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倩 范桦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管理是学校管理减负增效提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功能是“育人”,而不是“育分”。教育要回归到“人”,作业也必须要回归到“人”,指向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育人;育分;作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2、03-015-03
苏州市立达中学以科学有效为原则,构建了“三改一减”作业管理目标,即改变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习惯,改变学生作业完成习惯,改变家长对作业的传统认识,减轻学生负担。在作业管理中,强化数量精简、深化质量提升,细化监控管理、简化布置流程,弱化分数导向、净化作业生态;在作业设计中,要求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本源,以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为运作本性,以思维发展为能量本质,注意作业类型的多样性、难度的适宜性、完成时间的适切性、结构的合理性。
统整管理,制定学校作业管理办法
学校成立作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长及分管副校长主管统筹协调、教务处主抓督促落实、教研组主持具体实施的三级实施网络,制定《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作业管理办法》,强调严格监管,用好“显微镜”与“放大镜”,控制作业总量、把控作业内容、严格作业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1.把控作业内容
教师对其布置的所有作业内容均必须事先自主做题,严禁惩罚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我们要求教师精选作业内容,做到三个“保证”:保证内容上的科学性,保证作业内容不超纲、难度不越级、数量不超时;保证层次上丰富充裕,关注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内容纳入作业范畴;保证要求上因材施教,关注学情差异性,合理设置必做题(基础题)、选做题(提高题)、思考题(挑战题)比例。
2.规范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实行教研备课组集体研讨→教师分工命题→教研备课组长审核→教务处统筹的流程。学校实行“下沉式管理”,在校长室的统一调度之下,所有校级领导及中层处室干部均下沉到具体的教研备课组和相关班级,配合教务处共同监管相关学科、相关班级的作业布置情况,实行协同管理。教务处监管“前移”,结合“下沉式管理”,对所有作业布置实行预审查。实行作业每日公示制度和举手制度,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进行监管;建立起作业管理的晴雨表,对作业布置的质量进行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布作业管理的预警图,定期召开各个层级的研讨会,宣扬经验、警示教训,对于存在问题的教师、班级发出预警,督促整改落实。
3.强化作业反馈
总体要求为及时、留痕、细致,教师必须亲自批改所有布置的作业,批改必须有及时反馈(一般为当天),反馈之后必须有二次批改甚至三次批改,批改时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面批,错题必须有跟进练习。批改符号规范严谨,不得使用“大勾”;批改评语有针对性、鼓励性,用作业批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强化学生对作业的自我规范;积极落实家访制度,建立向家长反馈的畅通渠道。要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不仅关注正确与否,更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用小红花、小印章、小奖品等鼓励学生。尝试建设优秀作业展示平台,通过宣传栏、公告板、QQ、微信、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增强优秀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鼓励更多学生努力奋进。
破旧立新,探索创新不同作业形态
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把教学的侧重点从知识传授逐步过渡到知识建构,注意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把学科知识融入学科活动,引领学生经历发现与建构知识的关键环节,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1.全面推行校本化“作业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从本学期开始,学校推行校本化作业单制度,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中全面实行。实施作业单制度的目的在于摒弃纷繁复杂的教辅材料,通过优化整合创新,形成适合学情的精简化、高效化校本作业。除作业单之外原则上不再使用其他任何教辅材料。对于作业单的制作与使用,我们提出精挑精选、精讲精练,研究精心精熟,编排精致精美,批改精巧精细,反馈精准精确。以作业单引导学习进程走向深入:课时作业(预习、导学、课后)融于课堂学习设计;单元学习作业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周末作业注重整理和实践运用;假期作业注重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首先,要求教师强调五个融合,即做到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书面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科与德育相融合,切实提升作业单的有效性。特别注重构建真实学习情境,在问题生成、推理思辨、实践操作、运用解决等四个维度上下功夫,体现在作业单设计中,必须给出学习的“支架”,把学习方法的习得融入设计之中。
