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 要】在教育部开展的“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中,广大中小学教师踊跃参加,积极设计、录制多媒体课件,新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明显提高。笔者在参加评审过程中,发现很多精品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良好,但也有一些制作相对简单粗糙、形式单一。为总结经验,提高制作水平,本文根据知识可视化理论,对多媒体课件传达的内容、形式和情感设计等进行分析与论述,助力广大教师精品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更加精品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精品课;媒体;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2、03-059-04
问题的提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2021年8月起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精品课”(以下简称精品课)遴选工作,并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3号)[1]。这是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后在全国范围内汇集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又一重要活动。按照文件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根据学科知识节点设计教学,制作课件,撰写学习任务单,拍摄必要的实验演示,最后集结成微课视频,通过逐级遴选的方式参加教育部的精品课遴选活动。笔者在参与省级精品课评审的过程中发现参加评选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媒体资源类型单一
大多数课件选用以文字为主的资源,而选用能够发挥多媒体优势的图像影音资源相对较少。
(2)信息可视化设计不足
该问题导致内容重点不突出,没有完全诠释出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点,不利于学生对当前页面信息蕴含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对精品课整体无法建立起系统观念;媒体设计的布局、大小、疏密、色彩比较杂乱,不符合视觉心理学规律。
(3)媒体传递情感设计不足
有些课件的设计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对于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启迪和情感表达控制得不佳。
精品课多媒体课件的要求与标准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精品课要以微课形式呈现,即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呈现授课教师画面。对于课件,活动要求教师在应用统一模板的基础上,结合讲授学科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在2021年部级精品课评审标准中,涉及信息化媒体资源的评审指标包括:教学过程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整合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知识理解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技术规范中要求资源完整规范提交,教师讲解、实验要与多媒体演示切换适当,布局美观,声画同步;课件、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信息完整、格式规范;资源引用注明出处。
可见,虽然文件没有对媒体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提出评价指标,但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视觉感官和认知规律的媒体内容,配合教师精彩的讲解,势必会提升精品课的质量,能够为教师的教学锦上添花。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与设计原则
1.多媒体的作用
在Web2.0与全球化3.0有机聚合的时代,中小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已习惯了充斥着图文影像的媒体世界,也更加适应及乐于接受多种媒体综合应用于学习。依据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视听媒体可以有效地改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平衡,更容易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共鸣。数字虚拟技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功能,生成具有感知、存在、交互和自主等特点的交互式视觉仿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感受,提高学习质量。
2.精品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文件的相关要求及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流动性等特点,精品课活动中的媒体及媒体素材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方向性。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课件展示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意识形态、民族宗教、领土国界等关键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偏差。
二是教学性。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导向,并要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特别强调要体现恰当合理的教學策略,能够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三是科学性。作为教育者,要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保证学科知识内容和授课语言的科学准确。这就需要对课件中文字表述、数据呈现、配图解释及相关视频慎重地选择和严密地审核。要注意语言、文字、符号、单位等使用符合规范,尽量避免错字、歧义的表述方式。素材要能真实反映和解释传播的知识,普查数据也尽量选择近1~2年的数据,以免因数据过期带来的知识无效。
四是原创性。精品课必须是教师本人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典型教学成果,媒体设计也需要具有原创特点,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精品课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点
课件设计本质上是知识可视化的设计。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中的应用。知识可视化是指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递复杂见解的图解手段[2]。在精品课评审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的课件信息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搬家到屏幕上,且没有章法和依据,严重的还出现了干扰学生知识接受的情况,甚至产生信息溢出;有的艺术性不强,不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还容易造成视觉紊乱,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考虑以下几点问题。
1.课件视觉传达内容的设计
课件视觉传达内容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一部分,需要在传递内容的逻辑性及显隐交织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1)对呈现内容的逻辑性设计
