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红生
摘 要:随着农村教育的优化以及改革,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并在其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超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已经得到乡村语文教师的认可,其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此,乡村语文教师要积极做出转变,对课堂教学模式及时调整,保障多媒体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
关键词:乡村教学;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育
新时代来临,使得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改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所以,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更要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的重要性,尝试从多方面入手将多媒体技术与乡村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1.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资源受到严重限制,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虽然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部分乡村地区的经济条件仍然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乡村教育无法与城市教育相比。即使一些地区有着许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师却未能对其进行合理挖掘和利用,进而导致乡村语文教学内容亏大,教学手段单一且落后。
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学习被动。乡村小学教育中,以教学年龄长的老教师为主,与年轻教师相比,虽然这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其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舒服性也比较强,在教学中许多乡村教师仍然根据自身以往的教学认知、教学经验来组织教学互动,而作为真正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却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形成独立学习意识,只能盲目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未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效研究。部分乡村教师虽然已经尝试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但是未能找到二者结合的最佳节点。在实际应用环节,多媒体技术大都作为一种单一的技术独立于课堂上,凸显于课堂之中,教师没有对多媒体技术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 多媒体技术在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 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有着光、声、色、形等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为了进一步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需要强化其在语文课堂上的导向、调控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课件,并搭配一定的文学语言,借助语言的感染力,强化学生感受。在真实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对原本进行深入研究、阅读,以更好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以《我们成功了》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我国申奥多年成功之后,举国欢庆的场面。在视频到达高潮的刹那间,每个学生的心情都与北京申奥成功相关联。许多学生也被这一胜利的喜悦之情所感染,之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出我国深奥的会标、会徽以及体育馆的照片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以往空洞的知识讲解相比,多媒体的利用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更加新颖的,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方面也能够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2.2 应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探究活动
多媒体技术在乡村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不仅限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并将网络上海量的学习资源引入到课堂上,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等能力。乡村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要求学生选择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是课文内容寻找答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那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则会被充分激发,进而主动投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
以《绝句》诗歌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搜集与其相关的视频,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料以及阅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经过阅读之后,学生提出: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诗歌中的那一句中可以得到体现?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等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学生提出问題之后,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是当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料查找,验证小组探究的想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则应当借助多媒体评价学生的自主他那就积极性,以使学生根据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3. 结语
新课改理念下,乡村教学活动的改革随之开展,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多媒体技术逐渐被教师认可,为了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乡村语文教师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徐振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长江丛刊,2016(36):86.
[2]郑秀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