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材解读 助推专业成长

2022-03-30 04:51柯秀妹
家长·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习题教材

柯秀妹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更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并据此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读懂教材为探讨切入点,依次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的必要性、迫切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旨在推动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读懂教材的意义,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的进步与成长。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目标落地的重要载体,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设计活动进行教学。为此,教师应静下心解读教材、研究教材,带给学生更加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自身的数学教育实践中致力于探索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研读,对所使用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阅读,梳理了一些关于数学教材解读的意见与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推动更多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潜心解读数学教材,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解读教材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仅仅可以运用在数学上,还可以运用在生活中,还可以将其附加于其他学科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解读数学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教材的规范性更强,更能体现由易及难、层层递进的特点。每一学段、每一学科的教师群体都拥有适用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教材,其构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有必要认真解读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合理挖掘与运用。

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图示对话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把握。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数学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进行教材的创新使用,持有秉承与创新的理念,在科学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途径开发教材资源,提供给小学生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自然也要认真解读数学教材,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学教材进行合理运用。

二、教师解读教材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出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在数学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是一个奠定基础的阶段,学生只有学好小学数学,吃透数学教材,才有利于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都难以学好数学,那么以后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依据,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准确把握教材是教师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前提。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平常不注重解读教材,对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用心领悟,仅凭自己的经验理解教材进行教学,偏离教材编者的意图,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五年级上册“尝试与猜测”一课,本节课的内容是借助“鸡兔同笼”这个典型问题,意在讓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教师教学用书里特别强调,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该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视而不见,视若罔闻,自行补充其他的解题方法,强化了学生作答的准确性,弱化了列表法在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如,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注重计算、绘图,而忽视培养学生运用方法提取图表信息、体会统计方法价值的现象。以平均数教学为例,有人做过调查,学生学习了平均数这一课,他们会进行有关平均数的计算,但当他们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候,很少会想到用平均数。所以说,教师要把握好平均数教学中真正重要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用平均数,愿意用平均数刻画数据。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数学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在小学,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的数学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数学语言运用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不局限于应用结构,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学习过程一般是按照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的。如果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例如,笔者在教学生理解三角形时,要求学生分组,用纸把学过的图形折起来或用小剪刀把学过的图形剪下来,然后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分辨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程目标的贯彻者,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目标就会偏离,课程目标就难落地生根。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提高对解读教材重要性的认识,寻求有效解读教材的方法策略,提升研究教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三、教师解读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师解读教材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当前庞大的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一是孤立教材知识点的联系,未能用整体的视角把握教材;二是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忽视了教材设置意图的挖掘。

(一)孤立教材知识点的联系,未能用整体的视角把握教材

数学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在小学,特别是在低年级,儿童的数学表达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当然对同一个知识的认知深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上一直遵循着同一知识“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内,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均存在实质性联系。此外,代数与几何、统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实质性联系。其遵循由易及难的原则,先呈现给学生基础的内容,待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能力后,再逐渐向深度、广度延伸。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只关注本册教材,更有甚者只局限于一章知识、一节知识,未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未能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整体把握教材,导致教材中知识之间的联系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目标的达成,这种现象在一些师资比较薄弱的地区尤为突出,是小学数学教师解读教材中所暴露的突出问题,更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师高效利用数学教材的突出因素。

(二)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忽视了教材编写意图的挖掘

教师理解、研究、分析教材及课程标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首要前提。明确目标,把握课程脉络,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本还没有通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名师名家的教学设计,可谓舍本逐末;有的教师照抄照搬教材,教材上有什么,教学中只教什么,很少会立足教材和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未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挖掘以及深入理解与把握教材背后的实质意图,所开展与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与原本教材所精心设置的意图相差悬殊。这也导致教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标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四、教师解读教材的有效策略

(一)要读懂“主题图”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第四版,在保留原有教材特色的基础上,设计了以“情境+问题串”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给了教师解读教材更加大的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不少的挑战。教材上的每个情景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里,学生运用学过的有关‘8和‘9的加减法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教材中问题1出现两部分的企鹅(5只和3只企鹅出现在冰台不同的位置),通过笑笑的语言:前面有3只,后面有5只,一共有……这就是提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列出加法算式;问题2则呈现了两幅企鹅进行的连环画(笑笑的提示语是共有8只企鹅,冰山前面只看到2只,后面还有几只?淘气的提示语是只看到2只,少了6只),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意在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列式解答;问题3是根据两幅图画,说一说有关“9”的减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加深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要读懂“问题串”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中的“问题串”的设计是多元的,努力体现学生的基本思考过程,主要形成了三种形式的“问题串”:一是由情境产生的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这些问题与同一情境相关,如“开会啦”这节课中的三个问题;二是围绕情境多角度思考或从另一个角度逐步加深认识的问题串。可以是从一个情境展开的对多个问题的讨论,或由多个情境从不同角度引發对重要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由上述两种不同形式问题串的结合,既有引发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问题串,又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串,如“可爱的企鹅”一课中的三个问题。“问题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十分重要。

“问题串”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这和教师的课堂组织关系密切。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的组织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了解班级学情,并根据需要调整“问题串”中的问题,或改善呈现方式,才能促进课堂的生成与对话,有效地为教与学“导航”。

(三)要读懂课后的“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对习题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了充分体现教材注重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课后习题的编写也特别用心编排了数学理解的题目,以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内容为例,习题2要求用计算器拨一拨、算一算,侧重借助计算器的操作活动理解算理。第二,为了保证练习题目难度和梯度的适度,避免跳跃性,对随堂练习和单元练习的题目进行了层次划分,并按一定的比例编写了不同层次的题目。如随堂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拓展题(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不做考试要求)。第三,为保证正文内容都能练习到,编写习题时要求不偏离正文要求,习题的编写强调与正文“问题串”要相匹配。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习题1根据一个情境提出加减法的问题,跟正文的第一个问题相匹配;习题2与正文第2和第3个问题相匹配,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习题3与正文第2和第3个问题相匹配,侧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习题4用于学生对计算技能的巩固;习题5既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又为加法交换律埋下伏笔。

五、结语

读好教材、用好教材,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探寻与突破的方向。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应高度重视教材解读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并采用科学合适的方法进行教材的研究,这样才能制定好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思路,更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推进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注:本文为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小板块教学实践研究”(编号:QG1451-104)研究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习题教材
教材精读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