其次,要求教师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初一、初二侧重于长周期作业、项目化作业研究,初三侧重于中考研究。我们把提升作业设计科学化水平与提高教师命题能力相结合,把教师对于命题的研究作为教研备课组活动与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再次,明确作业单制作流程:教师选题命题→备课组长(资深学科教师)审核→教务处审核→印刷。作业单内容必须分层,用“★”标注选做题,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实行责任制,作业单上写明出题人、审核人,实行责任追踪,出现问题进行追查。
最后,邀请专家对各门学科的作业单进行整合提升。目前,由特级教师汪健主编的数学作业设计已公开出版发行,在初一年级中试用。在试用过程中,指导学生有序分类整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着手建立各學科作业设计资源库,建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我们希望作业单的最终呈现形态是学习全过程的留痕:既是习题集,也是错题集;既是练习册,也是反思本;既反映学习的累积,更记录学生的一路成长。
2.着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变“写”作业为“做”作业
鼓励各个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设计项目化作业,把德育实践紧密融入学科作业,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写”作业转变为“做”作业。
语文教研组结合民俗传统节日,布置了系列作业。例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布置以“热爱劳动,积攒幸福”为主题的作业,包括读一本好书(《红岩》)、写一篇文章(《甜》)、写一幅好字、背一篇姑苏美文、积累一些文化常识等;在清明节前夕,布置了以“烟火清明风光日”为主题的系列作业,包括完成一次祭奠烈士(实地与网络均可)、制作一张主题海报、写一首烈士颂歌等;在国庆节期间,布置了“我在国旗下,为你读首诗!”作业,把书法、绘画、朗诵、写作等作为作业的呈现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数学教研组布置了“十一”菜价调查、制作函数曲线图等作业;地理教研组布置了“我为新疆棉花代言”“寒潮那些事”等主题绘本作业以及“小小地球仪”等实践动手作业。通过这些主题作业的布置,把学科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时事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走入生活,在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十一”黄金周期间,学生处以班级为单位,布置了“重溫建国史,礼赞新中国”主题系列实践作业,包括“走进博物馆”系列、“党史浸润”系列、“强国有我”系列。这些实践性作业融合了德智体美劳,是学校突破课堂小天地、走入天地大课堂的重要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搭建平台,基于数据实证优化作业评价
在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指导下,本学期我们在原有的立达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了智慧作业管理平台,动态采集每日作业学情,把大数据采集分析的结果运用到学生作业的日常管理之中。
1.开发基于数据的作业管理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作业管理
学校大数据中心开发了智慧作业管理平台,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操作,实行常态稳定与动态调整。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在得到教研备课组长审核通过及教务处协调统整之后,任课教师每天通过平台向家长推送相关信息,包括作业的内容、要求、预估完成时间等;建立作业举手制度,家长通过平台反馈学生作业实际完成时间。在采集到相关数据之后,进行公示和举手两项制度的数据精准匹配。目前,该智慧平台正在初一年级部分班级试用,下一步将综合评估试用情况,适时扩大试用范围,增大数据采集量,使对于数据的分析更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
经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24.7%的学生完成作业不超过60分钟,44.5%的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书面作业时间在60分钟~90分钟之间,两者总占比达69.2%。84.0%的家长反馈,学校老师对布置的作业会全部批改;99.7%的家长反馈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98.0%的家长反馈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总体来说,家长对于学校作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7.4%。针对数据所反映的问题,我们精确要求学科或教师个人落实整改。学校也将继续加强与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合作,做好“作业研究”这一课题,将监测数据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纳入教学的日常管理中。
2.立足长远,构建标本兼治的支撑体系
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将持续完善智慧作业管理平台,进行作业完成时间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同学段同学科不同教师布置作业情况的追踪、教师布置作业量与其所授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作业布置的超量预警,并开展学生现实学业水平与今后发展情况追踪调查,把握“育人”中心词、贯彻“科学”主基调,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作业管理是小切口、大问题,作业改革是小项目、大趋势。我们将沿着立德树人的方向继续前行,使作业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加油站”、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梦工厂”;使作业研究成为提升学校品质的原动力、促进教师发展的催化剂、推动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立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