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怡
(泗阳县西康实验小学,江苏 泗阳 223700)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导致小组学习的总体质量较低,教师过于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实际作用。近些年来,中小学生教育要进行新课改,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质量,促进教育的全面、全新改革。
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小组的效率。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如,在教学“加减”内容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活实际创建生动形象的卡通式主题学习环境:现已知棒棒糖的单价为3 元,佩奇共有5 元钱,佩奇买了一支棒棒糖后,老板需要找给佩奇多少钱?如果佩奇想要2 支棒棒糖,那么她还要再加多少钱?通过创建小学生熟悉、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明确具体的合作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难点,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人物。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学习思路,明确小组学习的方向,避免学习出现盲目性或者学习效率较低等问题。如,在开展“教学与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置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刻认知生活中的数学含义,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作为原型,进一步提升实践运用能力。在确立具体目标之后,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维探索和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前独立思考和进行全面的数学分析。与之同时,合作交流能力与学生创新性思维、语言表述和思想表达能力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思想相互互动,生成创新意识,达到头脑风暴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营销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思路的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刻感受团队合作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融入集体,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促进班级里其他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习惯是教学发展的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完成知识的见解,这样学生无论在未来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首先利用主观情感进行解决,减少对教师的教学依赖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解计算工具的使用和操作内容时,往往一般由教师负责讲解内容,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计算机工具,通常不会使用到合作教学模式。但是,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专门实践合作的机会,确保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加强与小组成员的交流。由小组中的一名成员随机列举三组数字,并由其他成员对数字之和进行计算,然后对小组所有成员的答案进行比较,确认其是否相同。在同一个小组的成员互相指导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是否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小组划分如何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划分学生学习小组时应当注重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数学教师只有确保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小组学习的具体作用。在开展小组分组工作之前,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并基于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小组规模。如果小组规模过大,并且学生的学习任务有限,则会无法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必须要合理控制每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员构成。一般来说,每个小组成员人数需要控制在4~6 人,如果人数过多,则导致每一名学生的主观思维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如果人员过少,那么则将导致情感内容不够丰富,无法达到头脑风暴的教学讨论效果。而教师需要在分组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情况,保障小组成员彼此互补,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此外,由于学生自主选择具有偏向性,很容易选择关系好的同学,导致小组成员层次不一,极不利于小组的均衡发展。最后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需要将不同性格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学习小组,内向的学生可以与外向的学生相互组合,这样就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内部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谐的讨论环境,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
例如,在“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当保证学习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将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学习小组。随后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小组讨论问题,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记忆年月日,自己的父母生日又是在哪一天?”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生活化分享,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主动调查自己父母的生日情况,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父母的了解,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记住父母生日,从而与父母共同过生日,加强家庭关系,以此达到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数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突破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具体价值。在教导小学生数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确保其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纸与生活的小调查”时,根据以往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往往会将调查的数据向学生展示,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计算结果,但是,依然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课程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根据任务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充分融合起来。如,提出问题“纸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纸的实际用途?”以便学生探讨。教师结合生活问题进行设计,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并充分了解学生个人具体的用纸量,从而得出适当的结果,将学习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而小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思维上不够成熟。受到被动学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思维不够活跃,很难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逻辑性和数字关系加强印象。这样就导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只能够反复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因此在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为学生设计小组实践活动,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加强知识的关联性,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加强探索。
例如,在学习有关于时间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带来真正的钟表,为学生展示钟表上时针和分针、秒针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表。并且还要让学生按照个人生活习惯,利用直尺、铅笔、作业本等道具绘制自己的作息表。这样通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获得知识成就的同时,可以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再如厘米、分米、米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所以往往会认为只需要学会一种长度单位,即可完成所有现实生活中的长度计算。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常用的直尺计算教室的周长,让学生真正可以脱离传统课本内容教学的限制展开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很快发现,如果单纯利用知识计算长度,过于麻烦,并且没有足够的长度可以快速概括教室长度单位,如果单纯采用单一的工具进行测量,就会导致实践过程变得过于复杂,从而降低实践效率。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优势,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知识体验的成就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一般是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解答和学习。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小学生受到其成长条件的限制,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会产生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要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实现小组团队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可以根据与他人的合作活动,寻找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针对问题可以从多层次、多结构进行解读,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
首先,学生之间的优劣是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当尽可能保证小组成员内部优势互补,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带动。其次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不能够设计过于简单的教学任务。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按照课本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讨论内容,学生的讨论过程成为再一次复述课本的过程,导致学生的主观优势和学习情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自己无法完成的个性化任务,让学生只有在小组活动中展开讨论和思索,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实际性问题。最后教师需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性打分,比分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并且邀请优秀的学习小组分享学习过程,让全班同学都可以认识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从而感受到小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产生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一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小数实际案例,这些小数在日常生活事件中又代表着哪些作用?”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认知进行探索。随后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就会很快得知小数的使用方法和实际作用,以此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小数的认知,还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完成多元化教学改革任务。
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信息化教学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小组活动拓展的全新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系统为学生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课后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完成小组讨论,让学生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他人进行讨论分析,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将不同的学习案例和学习课件进行分享,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加强配合,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图形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想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所有图形运动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信息化学习小组,在学习小组中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随后让学生在平台中相互配合进行图形运动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出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图形运动活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对合作学习内容拥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主观思维进入课堂,提高小组讨论的表现能力和综合学习水平。
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感,因此合作学习的建设必须要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之上。例如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开放性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想象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可以乐于交流与其他同学完成知识的讨论。由于小学生在学习合作中可能会出现讨论合作意识不强的情况,教师则应当有秩序地融入小组讨论中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练习意识,并且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如果世界上没有小数,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这样的话题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并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将会很快意识到小数对于世界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从而以更加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学生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