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视化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体现。因此在知识可视化过程中必须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推演关系等表达清楚。主要利用课件中元素的位置(结构)、呈现次序,以表征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要素间的逻辑结构(如顺序、层级、循环等)和思维的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因此,教师要注重合理安排课件中各种元素的呈现方式,保证知识可视化具有逻辑性。
(2)对显性内容和隐性思维传达的设计
通常,课件呈现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学生容易产生认知障碍的知识点。在显性内容传达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达情感态度、品德精神、学科思想、学习方法等隐性内容,以培养学生内在品行、深度思维,可以说要明暗交织,双向并进。因此,需要教师依托视觉传达信息,对相对隐性的思维意识等潜在内容进行设计,以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形成相对复杂的心智活动,即学生的观察、识别、分析、综合、抽象等相关活动,使之形成复杂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
2.多媒体课件传达形式的设计
知识可视化就是将抽象知识图形化的过程。课件中通常可以用文字、图像(包括静态和动态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来传达。
(1)文字传达的设计
在文字传达设计时,首先注意文字使用要符合规范。精品课(除外语课程外)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文字的大小方面,选择字号太大浪费版面空间,字号太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易产生疲劳感。对于精品课的录制,很多地区选择使用86寸大屏幕,用于正文的文字可以采用28号以上的字号,一行一般不能超过28个字。段落中的文字需要按照信息主次排列有序。不建议过长地排列文字,一般一个页面不超过8行,尽量做到分段排列,提供视觉流动引导,便于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通常,对于重要的、关键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放大字号、颜色凸显、动画特效等方式来呈现,使学生一眼就能够抓住“关键词”来突出重点。文字传达设计要侧重于文字编排设计,即通过文字的大小、方向、段落、布局等方式合理、清晰、完整地表达信息。
(2)图形图像传达的设计
图形图像在信息传递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用具有说服力、感染性和渗透力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在媒体设计中,对于那些抽象、无法理解而且用文字描述不直观的理论,通过图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富于创意的图形能以奇思妙想的视觉形式,成为学生视觉选择的焦点,从而增强学生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正所谓“一张图抵得过千言万语”。因此,在精品课的课件中,建议合理地使用清晰、完整、创意强的具象图片,将知识内容以图像的形式传达出来。
(3)视频影像的传达设计
动态影像不仅能够创设逼真的场景、还原真实的过程,还能够渲染氛围,使教学信息传递更具有吸引性。对于影像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到是否原创,如引用相关视频必须考虑知识产权问题,不得有任何广告。如果视频报道源自于官网报道,需要考虑标注的同时,利用遮挡、马赛克等手段去除视频图标;如果视频源自于一些自媒体平台,还需要考虑到是否侵犯肖像权等问题。其次要考虑到影像的清晰度。按照文件要求,建议选用的视频编码格式为H.264/25帧,分辨率在1080P以上,码率为8Mbps,音频是ACC编码、码率为128Kbps。鼓励教师对视频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对原有素材进行剪裁、合并,加工成符合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视频影像。
3.媒体传递情感的设计
多媒体呈现方式虽以视觉传播为主,但观感能引发情绪,媒体的形、色、影、音作为非常重要的情感传递纽带,也承载着情感传播的作用。
(1)文字字体的情感传递
现代书法审美体系中,有时字体比文辞重要得多。作为呈现的外观结构,不同字体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同。黑体、微软雅黑给人带来稳定、庄重的感觉;行楷、楷体形体秀丽,多给人带来淡雅、端庄的感觉;幼圆、方正舒体圆润,多给人稚嫩跳跃的感觉,多用于低龄儿童,但不适合用于正文。
(2)图像色彩的情感传递
图像是一种极具感染力与渗透力的无声语言。色彩往往作为第一视觉语言能吸引观众的视线,引起观众的情感反映,通过视觉色彩引起人们的心理联想继而产生情绪体验。对于暖色(红、橙、黄、棕等色)会产生热烈、温暖、豪放等情绪;对于冷色(绿、蓝、紫等色)会产生理智、寒冷、平静等感觉。此外,明度高的色彩会产生轻柔、飘浮、上升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同时,色彩还具有软硬感、膨胀感、质朴感等感觉。
精品课的最终画面也存在着色彩搭配的学问。参加精品课评选的教师需要注意在穿着、配饰上考虑色彩情感传递因素。可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喜好及授课内容中表达的情感进行服装颜色搭配。通常来说在精品课活动中,媒体大屏幕主色为白色,辅色调为深绿色。因此,教师穿着不要和背景颜色一致,以免给人边界不清的感觉。深绿色可以搭配同色系的柠檬黄绿、嫩草绿或是牛油果绿等系列绿,给人十分清爽的感覺,还可以搭配暖色系的黄色或橙色,会给人以青春、活泼之感;浅蓝色、浅米色给人以稳重严肃的感觉。
(3)影音传递情感
音乐传递情感一直是媒体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来表现其情感。比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昂,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3]。影视传递情感也体现在镜头取景、剪辑节奏、故事情节、动作对话等方面都可以抒发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媒体制作时更要精心选择设计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观看影音媒体产生的情感带给学生学习效果的正负影响。
总之,精品课的课件设计不是将知识直接呈现于屏幕之上,而是必须经过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不断地凝练信息,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文字、图像、影音等方式,并进行合理地排列组合及段落分割。恰当的色彩表现,不同的形式手法,可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或意象,以传递重要的情感和提升思维活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多媒体课件的认知、知识可视化和双重编码等理论,用设计的方法表现元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力求达到媒体最佳视觉表达效果,使知识更加有“力量”地传播。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虚实空间结合的中小学智慧校园新生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JKR03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 [2021-08-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08/t20210824_553692.html.
赵国庆. 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 15-18.
陈丽君,文琪.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感体验与功能实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5): 117-12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