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所研究的习题教学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情境任务为具体方式的“诊断式”习题教学。基于物理学科素养观提出习题教学的操作定义,探索习题教学的设计理念。研究围绕校本化习题设计、校本化习题实施展开,转变教师的习题教学观念,发挥习题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科素养落地生根,为新时期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习题设计;习题教学;主题化习题
一、研究缘起
对于新一轮高考改革来说,高考试题是一线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分析高考试题中蕴含的学科素养,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真正回应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科素养的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研究习题设计与教学,发挥习题教学的素养载体与学科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建构主题化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设计层次性问题和任务,优化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以“思维为中心”的习题教学新型课堂,体现学生的“深度学习”特征。
(二)学科素养化的需求
讓习题教学承载学科素养,设计出一系列蕴含素养目标且符合学科特征的习题。通过习题设计将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时间等要素灵活重组与构建,以“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评价指导,关注过程性评价,设计可以定性检测与评价学科素养的试题,为物理新型习题教学提供模板与方向。
(三)习题校本化的需求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学校发展的需要,校本化习题教学能更好地针对本校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相应的习题,使得习题教学与学生的自身认识结构相匹配。通过有计划地实施以后,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能获得较好的发展,让学生在知识中站立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中强起来,提升学科能力,培育创造力、学习力、想象力。
二、研究设计
(一)操作定义
“习题设计”:抛弃以经验为主的“拿来主义”的试题,而是基于学情,以学科素养为目标导向,以学业水平质量层级为设计支点,创设以情境化、任务化呈现的“诊断式”物理试题。
“习题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聚焦素养,以“主题化”习题为载体,以学业水平层级为标准,通过设置系列问题链,建构主题化习题系列,促进学生在“素养”上获得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物理习题(作业)设计的要求,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与要求,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学业层级为标准,全面客观地研判本校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明确发展方向,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过于应试”做法:关注“素养发展”的情况,优化习题设计与教学,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促进个性发展,助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提供培养教师成长平台: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习题教学水平。对习题教学做本土化、学科化、操作化的研究实践,形成以“双真”理念为指导下的“习题教学”范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校本化习题资料库:习题教学改革与落实学科素养深度融合,建立校本化习题资源库,实现学科的教育价值,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实现课程育人。
(四)研究线路
发展核心素养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目标是习题设计的灵魂。情境与问题是习题设计的内容,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习题设计要考虑整体效能,要围绕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思维特征展开,结构是习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操作实践
(一)校本化习题设计目标
1.习题设计符合学情
充分认识学生的能力、兴趣、发展差异,立足于以班级为纵向基本单位的、以不同知识为横向维度建立校本化习题资源库。以素养立意为本,防止题海战术式的演练,又要避免设计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题目。让学生从知识记忆转向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方向发展。
2.习题设计符合课标
将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与素养的结构分析有效结合,精准把握习题设计的梯度,关注教师习题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习题教学与考试测评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育人的实效性。在校本化习题教学中需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拓展资源为情境进行习题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习题设计符合“双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物理教学以学科大观念为核心,教学中更多的关注知识的结构化,教学内容的主题化,习题载体的情境化,信息处理的专业化。我们的习题教学也将以“双真”的方式进行试题的编制与教学,即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真实情境的创设,以知识迁移与实践运用为目标,进行问题链设计,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以“双真”统领习题设计与习题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思维建构,提升其建模能力,培育其解决问题能力。
(二)校本化习题教学范式
1.题型结构要适当丰富
根据教学需求不同,我们设计的习题类型分为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下面以“嫦娥”探月、火星探测为例说明如何设置习题。
基础性习题:落实学科双基,指向学科观念与科学思维的发展,内容突出主干知识,聚焦素养立意,强调知识与情境的紧密关联。例如:我们观察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神舟飞船时,发现在船舱内宇航员都处于“半躺位”升空,试分析在运送宇航员升空的过程中宇航员处于什么状态?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探究性习题:设计学科知识形成过程,指向探究能力的养成,设计注重系列化,强调学科的广度与深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强调探究要素的覆盖,引导学生关注发现问题。
实践性习题:设计关注动手操作内容,指向实践能力的提升,结构设计注重实践任务的系列化,强调“做中学”的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搜集、设计、操作、总结、反思。例如: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太空教师”首次进行了天空授课,在“天宫二号”进行了物体运动、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的直播演示。提问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中,宇航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能悬浮在水中间吗?此时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吗?请你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此现象,并用物理实验验证。(可以将乒乓球放入装满水的瓶子并用镊子压入底部,释放瓶子,让其做自由下落,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
