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福
摘 要: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考题灵活多样,多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虽然不大,但由于部分同学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导致得分率不高.本文对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供大家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高考;解三角形;解题策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4-0040-06
解三角形问题的主要题型有:求三角形的边和角;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与周长、面积有关的问题等.重点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有时也涉及三角函数、三角恒等變换和不等式等知识.基本的解题策略有:边角互化、余弦优先、射影定理、消角转化、整体代换和数形结合等.
1 边角互化
解三角形时,若已知边的齐次式或角的正弦的齐次式,应优先考虑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
例1 (2019年全国Ⅱ卷文15)△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A+acosB=0,则B=.
分析 先根据正弦定理边化角,再结合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解.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A+sinAcosB=0.
因为sinA≠0,所以sinB+cosB=0.
即tanB=-1.
又因为B∈(0,π),所以B=3π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渗透了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利用正弦定理边化角,属于基础题.
例2 (2021年全国Ⅰ卷19)记△ABC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2=ac,点D在边AC上,BDsin∠ABC=asinC.
(1)证明:BD=b;
(2)若AD=2DC,求cos∠ABC.
分析 (1)由已知条件,结合正弦定理易证;(2)由∠ADB+∠CDB=π,结合余弦定理求解.图1
解析 (1)如图1,由BDsin∠ABC=asinC和b2=ac,
结合正弦定理,得BD·b=ac=b2.
所以BD=b.
(2)由(1)知BD=b.
因为AD=2DC,所以AD=23b,CD=13b.
因为∠ADB+∠CDB=π,
所以cos∠ADB+cos∠CDB=0.
由余弦定理,得
BD2+AD2-AB22BD·AD+BD2+CD2-BC22BD·CD=0.
即b2+(23b)2-c22·b·23b+b2+(13b)2-a22·b·13b=0.
化简,得6a2-11b2+3c2=0.
即6a2-11ac+3c2=0.
解得c=3a或c=23a.
由余弦定理,得
cos∠ABC=a2+c2-b22ac=a2+c2-ac2ac.
当c=3a时,cos∠ABC=76>1(舍去);
当c=23a时,cos∠ABC=712.
故cos∠ABC=71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考查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第(1)小题的关键是应用正弦定理角化边;第(2)小题的关键是挖掘隐含条件∠ADB+∠CDB=π,应用余弦定理角化边,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1 (2019年全国Ⅰ卷理17)△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设sin2A-sinBsinC=(sinB-sinC)2.
(1)求A;
(2)若2a+b=2c,求sinC.
2 余弦优先
解三角形时,若已知三边的二次齐次式或某个角的余弦值,应优先考虑利用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
例3 (2021年全国乙卷理15)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面积为3,B=60°,a2+c2=3ac,则b=.
分析 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ac,再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得结果.
解析 由题意,得S△ABC=12acsinB=34ac=3.
所以ac=4.
因为a2+c2=3ac,所以a2+c2=12.
所以b2=a2+c2-2accosB=12-2×4×12=8.
解得b=22(取正值).故答案为2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求解,属于中档题.
例4 (2019年全国Ⅰ卷文1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A-bsinB=4csinC,cosA=-14,则bc=( ).
A.6 B.5 C.4 D.3
分析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角化边,得到关于a,b,c的方程组,消去a即可.
解析 由已知及正、余弦定理,得a2-b2=4c2,b2+c2-a22bc=-14.
消去a,得c2-4c22bc=-14.
所以bc=6.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考查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点,选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2 (2017年天津卷文15)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A=4bsinB,ac=5(a2-b2-c2).
(1)求cosA的值;
(2)求sin(2B-A)的值.
3 射影定理
射影定理 三角形的任意一边等于其他两边在这边上的射影之和.
即在△ABC中,若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a=bcosC+ccosB,b=acosC+ccosA,c=acosB+bcosA.
射影定理的证法很多,难度也不大,同学们不妨一试.
例5 (2017年全国Ⅱ卷文16)△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2bcosB=acosC+ccosA,则B=.
分析 由已知条件,结合射影定理求解.
解析 因为2bcosB=acosC+ccosA=b,
所以cosB=12.
又0<B<π,所以B=π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三角恒等变换,这里运用射影定理求解,简便快捷,属于基础题.
