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宁德 352200)
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对课堂练习的设计,高品质的练习可以增效减负。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结构。[1]教学中精心设计结构性的练习,引发学生经历从初步的、浅层性建模向高阶的、深层性的建模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和结构化思维,从而构建结构化课堂。本文基于指向整体的小学数学结构性练习,以四年级下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结构性练习中建构模型的课堂实践。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不管是“总价=单价×数量”,还是“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从学生认知的源头来说,都是乘法运算意义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具体应用,都是由乘法运算衍生出来的简单的数学模型,都是乘法的意义具体表现,都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基于知识的本质特征,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必须从整体架构,让学生自主建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总价、单价与数量”这一常见的数量关系。现在我们再借助练习来捋一捋。
导学单第一题:
2.学校食堂购进4 袋大米,一袋大米50 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两道题的?生:都是用乘法计算。师:为什么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
数学教学要用“大问题”来将知识中相同、相似乃至相对、相反的意义模块进行统整、优化、组合,使得数学知识成为更具生长力的结构体。[2]以上承启式练习,看似无关实则结构紧密联系的两道题,同样体现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引出不同知识的内在关联,产生一个大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呢?”来引领全课的学习。找准这个“整合点”,一方面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核心知识在内容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更加宏观地把握不同数量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引领建构整体知识,使数学知识成为具有生长力的结构体。
模型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个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研究,必须联系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教学,不宜割裂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设计结构性的开放练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创造性,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每个学习个体从不同的角度真正参与进来,在练习中发现常见的数量关系从而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二]
师:城西小学是一个体育强校,让我们走进赛场去领略运动员的风采吧。(课件出示)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最受同学们喜欢的就是田径比赛。田径比赛这个项目比的是什么?生:速度。师:你们觉得什么是速度?生:跑得快,就是速度快。
导学单第二题:
学校需要选一名运动员参加今年的县级田径比赛。根据下表的信息,你认为该选谁,请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后反馈。
1.推理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认为该选谁,请说明理由。生1:李少雄比陈曦跑得快。因为同样21 米的路程,李少雄用了3 秒,陈曦用了4 秒,李少雄用的时间更少。生2:路程相同,用的时间少就说明速度快。生3:魏远川比陈曦跑得块。因为同样4 秒的时间,魏远川跑了24 米,陈曦跑了21 米,魏远川跑的路程更多。生4:时间相同,跑的路程更多就说明速度快。师:刚才大家运用推理很快就比出快慢来,路程相同就直接比时间,时间相同就直接比路程。
2.运算
师:经过两次的比一比,你有结果了吗?生1:李少雄和魏远川所用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生2:所用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就无法比较了吗?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完成导学单第二题,完成之后小组分享各自的想法。师:老师收集到了几个小组的作业,请分享一下各组的想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比较出来的。李少雄21 米除以3,每秒跑7 米。魏远川24 米除以4,每秒跑6 米。所以李少雄速度快。师:这里求出来的7 米、6 米表示什么?生1:表示速度。生2:通过画线段图也可以比较,李少雄每秒跑的线段更长,所以李少雄的速度更快。(学生作业如图1)
图1
生: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也可以比出速度的快慢,只要对比相同时间跑的路程就行。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能结合线段图说说他的意思吗?生1:线段图的每一段都表示多少时间跑的路程?生2:一秒跑的路程。
3.建模
师:在比较过程中,无论通过计算还是画线段图,都可以比较出每秒跑的路程。每秒跑的路程,在数学上就是什么?生:速度。师: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比快慢,就是比什么?生1:速度。生2:速度=路程÷时间。
以上练习是开放性的说理练习,意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创造性,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个化和多样化,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沟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练习设计两个相同的时间,两个相同的路程,引出三个层次的“比一比”,激发建构模型的需求,水到渠成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推理和运算中,明确“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练习学生经历给“半成型”的线段图分一分画一画,取线段中“相同时间跑的路程”进行比较,学生深刻体会到每秒跑的路程就是比较的标准,明确“速度”就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形成“速度”的直观表象,建立起“速度模型”开放式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课堂练习再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凸显“速度、时间、路程”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3]数学的学习必须准确把握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结构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明晰这样的问题属于什么类的模型结构,在促进模型的深化的同时,形成结构化思维,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片段三]
视频简介绿皮火车、“和谐号”高铁动车和“复兴号”高铁动车的情况。
导学单第三题: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乡的交通越来越便捷。1.古田到上海的铁路全长是960 千米,绿皮火车平均速度是80 千米/时,乘坐绿皮火车从古田到上海需要多少小时?2.和谐号高铁动车平均速度是240 千米/时,从古田到上海需要行驶4 小时,古田到上海路程是多少千米?3.古田到上海铁路全长大约960 千米,如果乘坐复兴号高铁动车需要行驶3 小时,复兴号高铁动车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完成后反馈。)师:能分享一下你用的是哪个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吗?生1:第1 题我用的是:路程÷速度=时间。生2:第2 题我用的是:速度×时间=路程。生3:第3 题我用的是:路程÷时间=速度。
师:以上三个小题,有的是求时间,有的是求路程,有的是求速度,用不同的数量关系式解决,但是不论哪种方法,都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的灵活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维的激发、素养的发展,都需要组织科学的、合理的练习。有时,依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设计有一定量的、系统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练习题组的完成中联系生活应用,促进模型的深化。以上互逆式的练习,把同一情境、同一模型、结构互逆的三道题编成一组,意在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模型,深度理解三个数量关系式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模型的深化。以上互逆式练习,把同一情境、同一模型、结构互逆的三道题编成一组,意在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模型,深度理解三个数量关系式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更能促进模型的深化。另外,在练习的同时感受家乡交通状况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
数学教学,要合理利用知识的“同化”或“顺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吸收和融合新的知识,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使知识结构发生改变并进行重构的学习过程。小学阶段有两个重要的乘法模型:路程、时间、速度和总价、数量、单价。速度和单价都是由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这些模型的知识本质是一致的。[1]在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本质,重构知识结构,促进模型的拓展。
[片段四]
导学单第四题:
请解答以下问题,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1.一辆汽车速度为80 千米/时,3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款书包售价为80 元/个,买3 个需要付多少元?3.一种大米重量为80 千克/袋,3 袋大米一共多少千克?
师:对比这三道问题,你们组有什么发现?生:都可以用80×3 计算。师:不同的3 道题为什么可以列出相同的乘法算式?生:都表示3 个80 是多少。
师:这里的80 指的是什么?3 指的什么?结合课件的线段图。生1:80 指的是每份数,3 指的是份数。生2:每份数×份数=总数。
师:数学就是这么神奇,这就是乘法模型的魅力。如果每份数表示速度,你会想到哪个数量关系?如果每份数表示单价,又是哪个数量关系?
生1:速度×时间=路程。
生2:单价×数量=总价。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则是一个不断抽象、不断建模,并把小模型不断纳入大模型的结构化的过程。以上同质式练习,意在把知识本质一致的“路程=速度×时间”和“总价=单价×数量”常见的数量关系纳入乘法模型这个结构中去,让学生明白“路程、速度、时间”和“总价、单价、数量”都属于乘法模型系统,都可以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形成更具广泛性的“总数、每份数、份数”模块结构。[4]建立学生眼中有“树木”,心中有“森林”的整体性认知格局,促进模型的拓展,让学生带着联系的眼光学习数学,形成结构化思维和整体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教师积极设计指向整体的结构性练习,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放慢教学的步伐,放大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学到的才会是“带得走”的数学,这样的结构性练习才能将结构化的理念融入课堂,真正为课堂增效为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