综合性习题:设计关注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横向联系。学科间有机融合,情境创设以生活、科技应用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为背景,设计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研究,注重真实问题(任务)的解决。例如:2021年2月10日我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经过7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火星,成功实施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后经多次制动与系列变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假设“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的周期为T1,而我国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为T2,根据已知天文资料,请你根据以上知识求出天问一号的周期T1与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周期T2之比。
2.素养结构要指向全面
學生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造就关键能力的形成,根据素养结构观得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素养的核心组成,因此通过新情境的构建,精巧的习题设计,有效的习题教学,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以及学生的认知、合作、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
3.维度结构要符合认知
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对于思维跨度大的重难点知识,习题设计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结构与梯度,设计时以任务为中心,关注习题的延伸性、生长性和变式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与认识进阶。
(三)校本化习题教学实施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科大概念,强调以结构化知识解决问题。习题教学时如能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以情境、任务、问题为载体,以结构化主题引领,就更符合知识的结构,更能有效地落实单元学习目标,更好促进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实现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化习题教学,重视主题的选择,强调情境的创设。主题式情境是习题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教师在反复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编写的一根思维之“藤”。教师作为习题教学的设计者与新课程的推进者,应在创设习题时围绕思维之“藤”,设计主线,采用“话题——主题——试题”的流程来优化习题。
案例:话题——主题——试题优化习题教学
话题:近年来,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引发全球瞩目和热议:“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墨子”传信、“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成果都蕴含了许多物理科学技术,更体现了科技创新能力。
主题: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基础性试题:1.“嫦娥二号”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进行了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的验证,绕月轨道由100公里的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请你分析嫦娥二号在绕月圆形轨道上变成绕月15公里椭圆轨道时需要进行变轨,变轨时嫦娥二号需要进行加速还是减速?变轨点选择近月点还是远月点?当它从近月点向远月点运行时,“嫦娥二号”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如何变化?
探究性试题:2.2020年中国科技继续发力,在科技前沿取得了重大成果: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潜水新记录,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等。在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沉过程中都会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这种体验我们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否设计物理实验,验证物体运动过程中处于失重还是超重?
实践性试题:3.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太空教师”首次进行了天空授课,在“天宫二号”进行了物体运动、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的直播演示。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并为同学解释相关现象,并研究能否在地球上实现这些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一:我们观察航天员“天宫课堂”的水球光学实验,通过水球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人像?这些人像有什么特点?请你利用所学光学知识解释看到此现象的原因。(气泡让水球变成“透镜组合”,可以通过透镜组合形成进行实验演示)
实验现象二:太空生活中的转身、锻炼、跑步、做饭与地球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在太空实现这些常规动作?
设计说明:结合当前社会热门的、学生关注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将话题转变成主题,往往具有多维度思考的价值,围绕主题设置多层级问题串,串联物理多要素。从学生认知思维规律出发,合理设计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培养高阶思维,落实素养目标。
四、研究成效
(一)提升教师的习题设计能力
通过教师积极开展习题教学研究,大大提升了习题设计与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习题教学,落实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课堂转型,探索习题教学新范式。
(二)建构校本化的习题资源库
为建构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化习题资源库,组建名优教师团队,以备课组为单位按年级进行了习题设计的分层分类设计与编撰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习题资源库建设减轻了本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了习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提升学生高阶思维与素养
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现象,依据学生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及取得的生活经验,设计系列学科主题探究,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解决与学科知识关联的实践性问题时,大大促进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Z].2019-06-23.
[2]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斯蒂芬·D 布鲁克菲尔德.批判性思维教与学:帮助学生质疑假设的方法和工具[M].钮跃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5]加里·R·卡比,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M].韩广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李政涛.“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8]缪华良,李小红等.学与教改革的上城创新[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9]斯塔拉·科特雷尔.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M].李天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青(197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29235017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