例6 (2011年山东卷理17)在△ABC 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osA-2cosCcosB=2c-ab.
(1)求sinCsinA的值;
(2)若cosB=14,b=2 ,求△ABC的面积.
分析 (1)由正弦定理边化角整理可得
sinA+B=2sinB+C,化简即得答案.(2)由(1)知ca=sinCsinA=2,结合题意由余弦定理可解得a=1 ,sinB=154,从而计算出面积.
解析 (1)因为cosA-2cosCcosB=2c-ab,
所以b(cosA-2cosC)=(2c-a)cosB.
所以bcosA+acosB=2ccosB+2bcosC.
由射影定理,得c=2a.
所以sinCsinA=ca=2.
(2)由(1)知c=2a,由余弦定理,得
b2=a2+c2-2accosB.
即22=a2+4a2-2a×2a×14.
解得a=1.所以c=2.
因为cosB=14,所以sinB=154.
故△ABC的面积S=12acsinB=12×1×2×154=15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解答第(1)小题时,巧妙应用射影定理,简化了解题过程,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3 (2013年全国Ⅱ卷理17)△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cosC+csinB.
(1)求B;
(2)若b=2,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4 消角轉化
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变换,一般都要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利用它可以减少角的个数,以达到化简、求值及证明的目的.常用的结论有:A+B=π-C,A+B2=π2-C2,sin(A+B)=sinC,cos(A+B)=-cosC,sinA+B2=cosC2,cosA+B2=sinC2等.
例7 (2017年全国Ⅰ卷文1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B+sinA(sinC-cosC)=0,a=2,c=2,则C=( ).
A.π12 B.π6 C.π4 D.π3
分析 由正弦定理找出sinA与sinC的关系,将已知等式转换为只含角A与C的等式,先求出A,再求C.
解析 因为a=2,c=2,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sinA=2sinC.
又因为B=π-(A+C),
所以sinB+sinA(sinC-cosC)
=sin(A+C)+sinAsinC-sinAcosC
=sinAcosC+cosAsinC+sinAsinC-sinAcosC
=(sinA+cosA)sinC=0.
又C为三角形的内角,故sinC≠0.
则sinA+cosA=0,即tanA=-1.
又A∈(0,π),所以A=3π4.
从而sinC=12sinA=12×22=12.
由A=3π4知,C为锐角,故C=π6.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和三角恒等变换,考查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将已知等式转换为只含角A与C的等式,属于中档题.
例8 (2020年浙江卷18)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2bsinA-3a=0.
(1)求角B的大小;
(2)求cosA+cosB+cosC的取值范围.
分析 (1)利用正弦定理,将2bsinA-3a=0中的边化为角,可求sinB的值,从而求出角B的大小;(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已求出的角B的大小,将cosA+cosB+cosC转化成其中一个角的形式,再利用三角变换求出取值范围.
解析 (1)由2bsinA=3a,结合正弦定理,得
2sinBsinA=3sinA.
所以sinB=32.
由题意,得B=π3.
(2)由(1)及A+B+C=π,得C=2π3-A.
由△ABC是锐角三角形,得A∈(π6,π2).
故cosA+cosB+cosC=cosA+12+cos2π3-A
=cosA-12cosA+32sinA+12
=32sinA+12cosA+12
=sinA+π6+12∈3+12,32.
故cosA+cosB+cosC的取值范围是3+12,3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的性质等,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转化与化归能力,解题关键是利用内角和定理,将cosA+cosB+cosC转化为角A的三角函数的形式,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4 (2018年北京卷文14)若△ABC的面积为34(a2+c2-b2),且∠C为钝角,则∠B=;ca的取值范围是.
5 整体代换
整体代换就是根据所求式子的结构特征,将含某些未知量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建立已知与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策略解题,往往能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9 (2018年全国Ⅰ卷文16)△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C+csinB=4asinBsinC,b2+c2-a2=8,则△ABC的面积为.
分析 由正弦定理结合条件bsinC+csinB=4asinBsinC,求得sinA,由余弦定理结合条件b2+c2-a2=8,可求得△ABC的面积.
解析 因为bsinC+csinB=4asinBsinC,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
sinBsinC+sinCsinB=4sinAsinBsinC.
