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富
【摘要】统编教材已在全年级推进,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朗诵与书写积累,培养用典意识,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增强古诗词语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朗诵积累;用典;语感;传承文化
统编教材大量增加古诗词,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张志功、崔峦、吴忠豪、李吉林、于永正等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反复强调消除“分析”“挖掘”两大“顽疾”。近年来,深圳小学语文界提出保持小学语文教学的“底线”,落实小学语文永恒的主题——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深圳市在小学语文赵志祥教研员的引领下,于2021年7月成为“中华诗教”全国示范区。深圳市古诗词教学注重朗诵与书写积累,积学储宝,在语言实践中增强古诗词语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积学储宝”一语出自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原文“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积累知识以储备自身的资产;明辨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识;体验生活以提高观察的能力;顺应情感以演绎美妙的文辞。积学储宝阐述积累知识,也就是在储存宝物。“积学”“酌理”主要通过读书。读书有多种读法,造成的结果也是多种的。像苏东坡那样的“抄读”,可能是最笨的一种。最笨的读书法却是“真谪仙才”的人喜欢用的,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一、树立“朗诵第一”理念,打好语言积累根基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提出“读熟课文是形成语言经验的前提”的观点,他认为,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课文课一定要把朗诵抓好。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新鲜的、陌生的语言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最好的方法是朗读、背诵,通过熟读课文把这些有新鲜感的语言直接输入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语感。
笔者认为,现代文教学需如此,古诗词教学更需树立“朗诵第一”的理念,习得语言,为学生终身学习古诗词打好扎实的根基。教材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隐含着编者意图,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风向标。纵观统编教材各年段古诗词课文的课后题,一年级的课后题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年级增加“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年級开始,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某首诗”,编写“想象诗句或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四年级增加“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五年级增加“想想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根据单元阅读要素编写“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训练,六年级增加对比两首诗体会情感的不同(下文会提及),增加领悟对偶写法(读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等。将统编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比对,会发现每册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编入古诗词的量达3首以上。教材编写组的意图显而易见,随着年级的递增,古诗词教学始终摆在重要地位,教学目标呈现序列性、发展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牢牢落实好课后题,一、二年级以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是读熟、读流利、背诵为重要目标,不需要分析解释诗意,学生能看插图想象画面朗诵古诗即可;三年级以上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根据古诗词的音韵,朗读、背诵出古诗词独特的韵味,要求默写的古诗需在合作学习中当堂抢背、默写,可尝试默写成书法作品,再完成课后想象说话、体会情感、领悟表达等习题,学有余力,方可拓展朗读相似主题的古诗词,阅读相关资料。“日积月累”中古诗词的教学,可参考本册古诗词课文的课后题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以朗读、背诵积累为主,鼓励学生感悟、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对于古诗词教学,学生只有读熟了,积累了丰富的古诗词语言经验,才可以获得古诗词语感,这才是硬道理。赵志祥教师执教二年级《敕勒歌》、高年级《七律·长征》《天净沙·秋思》《春江花月夜》时,均采用多种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朗读、背诵、吟诵诗词,书写诗句中的生字,默写诗句,感受诗句描绘的意境,适当拓展与诗词主题或诗人相关联的诗词,鼓励学生当堂朗读,限时抢背。教学《浪淘沙(其一)》,教师可采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边读边想象景象、情境,读出古诗描写出的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时豪迈的气概。还可出示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训练学生当堂试背,填空式默写诗句;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学生朗读、想象画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想象力或词语空乏时,可出示一组词语:蜿蜒曲折、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气吞山河、浊浪排空,供学生选词说话。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悟与表达就有了从内到外的过程。
二、在朗诵与阅读中对比、评鉴,提升思维品质
六年级上册第3课课后第2题:《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此题旨在引导教师关注整体,要有教材的整体意识,善于发现教材中前后文、前后单元、前后年级上下册之间的异同点与序列性,发掘学生当堂课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朗诵与阅读,提升学生对比、整合、概括、分析、评价、鉴赏、批判等思维品质。
《枫桥夜泊》一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学生可能会聚焦在诗中的“愁”字,通过朗读和想象的景象说话表达诗人的愁绪,领悟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直抒情感,“愁”字显而易见,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有比“愁”字更能表达诗人忧愁的字词。教师出示诗人的创作背景资料,诗人张继科举落弟返乡时,途经姑苏夜泊枫桥,写下此诗。月落霜满天时乌鸦声声啼叫似报丧,枫桥江中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刺人眼,夜半时分寒山寺钟声悠悠催人泪,让诗人辗转反侧,愁上加愁,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结合读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全由一个“啼”字变得生动形象,身临其境。同样是科举后,孟效写下《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拓展朗诵与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古诗词,初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用故事教学培养用典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赵志祥教师执教六年级《七律·长征》,学生在五年级已学此诗的基础上,教师用当堂测试的方式,激励学生挑战押韵、朗诵、平仄、对仗、起承转合等“七律”知识与能力,巧妙地引入长征经典战役理解诗的起承转合,用“毛泽东主席在此诗中用的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写法”再次激发学生的思维,用顾随先生对《七律·长征》的评语,印证毛泽东在七律首联直抒胸臆、敢于打破常规的气魄。
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叙写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众多古诗词抒写了中华传统佳节、节气、民族传统文化、边关山川河流,教师若能讲述或推荐阅读与古诗内容、诗人创作紧密关联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理解并运用诗词典故或引用诗句的能力,还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如,“月”意象,折柳饮酒相送等习俗。有故事的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实践动机。在漫长的成长中,学生会在或虚拟或真实的情境中,自然恰当地运用诗词典故,“留连戏蝶”“煙花三月”“一片冰心”“九曲黄河”“山外青山”“润物无声”“不拘一格”等典故出口成章,引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诗句下笔成文。
四、在朗诵与艺术熏陶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赵志祥教师执教古诗词,常以隶书、行书、篆书、甲骨文等不同字体呈现古诗,带领学生们欣赏书法作品,大胆朗读、背诵,给学生示范吟唱,播放名家的吟唱音频。在朗诵好诗词的前提下,只要学生愿意尝试,教师可大胆引领学生欣赏并学习吟诵,接受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学生需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季羡林先生答小学生问时提出: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保底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切不可马虎大意。“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也就是要我们努力积累知识,认真研究事理以发展自己的才能。通俗地说,就是要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认真思考事物背后的规律以增加才能。教师教学古诗词是潜移默化的慢功夫,需在指导朗诵厚实积累上下硬功夫,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厚积薄发的真功夫,需在朗诵用典等语言实践中日积月累,传承文化,完善自我,塑造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J].基础教育课程,2019(14):6.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