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杨
“生活常态”即“生活化”,是引导学生从虚拟和抽象的课本中脱离出来,给学生感受事实、自然和社会等物质或非物质世界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与对象世界的交流中,感受生活,并形成主动、自发的探究学习能力。而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是将课堂教学设置于一定生活背景的场景,或者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形式,同时也是将素质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内在需求,教学活动中切实遵循小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特点,挖掘生活化课程内容,贴近其常态生活,使其成为课堂常态化的一种教学模式,代表着“生活化课堂”向常态化课程的一种回归。
一是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核心教育思想之一,“应解放学生的眼睛,促使其能够看清事实,活跃学生思维”。从生活化习作教学内容来说,生活各方面都可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但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到自然社会生活,进而延伸到民族、大众生活等,都是包含着教育意义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生活常态”形式,是生活化教育教学理念的扩展,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理解语言的文化意义等,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更进一步说,语文习作向生活的回归,让学生从记录生活中,领悟生活及其对生活的教育意义,服务生活并获得高于生活的习作灵感。
二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语文习作教学,应按照学生受教育阶段的不同,来展开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从整体教学指导思想来说,都是从人本角度出发,坚持以“人的和谐、健康、主动发展”为核心,强调习作教学的“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递进式目标。与此同时,习作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我认同的培育,促使其获得个性化思维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构建开放自由教学氛围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与能力,以习作教学为契机,关心、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表演式教学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现力、模仿力较强,因缺少丰富的词汇量与文化内涵,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书写,进而不能生动地勾画出习作情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以表演的方式予以肢体语言的表达。尤其对是中高年级小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改写或续写童话故事。习作落笔之前,可将想象出来的内容以情景化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组织学生按照教材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内容,改编故事发生的过程或结局,并进行角色扮演,也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偏好设置剧情。这一过程,是锻炼学生推理和想象力的过程,学生亲身表演后的习作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相对来说,学生亲身体验故事表演之后,结合剧情进行习作练习,写作效果会更好。
2.画面描写法
小学生抽象思维有待提升,但是仅仅依靠想象力与创造力难以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感。对此,提取生活素材,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是关键,引导学生形成画面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如植物、人物、风景的描写,学生能够很容易回忆起这些事物或经历,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1]。对此,教师可借助于画面描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呈现出节假日出游、校园一角等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与回忆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结合写人、叙事、想象、抒情、写景等题材习作方法,从词汇、句子的积累、缩写或扩写,再到简短的描写,直至能完整地写出一篇短文,习作过程就会更加轻松、愉快,因为兴趣而激发其树立习作的自信心。
3.观察生活法
学会观察是感知生活的本领,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致观察,都是对所要描写的事物的一种角度。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可借助于信息技术,也可是方法上的指导或带领学生走出班级,走进自然生活,如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与发生事件的记录,都可以让学生尝试描述,让学生敢说敢写,通过大量阅读,丰富描述事物的语言词汇,学会总结描写对象的特点。通常以举例说明的引导方式,加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记录,进而有利于养成叙述的能力[2]。
因为学生的性格、情绪、认知不均衡,从不稳定到稳定发展期的过渡,决定了小学义务教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特征,集中表现在:较为缺乏果断决策、适时选择、理智、理解力。但是在模仿和想象力特征方面的发展较为明显,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性格、认知等规律,选择合适的习作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生活常态化”习作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习作主题贴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如家庭、学校、公园等场景,并进一步扩展到非物质形态的想象空间。学校习作教研,应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教学计划,设计“生活常态化”习作序列,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独立生活等,按照序列模块细化习作方向,如家庭劳动、课外生活、兴趣爱好等。生活化场景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还要走出课堂,走近生活,选择的素材反映情感、态度、思维等核心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从习作素材的量化积累,到质化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从“生活常态化”阅读过渡到习作练习。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也是学生应熟练掌握的必备技能。无论是阅读与语文教材相关的专著、期刊、教辅书,还是查阅其他学科文本内容,都是练习不同习作手法,积累词汇、句子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一开始习作中,教师可以设计几十字的段落练习任务,然后适当地递增难度。如仿写《荷花》一文,依次为教学案例,或播放视频,或布置家庭观察作业,又或者是走进第二课堂观察校园的动植物。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利用文本中的描写手法或句型构造来写一段话,在课堂上互相鉴赏与学习。
教师在习作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挖掘不同题材文本的写作特点,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评价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习作、写好作文”。对此,“生活常态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价,应基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写作内容、结构、情感、语言等进行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习作优点,同时也帮助其定位可提升空间。不仅如此,采取动态分层评价也很重要。具体来讲,就是习作评价不能“一文定胜负”,如学生写作内容较好,为避免其产生骄傲心理,可以将“A”的评价,改成“得A”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再接再厉,而不同习作基础的学生,评定标准也应不同。
总之,习作素材取之于生活,生活化内容不仅是小学语文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或在相互分享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在“如何写、怎么写”的基础上,逐渐养成习作习惯,熟能生巧,并掌握习作本质,对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率同样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