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3-18 04:45:12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赵 惠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应该是和平年代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着力点,也应成为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更高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从学生历史认知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将历史课堂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战场。在历史教学中注入“家国情怀”理念,教师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应将“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进行引导和传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少年时期就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同时,形成对国家、对祖国、对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一、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大团结的意识,并将理论与民族团结的精神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例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相关课程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思想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比如,问题一:请在地图上找一找,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分别位于什么方位?看一看这些地域的形状像什么?问题二:请思考,在这些地区里都分别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问题三: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总结一下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在这些地区都设置了什么样的职能机构?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机构?问题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对西藏、新疆以及台湾的管理如此关注?随后,教师便可以借助各地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发展沿革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国家主权意识”有所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够借助一些课外的史料记录来对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与成效进行研究。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对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台湾省的历史经历、沧桑巨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思绪上“穿越”回去,对西藏、新疆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思考,感受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此来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通过这种以古鉴今的方式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与认知能力的形成。

二、通过素材挖掘,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初中阶段现行的部编版历史教材,栏目新颖,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支撑。历史教师应对教材的资源展开充分挖掘与研究,通过有效的渗透和拓展来做到“巧施善导”。例如在“五四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挖掘大量的教学素材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五四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鼓励学生以“巴黎和会”这一主题自编、自导、自演历史情景剧,展示“巴黎和会”中各个国家代表的真实表现。要将中国代表顾维钧由内而外释放的爱国情怀进行充分展示和表达,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中有较多精心选择的历史学习材料,其内容不仅体现出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同时也从宏观的角度来向学生们描述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秦统一中国”“西汉建立”“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等包含了西晋短暂统一等教学要点;隋朝统一与灭亡、元朝的建立、戚继光抗倭、统一多民族的巩固与发展等教学内容,都较为充分地展示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总结,深刻领会到在瞬息万变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精英人士为实现祖国统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与牺牲。对于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中体现民族交融的教学内容,则应重点关注“炎黄时期各部落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等内容,在分析、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而努力。

三、通过史料渗透,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还可通过宣讲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展示中国历史上有关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从扩展教学的角度引入“史料教学”资源。例如,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有关原始农耕生活、丝绸之路、青铜器技艺发展以及四大发明等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加入一些3D教学技术的发展,从“强大才能昌盛”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而在精神文明方面,教师则可从百家争鸣、甲骨文以及《伤寒杂病论》和司马迁《史记》等进行教学展示。从政治文明方面,则可从尧舜禹禅让、西周分封制以及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源泉与力量”。特别是应在原有的教学材料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渗透各种史料,并运用“通史”方式将不同朝代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通过时空的穿越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和民族文化进步史进行展示,集中反映中华民族思想与文化大一统,不断加深学生对华夏文明连续性的认知。

四、拓展教学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加以实现。首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研读与延伸,通过引入大量的故事和视频资料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结合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视频内容来渗透“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与情感。比如对于“两汉科技与文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播放一些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也可以事先将这些作品进行剪接与编辑,通过预习、微课学习、课后阅读理解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入理解两汉时期中国多民族的文化、政治领域发展。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从多元化角度引导学生认知两汉时期的文化文明、科技魅力,在加强其历史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不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应从情感与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收集相关的历史信息,从中找寻最为基本的史实。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置如“造纸术应用小实验”等小组竞赛。可采用讲述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实现“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立足于学情,适时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应从发展的角度教育学生遵循和平发展的理念,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国家的富强昌盛与个人的利益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当今世界的多元化政治格局。同时,教师也要设定一些特殊的历史情境与教学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体会。应引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展开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感悟人生、感悟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和家国情怀。多种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家国情怀”的引导和渗透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爱国情怀的提升。不断提高学生“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放大”的认知深度与广度;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让他们从少年时代就立志为民族读书、为国家读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家国情怀”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1:21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