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柳
【摘要】新课标在界定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时,特别指出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古至今,我国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新课标里十分注重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而且提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积累与运用语言要靠平时的读写背诵去实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读写背诵作粗浅探究。
【关键词】读写;背诵;练笔
一、朗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是通过朗读训练来感知语言文字。朗读与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看家本领”,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在古代,学生集中识字后,就开始诵读经典文章。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工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无师自通。即使是现在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重视诵读。这是因为,朗读背诵具有特殊的效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也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从而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合理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怀。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朗读
让学生多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活动。学生在朗读中认识字、词、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语言美、形式美、整体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朗读。朗读如此重要,当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掌握朗读技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较高的朗读水平,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笔者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抓住题眼,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文章的题眼,就如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抓住了题眼,就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基调,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2)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具体地寻找作者的感情依托。作者的感情要表达出来,必须通过某些关键的词来表达。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所以抓住它可以更好地找到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3)抓住文中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中心句,在文章里的篇幅很短,但在文章中的份量却很重,因为作者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中心句去展开的。可以这么说,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靶心”,找出了“靶心”,就能有效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4)要特别注意读中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表述,以达到“美读”的境界。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读到人们等灵车、盼灵车的章节时,教师应读得低沉、悲痛,表达出人们对总理逝世的万分沉痛哀伤,读到人们由今忆昔“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检阅过……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时,应读得充满幸福,读出对周总理无限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更添了“今天”的悲痛。当读到灵车远去时,应抓住两个“希望”,两个“站着”,饱含深情地读出人们希望周总理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
再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写桂林的水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感觉,由此体会桂林的水的“静”“清”“绿”的独特,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朗读基调,教师还可以配上与之相应的乐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朗读。无声的朗读最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考。通过这种边读边想的朗读方式,学生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使自己的语感快速得到长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默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学生朗读前一定要提出默读的要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文章,并做到边读边画边思考。如此,学生通过一读、二画、三咀嚼来解词析句,自然也就能会文察意。
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阮恒为小女孩献血的段落时,教师让学生找出反映小阮恒当时心情变化的詞语,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思考从这些词中能感受到什么,由“举——放——举”动作的变化揣摩出阮恒在献与不献这一问题上的思想斗争是很激烈的。通过这样的“思”,学生掌握了从平实的词语中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从而培养了阅读的能力。
3.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既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学习课本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方法上看,这种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教学内容上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章需要分角色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特点,运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口吻去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而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学《穷人》这一课的时候,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桑娜的角色,一部分学生扮演桑娜丈夫的角色,然后分角色朗读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他们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背诵
俗话说得好:“背诵出才子。”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的最好方法。被誉为现代文学大师的茅盾,据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能把几百万字的《红楼梦》倒背如流。人们熟悉的大文学家巴金,少年时代就通背了《古文观止》。大教育家朱熹曾指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背诵的确能出才子,古今中外有哪一位大学者不是博闻强记的呢?当学生熟读了很多优秀的文章或片段时,在日常的交流中或写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或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背诵优秀的文章或片段。
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学生背诵文章的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不要死记硬背,要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要短时记忆与长久记忆相结合起来等,让学生活记乐背。如,《养花》一课可以这样背诵:一个自然段讲一个意思,就让学生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每一个自然段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背诵。如,第四自然段,可指导学生分为“感谢花草”“如此循环,有益身心”“抢救花草,紧张劳累”“有意思,悟出真理”四个层次。
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佳篇名句,一旦牢固地贮存在记忆仓库里,并能随时提取应用,就会终身受益。但要达到终生不忘,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那些较长的、原来就依赖提纲与提示才能勉强记住的内容,必须经常复习。
二、读写结合
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和结晶。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早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熟读、背诵而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通过迁移性的练习、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活学活用,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呢?
1.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体现个性化,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某些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从而体现个性化阅读。经过这样长期的阅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难忘的启蒙》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在适当的环节中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的启蒙老师的哪些事情最让你难忘?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笔者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在上这一课的时候问:“假如让你赞美你心目中的老师,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去赞美?”顿时学生跃跃欲试,个个抢着回答。其中,一个学生说他会画一盆花,盆中的土壤就是老师,花儿是学生。土壤无私地把养分奉献给了花儿。学生说得多好啊,他竟会用这么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诚然,在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让学生读一读,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又如,让学生在文章中某个句子的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等。语文教师只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自然就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经常进行“小练笔”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时常鼓励学生多练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辉煌灿烂,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掌握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怎么开头、结尾、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
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对于好的文章,或是仿其立意、仿其结构、仿其语言表达的方式,甚至可以仿写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師应特别重视学习新课后的“小练笔”。如,学了《桂林山水》之后,让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模仿该课的写法,写一段文字赞美家乡。又如,学习了《难忘的启蒙》一课,在课上学生已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说出了自己启蒙教师的故事,授完课后,教师可以及时布置学生写一篇小随笔。总之,通过经常性的课后“小练笔”,最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学生只有多读、多背,才能从中理解和感悟文章文质美和形式美,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和语言,为写作打下基础。而多写、多练笔,又能把积累的词汇和语言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从而真正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戴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 赵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