又因为sinBsinC>0,所以sinA=12.
因为b2+c2-a2=8,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cosA=b2+c2-a22bc=82bc=4bc>0.
所以4bc=32,bc=833.
所以△ABC的面积
S=12bcsinA=12×833×12=23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bc的方程,再整体求出bc,属于中档题.
例10 (2020年全国Ⅱ卷理17)△ABC中,
sin2A-sin2B-sin2C=sinBsinC.
(1)求A;
(2)若BC=3,求△ABC周长的最大值.
分析 (1)由正弦定理结合条件sin2A-sin2B-sin2C=sinBsinC化角為边,再根据余弦定理求出cosA的值,进而求得A;(2)由(1)可得AC+AB2-AC·AB=9,利用基本不等式可求得AC+AB的最大值,进而得到结果.
解析 (1)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得
BC2-AC2-AB2=AC·AB.
所以cosA=AC2+AB2-BC22AC·AB=-12.
因为A∈0,π,所以A=2π3.
(2)由BC=3及(1),得9=BC2=AC2+AB2+AC·AB=AC+AB2-AC·AB.
因为AC·AB≤AC+AB22,
所以9=AC+AB2-AC·AB
≥AC+AB2-AC+AB22=34AC+AB2.
所以AC+AB≤23.
所以△ABC的周长L=AC+AB+BC≤3+23,当且仅当AC=AB=3时,等号成立.
所以△ABC周长的最大值为3+2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解题关键是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边AB和AC的方程后,结合基本不等式,转化为关于AB+AC的不等式,进而求出△ABC周长的最大值,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5 (2016年全国Ⅰ卷理17)△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C(acosB+bcosA)=c.
(1)求角C;
(2)若c=7,S△ABC=332,求△ABC的周长.
6 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指从几何直观的角度,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研究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以寻求三角形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挖掘几何图形隐含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必要时可适当添加辅助线.
例11 (2015年全国Ⅰ卷理16)如图2,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75°,BC=2,则AB的取值范围是.
图2
分析 先找出线段DA的两个极限位置CF和点E,得到AB的两个极限值FB和EB,再求解即可.
解析 延长BA与CD相交于点E,过点C作CF∥DA交AB于点F,则FB<AB<EB.
在等腰△BCF中,FC=BC=2,∠BCF=30°.
所以FB=FC2+BC2-2×FC×BCcos∠BCF=22+22-2×2×2cos30°=6-2.
又在等腰△BCE中,∠B=∠C=75°,∠E=30°,
所以EB=BCsin∠Csin∠E=2sin75°sin30°=2×6+2412
=6+2.
所以6-2<AB<6+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极限思想,渗透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构造△BCE,找出线段DA的两个极限位置CF和点E,属于中档题.
例12 (2014年全国Ⅰ卷理16)已知a,b,c 分别为△ABC三个内角A,B,C的对边,且a=2,(2+b)(sinA-sinB)=(c-b)sinC,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
分析 先用正弦定理化角为边,再用余弦定理求出A,最后画出△ABC及其外接圆,结合图形求解.
解析 由a=2和
(2+b)(sinA-sinB)=(c-b)sinC,
得(a+b)(sinA-sinB)=(c-b)sinC.
根据正弦定理,得
(a+b)(a-b)=(c-b)c.
即b2+c2-a2=bc.
所以cosA=b2+c2-a22bc=12,故A=60°.
又根据正弦定理,得△ABC外接圆⊙O的直径2R=asinA=2sin60°=433,如图3所示.
图3
故点A可在优弧BmC上运动(不含端点B,C).
当AO⊥BC时,△ABC的高最大,面积也最大,这时△ABC恰为正三角形,其面积为34×22=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渗透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题关键是巧妙利用正弦定理和2=a进行代换,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边的关系式,进而求出A,再借助△ABC的外接圆,求出△ABC面积的最大值,属于中档题.
变式练习6 (2019年全国Ⅲ卷理1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A+C2=bsinA.
(1)求B;
(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且c=1,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金进.例谈解三角形问题中非齐次结构的难点突破[J].高中数学教与学,2021(01):8-10.
[2] 刘海珍,刘秀萍.例谈数形结合法巧求三角形面积的范围[J].中学数学杂志,2020(05):43-44.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