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要素的重要性

2022-03-19 23:18杨璐
家长·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本要素旋律要素

杨璐

音乐是一门独具特性的艺术,它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拓展其丰富想象力,在人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教育不断变革,学校音乐培养正在从乏味枯燥向多元化发展。教师要领会课改理念,内涵形式要不断丰富,不断加入新时代的新举措,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爱好针对性进行音乐教学,突出音乐特点、鼓励音乐创造,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灵动高效。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学习并具备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艺术内涵,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聆听、演唱一部作品时,借助对作品节拍、节奏、旋律、音色等要素深入剖析,从而理解作品真实的思想内容、感受艺术美。本文旨在对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进行相关论述,以期与同行共勉并进。

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深入人心,其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由从前的单一考试变为艺术节、综合活动、社会实践等,更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活动多,要求高,急于求成的现状也愈来愈明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常常听到,却未真正落到实处。音乐教学的内容布置应以训练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歌唱灵感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为本。音乐课堂教学需突出音乐特点,重视音乐实践及创造性活动,关注音乐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认真把握课标理念,深入分析教材,凸显音乐要素,力争有更深的理念渗透、更灵动的课堂主导,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育活动形式不断改革和创新的今天,教学方式和方法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仍习惯以“单一训练活动技能、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理念等为主,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立竿见影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演奏一个曲子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仅仅教会学生演奏或演唱一部作品可以迅速解决当务之急,产生虚幻的光环效应,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建构主义是通过一套综合系统的建构学习,运用已掌握的音乐要素,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交流创新,最终获得新的建构模式。在這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如何教会学生系统的知识,这是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音乐研究,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培养人”,必须从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音乐要素的基本概念

“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各种基本元素,包括四种性质: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和音色。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与影响,形成音乐中常见的速度、和声、织体、调式、调性、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复调、曲式结构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它在一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引导音乐审美的作用。

二、音乐要素的重要作用

音乐要素在每一个音乐作品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这些要素的深入理解能促进学生更好体会、认知音乐。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就像大楼没有根基,更谈不上音乐审美、情感兴趣的激发和二度创作。

(一)无音乐要素的渗透的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抓住音乐核心

所谓没有足够的音乐能力是指学生不识谱、不认识音乐术语、不知道表情记号、不会区别音的高低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目前很多学校音乐课是没有一至六年级跟班式的教学,多数教师并不是从一年级接手新生,甚至有些学校音乐课是语文、数学教师代课,学生对基础知识难以循序渐进地接受。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和权威,教师侧重于音乐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的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限内完成预设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表演技巧的讲解,课堂里的学生主体则更像是被动的“跟从者”,其自身的情感情绪感悟理解等并没有被重视,也很难案收获很好的音乐效果。而掌握音乐要素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学生本体学生的课堂灵活度,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思想意识等并结合教材内容,打造一个人文、多元、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情投入,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之美。同时,教师将紧紧围绕音乐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角色互动、合作探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自主获得音乐体验和情感领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这让笔者有更多反思:孩子能力的不足除了先天性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的知识素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笔者所执教的群体是小学生,在一年级尝试引导学习柯达伊手势、奥尔夫音乐律动,鼓励说出简单的音乐感受,进行自由式的创编和律动;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五线谱或简谱,能流畅演唱歌谱或乐谱,并掌握一定的基本要素;五、六年级正值少年时发育的旺盛时期,鼓励他们做课件当课堂小教师。在准备前期,孩子有苦恼期,他们不知从何“下手”,引导他们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尽可能搜集作品的相关链,学生往往会带给你惊喜:他们在课堂中剖析音乐要素会很专注。

2.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对音乐要素的掌握不牢固,往往外在的语言输出也会不准确。教授四年级《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提问某个乐段节奏如何,很多孩子回答节奏很快,旋律如何,他们则回答旋律很强。笔者很吃惊,这样的表述完全不符合预期,这也是公开课中最为常见、最怕出现的问题。笔者反思为什么孩子把旋律和力度、节奏和速度、速度和力度等混淆,其实是音乐要素掌握不正确或不牢固的表现。实际教学中,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从简到难、从少到多地设计内容、传递知识,切勿“满堂灌”。

3.学生没有欣赏音乐的方法

音乐学习是长期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当根基掌握不牢时,学生无法自主地去感受音乐,此时他们最缺的是有效方法。拿到一首歌(奏),他们可能会去反复聆听歌曲或乐曲,再去模仿演唱(奏)歌曲或旋律,但音乐输出时总无法达到作品原本要求,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作品需要表达什么,如果学生能系统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将问题具体地细化、再综合分析,一切就会显得很轻松。

4. “歌唱课”“器乐课”“欣赏课”成了学生自学的“听唱课”

“一堂课学一首歌”的现象在当今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进度、效果,知道如何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不知道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要素的体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歌会唱了,但表情术语、音乐记号什么也不懂,最终人们对音乐学科也有了误解: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会唱歌就是学得好,这并不是音乐新课标的主旨。 “器乐课”中教师教学生多听多模仿演奏技巧,忽视音乐二度升华的表现,这样的音乐失去了灵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者要从音乐要素的每个点“做文章”,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挖掘和塑造具有艺术表达力的孩子。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学习音乐要素是根基

