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清 蔡红
摘 要:小古文是以“古文”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一种概念,最先由李振村先生提出,目的是降低古文学习难度,便于学生阅读与理解古文。小古文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基因,既有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与韵味,又有其独特的语言趣味性。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必须法古推新,以诵读为要,让学生读通文本知节奏、读深文本明本意、读透文本学语用,让学生在读中提升文言语用能力,让每节小古文课都发挥重要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部编版语文教材 小古文 教学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多元要求。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部编版教材增加了小古文的选编,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小古文教学从哪里出发?教什么?怎么教?
小古文是以“古文”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一种概念,最先由李振村先生提出,目的是降低古文学习难度,便于学生阅读与理解古文。小古文的语言具有趣味性和质朴性,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理解能力,有助于推进古文教学。教学小古文必须法古推新,以诵读为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文本知节奏、读深文本明本意、读透文本学语用,在读中提升文言语用能力,让每节小古文课都成为古文学习的启航。
一、读通文本知节奏
阎立钦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引论》中说:“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由此可见,学习是各种感官协调并用的过程。古文年代久远,现代学生缺失古文学习的语言环境,教师也难以创造古文的语言环境,那么口诵成文便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小学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小古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节奏鲜明,非常适合初学者诵读。小古文教学,尤其应避免逐字逐句地讲解,要着力于诵读激趣,还原古人吟咏遗风,在诵读中内化文本、培养语感、增强兴趣。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明了古文学习中节奏的重要性。教师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将节奏教学融入古文课堂,让学生感知古文节奏的奇妙之处,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欲擒故纵”法
学起于疑,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揣摩哪些是读得满意的,哪些是还不够满意的,并想想还可以怎样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小古文课堂。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二)“暗度陈仓”法
以标点符号为标识的语法停顿,人人都能看得到。但并非人人都能看得见为了突出某一语意所做的逻辑停顿及长句中的生理停顿,这些依赖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不妨提醒学生在读前了解白话文义,文白对照,看一看该停在何处,断在哪里。
(三)“抛砖引玉”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蓄势待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抓住教学机会,在关键时刻进行示范朗读,做到“读在关键时,示在巧妙处,引在欲知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期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司马光》一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寥寥三十字,或两三字成句,或四五字成句,至多七字成句,更兼以平仄交错,参差披拂,如能按照以上停顿示范诵读,定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易于记诵。
在教学古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拘泥于一种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教学。教师可以效仿古法,或吟咏,或击节,或踏歌,或长啸,丰富学生表达和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诵读中不但能熟读成诵,而且能感受到小古文的音韵之美,为进一步学习古文奠定基础。
二、读深文本明本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古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是学习古文的重要突破口,小古文的学习可遵循“词—句—段—篇”的一般规律,也可遵循“概括—具体”的倒金字塔路径理解文意。
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先解题,抓住“氏”和“之”,“氏”表示家族,“之”相當于现在的“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这种主动质疑、问题驱动的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当学生能粗知文意后,再聚焦词句,精准发力,针对疑难处指导诵读。
例如,当孔君平指着杨梅调侃道:“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断句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断句一共有四种方式,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也就出现了四种不同的释义,即“不,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不,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此处如教师不对“未闻”和“家禽”做断句指导,学生就容易混淆词义,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窘境。
三、读透文本学语用
小古文教学要把书教厚,让学生积淀经典文化知识,教会学生观察文本之意、章法之巧、句读之妙,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化古为今,把书教薄。这样,学生就能基于文本句法和章法,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通道,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真正把学习过程变成提升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提供了在诵读中训练语用的两大通道。
(一)关注语言特点,巧设情境练诵读
例如,《伯牙绝弦》一课中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伯牙鼓琴,志在行云,钟子期又该如何感慨呢?”有学生回答:“善哉,纷纷兮若飞絮!”教师进一步提出:“伯牙鼓琴,志在山花……”学生回答:“善哉,灿灿兮若锦霞!”最后教师提出:“伯牙鼓琴,志在星空……”学生回答:“善哉,璀璨兮若天庭!”在这样的情境应答中,学生不但可以走进人物内心,还能学会“哉”字作为感叹词的用法和“……兮若……”比喻句式的表达。
每篇古文的节奏、思想感情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篇古文的语言特点,根据具体的古文内容,设计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习文章的节奏、表达方式与文意,提升学生的文言语用能力。
(二)放飞合理想象,于留白处补白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后,众孩童有何表现?司马光又有何表现?你能模仿当年司马光那样的语气说出来吗?”此处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补白,积极表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一儿……;一儿……;一儿……”的句式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回答:“一儿惊慌失措……”有的学生回答:“一儿痛哭流涕……”有的学生回答:“一儿瘫坐地上……”各种各样的回答层出不穷,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品质的认知。
综上所述,小古文教学宜以读为要,读法多样,以读激趣。教师要关注读中语用能力的培养,让每节小古文课都成为古文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基石,为学生深入学习古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丽华.践行核心素养 让小古文教学“熠熠生辉”[J].基础教育论坛,2021(26):79-80.
[2]蒋小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24):83-84.
[3]唐琪.试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要点[J].教育界,2021(34):95-96.
[4]许洪建.走进小古文 探究新教法[J].山西教育(教学),2021(8):21-22.
[5]刘吉才.增趣:小古文教学的应然策略——让小古文教学“妙趣横生”[J].课程教学研究,2021(8):17-20.◆(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阜纺小学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北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