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萨仁格日乐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小学阶段,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自主地阅读文章,主动获取知识,有效进行语文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让小学生能够拿起书本,自觉进行阅读,重要的就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小学生能够主动拿起书本,走进书籍的世界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孩子受益匪浅。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小学生每天自主读书20~30 分钟;坚持摘抄书籍中的经典语句和思想精髓;坚持带工具书进行阅读,做到读通读懂;坚持读书分享行动,多与小伙伴交流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交流展示的平台,可以通过班级的阅读指导课或学校的晨读、午读,让学生交流自己阅读课外书的收获。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赋予学生语文学习生命的色彩。
博览群书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设各种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执教“北京的春节”时,课文介绍了北京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期间的各项春节传统活动。老舍笔下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独有的特色活动,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课文只是抓住了几个点进行描写,并没有具体地把每一个特有的节日全部呈现出来。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及民风民俗的相关资料,在课上学生把自己掌握的资料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会提高阅读的成就感。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活动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正能量的相关书籍。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生慢慢地也会积极地自主找寻课外书进行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阅读更丰富的课外读物,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能力。教师指导阅读课内外文章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中心句、关键词进行深入思考,对课文进行去枝叶重组概括。学生完成课文整体脉络复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体现。如学生在学习老舍的“猫”这一课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中写到的动物是什么?”生:“猫。写了一只老猫和一只小猫。”教师继续问道:“那么老猫的性格是什么样的?”生:“古怪。”教师追问道:“那么未满月的小猫呢?”“淘气。”学生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刚才师生对话中碎片式的思维及词语进行重组,从而概括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猫的性格特点,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语文教学一定要教给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的阅读方法。
顾名思义,精读是精心深入细致地去进行阅读理解;略读是快速阅读后进行简要的梗概归纳。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课文教学的实际案例,依据课文题材及课文在语文单元中的具体要求,明确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去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如教学“腊八粥”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八儿”等粥、喝粥的两部分内容,体会详写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藏戏”一课时,结合本单元前面的几篇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怎样理解课文、解决课后问题的阅读方法。结合略读课文的导读——“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让学生自己设定略读课文的学习安排,自主完成略读课文的学习。
精读与略读整合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及读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实现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整体把握课文在单元板块中所处的位置,第一篇课文通常在单元中起到领航的作用,完成一个或几个知识训练点的目的,这样的课文教学就需要采用精读的教学策略,对于处于单元中第二篇或是末篇的课文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完成学习。如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时,课本中分成两课讲述完整的故事,学习第十课时,通过学生精读,教师讲解,共同找到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学习长课文的阅读方法。学习第十一课时,学生不用老师讲解,利用上节课学习到的方法,通过快速略读,即可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并复述。因此,对于长课文的阅读,学生就可以采用精读与略读整合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默读批注是采用默读的方式,动笔在文本中随时标记的方法。在专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把具有深刻含义,思想教育性极强的经典语录或名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摘抄下来,记录在积累本中,为以后的写作提供可用的语言素材。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批注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小学生的表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阅读自信心方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学生:1.激情型学生。此类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能够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发挥自己对语言特有的感悟,表达得特别清晰准确,如小杰同学是一个阅读迷,从基本的课文到感兴趣的书籍,他的阅读量很大。一开始读的时候不甚理解,是典型的“十万个为什么”,后来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班级里的同学都爱听他讲故事,他经常参加演讲故事活动,为班级争光。2.焦虑型学生。此类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甚至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一言不发,即使被老师点名,只能进行课文朗读等一些基本的学习行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只言片语。如小达同学,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变成了“磕巴大王”,阅读非常不自信,总是断断续续,连不上课文内容,读得也非常生硬。并不是他对语言文字不理解,没有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思考,而是内心有一种焦虑和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回答与语文教师所期待的答案不同,会受到老师的责备。3.冲动型学生。此类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总是“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满自信,甚至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冲动模式”,在没有老师点名的状况下也总是举起高高的手,但是阅读状况却不甚理想。如小宇同学,站起阅读时常出现断句不明、语句划分不通等问题。由此可见,光有“自信心”是不够的。4.沉默型学生。此类学生对语文学习非常投入,对于课文或其他读物都有自己的感悟,在书面表达上特别清晰准确,但在班级里很少听到他们读书的声音,如小妍同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读书时很少发声,如果你叫她回答问题,她也会流畅地表达出来,就是不爱表现自己。
基于这几类学生的表现,教师既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更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活动。教师平时和学生交流时,要善于去捕捉平时不爱交流学生的智慧、思想碰撞的闪光点,进行恰当适宜的评价,帮助其走出缺乏自信的误区。教师对学生的一次鼓励,往往能够成为这个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能否树立阅读自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学生在交谈中的一个词用得特别生动,或是学生用到了名言警句,或是与同学分享了自己阅读的一本课外书籍,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学生阅读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指导学生对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或是段落进行批注或摘抄,在读书中勤动笔,虽然坚持下来很麻烦,但对提高阅读能力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方式适合“冲动型学生”和“激情型学生”,可以分为几点:
1.将阅读中的中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句段,甚至每一处精彩的词汇大致记下来。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偶尔记一下读书笔记就可以。这里要注意不要抄书,读书笔记要适宜,不能堆砌,也不能缺乏连贯性的梳理。
2.当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或是遇见一个新的人物,以及有趣的事情、现象时,随时记下来。试着将人物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一张纸上勾勒出故事。
3.读书时中间停下来,回头读一下笔记,看是否能够整体回顾。第二天,再读一下笔记。有帮助就坚持,没有帮助需要重新记笔记。
4.学会根据题目或作者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在阅读和记笔记的过程中,可以自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如读课文《猫》时,学生可能会想,这只猫怎么和我家的一模一样,老舍为什么会这么观察?
阅读完一个章节或段落后,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可以增进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预测一下答案会是什么样的。当答案揭晓时,问一下自己,书中有哪些暗示这个答案的细节。如小讯同学,每每阅读时都能发散出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也有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时,对于天文、飞船、宇航员等内容她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登上太空?宇宙中存不存在和地球一样的星球?宇航员返回时身体会不会发生变化?当她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时,阅读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学生阅读纪实类文章,或新闻报道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关注主要内容、小标题,也要看梗概、简介、小结等。文章的开篇或段落的中心句,都是学生获得阅读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要清晰明确地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重难点,找清主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强调的内容都是学生捕捉阅读信息的关键。
1.出声阅读。学生在读书时发出声音可以减缓阅读速度,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大声慢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这种阅读方式适合“焦虑型学生”和“沉默型学生”。如果发现听觉学习更能提高理解能力,此类学生不妨找一些有声读本。从难度较低的读本开始朗读,逐渐提高难度。对于小妍同学这类“沉默型”学生,就可以采用这种办法,让她学会表现自己,在表现力方面锻炼自信。让不读变成爱读,会读。
2.反复阅读。学生重复阅读时,能够加深记忆,阅读的速度也会更流畅。功夫和能力都是在平时的练习和积累中形成的,学生熟练后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能达到200 字。教师要鼓励学生勤读、多读。
3.词汇积累。阅读的基础是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学生对词汇的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生书包中常备一个字典或词典,遇到难懂的字词时方便查阅,及时弄明白词汇的真正释义。
4.博览群书。阅读面越广,就越懂得如何推测生词的含义。还可以和朋友或同学同读一本书,交流心得,增进理解。这种方式适合小达这样的“沉默型”学生,让他们多和同学交流,重拾阅读自信心。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让学生自己体会阅读的魅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享受阅读带来的美好,创造未来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