传统音乐教法里,多数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是一种脱离学生生活的单纯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授。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的体验与代入感并不强烈,难以带动学习氛围难,情绪与热忱也难以激起。而情境教学法更看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取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导入,从而自然舒适地过渡到教学内容的学习。

掌握音乐要素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如同掌握英语的自然拼读、数学的计算能力。识谱教学则是基本要素的第一步,乐谱所呈现的多数信息是基本要素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就在拿到乐谱后如何简单分析其要素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着手考虑:

看节奏:感知节奏规整排列、旋律规律等。拿到一首曲子首先会观察,并不是看部分节奏,而是浏览所有,其主要节奏型是什么,哪里出现明显的对比变化。在教授五年级歌曲《斑鸠歌》时,学生发现有整句的节奏型重复、也有小节的节奏型重复,还发现整首曲子全音符、二分音符特别少,X X X X X X X X是全曲出现的主干乐句节奏,原本枯燥的传统新课,改变授课方式后调动了许多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

看节拍:常见节拍有3/4拍、3/8拍、2/4拍、4/4拍等,讲授拍子时不仅理解拍子表面的含义,更要结合多元化的知识讲授拍子内涵,作品是3/4拍,强弱规律是强、弱、弱,为什么是fpp规律呢?原来三拍子多用于圆舞曲,有快、慢三拍的不同,教師与学生一起用图形画画三拍子,结合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和孩子一起跳跳、听听、唱唱、划划,一节课下来三拍子的感受在他们心中已有初步概念,在几节课继续巩固后,学生能自主地辨别三拍子。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唱(奏)前分析节拍时,要特别注意全曲是否有变化拍子,曲作者往往设计变化拍子是有意图的,那么就需要分析者结合创作背景更容易把握力度、情绪的处理。

看旋律:感受音的高低、乐句起伏、音域宽度、旋律走向等。《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旋律“fa  mi  re  dol  ti  la  #sol  la”整体是下行级进式,笔者采用生活中下楼梯的动作去展示这段旋律特点,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们能举一反三,拓展到三年级学的《白鸽》和一年级学的《音符歌》,有所不同的是“上楼梯”与“下楼梯”之分、级进和跳进之别,同样的音符、歌谱互换位置就能组成各式各样的旋律。

看音乐记号:包括速度记号、力度记号、表情记号。讲授演奏曲时要求学生第一时间认识记号,通过创作背景去分析内涵,比如,德国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这首曲子为ABA'曲式,全曲表达的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反映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B段在演奏为什么突然成了dolce,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仅是与A段激烈情绪对比,更是作者心中思想斗争的体现,B段似乎是他理想的境界,而A段却是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他对理想追求的决心。贝多芬在此曲中运用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使全曲呈现出多样化,加强了乐曲的新意。

听音色:了解声音主要载体和辅助载体。一年级的第一课,孩子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小鸟声、上课铃声、汽车声……”由此打开了音色之门:爸爸和妈妈声音的区别、合唱中无旋律和有旋律伴奏之分、长笛与单簧管的音色对比、小鸟与猫咪的不同声音……这一切问题让学生对音色的世界着了迷,音色存在于生活,更容易去发掘和探索。

听和声:听辨声音的声部,是单线条还是多声部,是旋律音程还是和声等。演唱(奏)作品时大多数孩子能听出多声部,但对多声部具体的内容他们不太容易把握,这时候需要辅助旋律音程的试唱、单线条旋律的整体聆听,巩固旋律,通过唱(奏)音程与和声的对比,了解织体的丰富性。

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分析音乐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这些音乐基本要素的形式要素都能清晰明了,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学习音乐、分析乐谱、学唱歌曲、分组合作,教师此时只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即可。

(三)掌握音乐要素后的二度创作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展现

二度创作是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后进行内化,再生创造力,最终使每名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音乐课堂内应尽量创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读词后自编动作、二度创作。学生会对自己创编的动作特别投入,边唱边跳,并设计出故事情节,这样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在课外,部分学生还能将音乐要素融于生活,下课时随口即兴创编小曲成了他们生活的日常,有些学生也会自主创作歌曲与笔者分享,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让他们大胆投稿,继续创作。也有些孩子告诉笔者在回家途中,他试着用父母电瓶车发出有规律的铃声作为辅助节奏,创编即兴的二声部节奏谱,笔者听了非常震撼,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是惊人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二度创作很精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通过音乐各基本要素综合在一起,体现出一个独特的形式整体。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要素的相互作用,受教育者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课堂的精彩永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应正确把握好尺度,引导孩子深入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到学习作品、分析音乐、感受艺术中去,掌握终身学习音乐的方法,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目标。

(左毓红)

2108500783255

猜你喜欢
基本要素旋律要素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基于职能履行角度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问题的探讨
生活·思想·艺术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7月,盛夏的旋律
扬琴演奏中的基本要素管窥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