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淑仪
【摘要】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当下课程教学实践的主要人物,为了切实的让学生成为课程实践的主体,因此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展开“双减”政策的执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智塑造、思维拓展、知识奠定的关键时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全面认知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这就要求学校能够结合“双减”政策、学科教学实践的实施情况,探析出科学的、合理的、多元的教学实践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向着整体化、系统性的学习目标迈进,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获得学科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在课程上提升和进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析
引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塑造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要义。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以来,全面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态势。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贯彻“双减政策”,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减压降负”,将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二来可以真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将学生打造成现代化语境下的内在与外在兼备的有为一代。因此需要切实做好课程的“减压”“降负”。因此学校应该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做好“双减”政策的价值性和必要性探究
(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真正“有为”的一代,因此落实“双减”政策,有利于有所针对、有的放矢地去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同时,“双减”政策的落实,能够助推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改变,打造现代化的教育机制和路径,为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社会人才,推动我国向核心人才的发展方向迈进。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以来,培养学生学科的核心素养,增进学生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践行标准,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的发展蓄势导航,整体化推进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充分统合各类资源,利用各类要素,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践的策略
课堂质量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是衡量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标准的指标。其中高效课堂是指教学中创造的实际价值,让教学为学生服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真正现代化的教学实践策略。因此“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践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精简观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作业量”,并不是简单地按比例机械性地减少。而是真正减少的是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低效率的作业,是通过“减”来优化作业的质量和结构,靠指向性和针对性来取胜。
1.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布置作业
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且教师在判批作业时不再只是判对错或检查学生是不是完成作业,而是要看出作业背后所反映的孩子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过程当中的问题。要通过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包括错题的状态,找到学生学习当中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虽然作业量在“减少”,但作业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增加”。这就意味着学生“作业减负”,必须倒逼教师“精选作业”。
2.挖掘“小组合作”能量,激活多方合作效能
有效课堂的构建和打造是助力学生“减负”的第一步,老师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深度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挖掘“小组合作”能量,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和安排学生当堂做完学习内容、课后作业等,切实减少课程学习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挤压。在小組合作模式中,老师需要适当引导、及时指点,构建团结协作的互助氛围,保证每一位学生深度参与,谈论知识、习题。老师按照60%+40%的比例将作业分配开,课堂上保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60%的作业,剩下的40%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有助于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比如在《秋天》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将本篇课程内容、小节要求,进行划分,安排小组,让学生一起讨论,将内容和知识点聚焦起来,精准把握学习内容,保证学僧学习效度和信度,增进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合理的安排课后作业,尽量的简化,做到课后作业习题量的减少,以此真正做到“双减”的目的。
(二)协作进行“高效课堂”的创建
为切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到位,学校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真正意义上将每项教学实践工作落实到位,充分保证学生课堂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品质。
1.打造高效常态课堂
课堂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战场,必须要高举“惜时高效、轻负增效”的旗帜。教师应非常明确课堂教学中这一定位,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效率、最佳效果、最优境界。在课堂上,应格外关注如何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保证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扎实有效。同时教师应该坚持“教”的热情,“推”出更规范的教学行为,“造”出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出最“原生态”的课堂,让学生在绿色的课堂氛围中收获成长。
2.坚持即时课例研讨
每节课课后,教师马上开展教学反思,开启研讨之旅,仔细寻找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尽管教研时间看似零碎简短,但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教师要能准确评价学生发展优劣势,捕捉到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取长补短。通过教师应该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让教师之间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在交流和沟通中汲取到彼此提供的教学的养分,明确教学重点,协力突破教学重难点。
3.落实反思素养提高
每个授课教师都结合自己的课例或者其他老师的点评,写出了授课感悟。感悟中既可对教材的理解,又可以有课堂教学中的深刻体验。在即时教研交流中,每位老师要认真地听着、记着,努力地思考着、积累着,互相鼓励,彼此期待。这样的实实在在的常态化推门听课,一定会助力所有教师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坚持反思,充分的保证高效课堂的打造。
(三)“生活化”教学导向,保证最优化教学组合序列的进行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本内容,就是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基于此,改变教学方式,融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锻炼中去学习,去交流,去成长,以此达到双向提升的目的。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导向是必要的,让学生在熟悉的事情中去体会,去思考。比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实践中,老师首先带着学生阅读本篇课文,对全文进行熟悉,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结合自己经验,依据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去想象自己遇到此类的困难会怎么办。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多设置几个问题,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化”的列子,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尽可能、最大化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将知识学习到位,节省课外的投入实践,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减负”的目的。
三、结束语
“双减”工作还进行中,如何切实的做到这一政策的落地,就需要从课程的教学实践做起,从而探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以上三个措施,就是基于“双减政策”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策略和路径的思考,减负在继续,还继续需要各方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在每门课程中都可以科学、适度、合理的去学习,去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磊, 雷敏, 张淑鑫,等. 把脉"双减"政策构建在线教育信息安全体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5):12.
[2] 蔡旻君, 古立春.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政策的演变--基于1999年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1, 10(4):7.
[3] 胡伟, 张茂聪. 基于改进学校办学成果的评价——兼论OECD的教师评价政策[J],2021(2015-4):80-85.
(责任编辑:梁慧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