤醒斗争意识,激发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辨析能力,在涉及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重大原则、人民根本利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决不当“墙头草”,不做“两面人”。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爱憎分明、捍卫真理、维护正义,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职责。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没有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因此得“软骨病”。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同时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每一堂思政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新时代的筑梦史,讲好抗疫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讲好创新案例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汲取前进的动力,认真学好专业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技能,增强才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