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峰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深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课堂成为知识灌输的主要阵地。在此情形下,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往往是跟随着教师的思维学习。显然,这与当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把握问题导学法内涵的前提下,将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更加民主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助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现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文章提出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具体如下。
一、问题导学法内涵
所謂问题导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以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让学生由最初的“要我学”逐步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以往教学不同的是,它有着更为鲜明的优势,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彰显教学中的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大有裨益。引导性、规划性以及情境性是问题导学法的显著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设计问题,由此带领学生展开高效学习、探究,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获取新知,并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习能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教学已经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过去,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但是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而是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极为有益。并且,在问题导学法视域下,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数学问题,辅助学生思考、分析以及解答数学问题,这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数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思维进行活动的过程。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有着一定的笼统性、复杂性和深奥性,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需要具备扎实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效改善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思考的局面,整个教学围绕问题实施,从问题开始,再到问题结束,教师在明确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就此进行探究,直至问题得以解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应用问题导学法,顺势导入数学知识
课堂导入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导入可以全方位吸引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精神,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欲望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投入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在加深学生体验的同时,拓宽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渠道。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优势,通过问题完成新课导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就集中注意力,为高质量教学作好铺垫。例如,在教授“概率”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不透明纸箱,纸箱里面有三个黑色和两个白色的小球,模拟“中奖”情境。接着,告知学生游戏规则:一等奖:同一个玩家在纸箱中连续摸出白色小球;二等奖:同一个玩家在纸箱中连续摸出一个黑球和一个白球;三等奖:同一个玩家在纸箱中摸出两个黑色小球。当介绍完规则后,教师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次参与“抽奖”,并且记录下结果,以便于接下来的学习。以上述环节结束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在游戏中,你们得出了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三等奖的中奖概率吗?这和什么知识有关联呢?”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在加深知识记忆的同时,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应用问题导学法,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一点,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明确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融入数学课堂,在亲身实践中实现新知和技能的获取。所以,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摒弃以往的“一言堂”,通过问题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呈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主动挖掘蕴藏于故事的信息,并创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在深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挖掘信息、创建模型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不应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而是通过故事设计悬念:芳芳和妹妹去超市买了一些香蕉,在回家的路上,芳芳吃了一根香蕉,妹妹吃了两根香蕉。这个时候,她们提出剩余的香蕉以平均分的方式和父母分享。在分香蕉时,妹妹说自己喜欢吃香蕉,所以想多要一些,并且获得的数量是芳芳的两倍。当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认为妹妹的分法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要如何分配呢?”让学生就此展开思考、探究。这样一来,原本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熟悉、更具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在感受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把握。
(三)应用问题导学法,创设优质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的产物,它的应用可以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活泼、具体,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如,很多教师会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将问题导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融合起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基础,让学生就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在一间空旷的教室,准备一个旗杆,让学生模拟测量(并非真正测量),在学生与旗杆间x米处设置一个低些的标杆,保证标杆和旗杆的距离为x米,设定学生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学生与标杆的距离分别是x、y米。当然,在此期间,师生可以适当互动。当完成上述操作后,教师抛出问题:“在测量旗杆的情况下,旗杆的高度为多少?”在展示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从而引申出本节课的知识——“三角函数”,再求出问题的答案。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情境,快速进入问题的内部,在完成问题解答的同时习得相关知识、技能。
(四)应用问题导学法,理清课堂教学主线
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也要把握层次性,彰显数学问题的递进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学的效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包容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具有层次性的认知架构,将问题联系起来,厘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不断健全、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究:绘制一条直线a,在直线外绘制两个点,分别为B、C,以此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完成上述操作后,设计如下问题:“从B点经过直线a的平行线可以有几条?从C点开始向直线a绘制平行线,它和过点B的平行线会存在平行的关系吗?”让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当标准独立得出结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将学生的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对比,看看是否正确,并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样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则能更加顺利地解答。以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仅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加清楚的把握,还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应用问题导学法,明确课堂教学重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课程,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定理、公式,学生很容易混淆,假设逻辑思维能力不过关,在学习时会很费精力,并且难以把握学习中的重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问题导学法加以改善、解决。首先,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与之相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当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要因人而异,对学困生,教师要多些耐心和关心,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设计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初步感知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函数和变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思考。之所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本知识掌握得较为透彻,可以精准把握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会结合重难点设计问题。当学生思考过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加以点评、补充,细致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以顺利解决上述问题。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还帮助学生更快地明确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实效的大幅提升。
(六)应用问题导学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学成果,如果将数学概念、定理等视为“骨架”,那么数学思维就算得上是“血液” 。就问题而言,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法,设计多元问题,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方面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例如,在教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角是70°,那么剩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呢?”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陷入思维误区,即这个角是底角,通过其性质推导出剩余两个角,即70°和40°。这个时候,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70°的角一定是底角?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确定这个角是顶角?”此时,学生积极反思、回忆,得出如下结论,即在等腰三角形中,70°的角可以是底角,也可以是顶角,且只有当一个角不小于90°,这个角必定是顶角。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将问题导学法作为有效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打破了原有思维的束缚,使学生学会站在多个角度分析、看待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就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下:其一,把握問题的数量、难度和提出的时机。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设计多少问题,设计什么难度的问题,都是教师课前考虑的,问题过多、过少,或过难、过易,都会直接影响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成效。另外,什么时候提出问题,也值得教师深思。只有对以上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其二,把握问题的连续性,做到“首尾呼应”。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入手,并保证问题的“首尾呼应”,以此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与此同时,对问题加以分析、解答,确保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以呈现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其三,把握问题的层次性,由浅至深地实施问题导学。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逐步适应问题的层次性。在此期间,教师也要认识到一点,即不能打乱问题的难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不仅不利于后续学习的进行,还会限制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值得广大教学工作者重视。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教师要以新理念为引领,积极寻找问题导学法与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契合点,并结合具体情况落实问题导学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探究,并从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