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刘继祥,赵婉华
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融通
王 英1,刘继祥2,赵婉华3
(1. 河北农业大学 党委,河北 保定 071000;2. 唐山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和文化育人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育人理念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宏观层面的价值追求、中观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微观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次阐释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内在融通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融通的现实策略,为高校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提供理论借鉴。
传统文化;高校素质教育;内在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顽强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滋养民族永续发展进步的精神根脉,是泱泱华夏的“根”和无数中华儿女的“魂”。中华传统文明中蕴含的优秀的伦理道德、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观念、风气习俗等文化精髓,传承至今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新的时代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之独立、为祖国之繁荣复兴砥砺前行。高校是德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则是强调教育的回归,回归初心,回归常识,回归梦想,通过教育彰显中国思想、中国气节、中国情怀,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同时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宝贵财富,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素质教育和发展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内含的精神、气节、道德、价值观念,能够对人的思想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感化和指引,浸润和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人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培育其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激发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的价值融通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实践。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高校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旨在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始终坚持立足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根本价值目的来阐释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的现象[1]。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是建立在劳动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精神产物。文化是体现在“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现实基础之上的,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的宗教、家庭、国家、法律、艺术、道德等意识形态的形式[2]。反过来,源自生产和劳动实践活动的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又会产生能动的影响。“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育人的思想和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文化能够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就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创新论断和深刻阐述。如文化“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特别是要利用精神文化来“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尽管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直观的,但是却能形成一股重要的内在力量助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和文化育人观,还是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和以文化人的重要论断,都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人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内在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孕育了特殊的又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中华文明的优秀品格和价值观念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素质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融通性。这种关联性和融通性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共同价值追求,还体现在中观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微观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从这三个方面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优秀的素质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追求问题都是人们探索的基本理论问题。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内容中,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高校素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困惑,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是一种对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素质教育蕴含“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强调经世致用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的根本价值追求,“民为君本”“民为国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华文明血液中的重要基因。高校素质教育在追求以学生为本、以文化人的价值目标过程中应该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精华,并将其转化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主体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结合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素质教育从实施的目标以及功能实现过程来看,更加充分地考虑了人的中心地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以及个性差异,将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打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释放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要将充分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穿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传统文化蕴含了很多关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在当今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地位。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无不彰显自由发展和平等的传统价值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借鉴。中华传统的价值观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表现出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契合的思想财富能够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实施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强调对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既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方位教育的要求,也对每个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提出了价值准则及规范。包括每个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行为等道德行为的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塑造提升。高校素质教育既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也要聚焦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其中主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是无数中华儿女深沉的民族情怀。饱经磨难的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战乱纷争中依然能够岿然不动,生生不息,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所迸发的磅礴伟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凝聚了多少圣人先贤、名人豪杰的满腔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是中华浩浩五千年爱国主义思想的鲜明写照。此外,“敬业乐群”“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敬业精神,“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诚信思想等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也都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优秀的价值观素材,为规范高校大学生言行举止提供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整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和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流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就尤为重要。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从文化演进传承上都表现出连续性的特征。传统文化是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要实现高校素质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创新运用,必须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推进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是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从高校层面来说,应广泛搜集适合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提炼优秀的适教素材并建立开放式的素材资源库,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通过打造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接校外传统文化企业,将传统文化引进和文化产业化运作相结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相互融通,课堂教育是关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重技术培养,轻文化教育”的现象,有悖于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初衷。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既要从思想观念上给予充分重视,也应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落地实施。一是对专业类课程中的文化融入,如针对文科类大学生,高校可以适当地增加文化类课程,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贯穿文科类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对于工、农、理、医等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将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内容渗透到他们的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成就,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与魅力,从而增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除此以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公共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就建有评剧文化研究中心,并面向全校开设评剧演唱、赏析等相关课程,推广普及评剧艺术,对传承评剧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素。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效和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效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通,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内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和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阐释。在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方面,既可以加强本校教师的培养,也可以注重外聘专家的引进,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新媒体为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撑,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适应并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平台,打造校园网络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互联网。在课程建设方面,借助多媒体打造更多的网络精品课程,并实行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鼓励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引入高科技技术,如VR(虚拟现实技术),创新虚拟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发挥其沉浸性和体验性优势,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1] 包华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7:3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4] 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27(1).
On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Ying1, LIU Ji-xiang2, ZHAO Wan-hua3
(1. Party Committe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2.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 Offic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3. College of Marxism,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quality educa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Xi Jinping’s new era education concept.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mod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xplained from three levels: value pursuit at the macro level, value orientation at the meso level and value criteria at the micro level.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And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are provided.
traditional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l integration
G412
A
1009-9115(2022)04-014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4.028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GJJG660),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1- YB080)
2021-12-16
2022-06-21
王英(1965-),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