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彤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差一点儿”,副词,也可以说成“差点儿”,强调和一个已知的数量、事态发展非常接近,但最终并没有达到。在构式中“差一点儿/差点儿”是焦点标记词(重音强调)。 “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难度较高、较不易掌握和解释的句式。尤其在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的学习效果远不如其他语言点理想,不是不理解句子的真正意义,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用这个构式正确表达意义,因此常会出现如下问题:
(1)语义偏误。由于学生对“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中的结果性语义“VP”的要求把握不准,会出现以下病句:
[1]*学生们差一点儿/差点儿尊老爱幼。
[2]*丽达差一点儿/差点儿遵守交通规则。
[3]*玛丽差一点儿/差点儿健康。
[4]*山本藤差一点儿/差点儿不敬爱老师。
(2)理解不清。在“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的教学中,学生还会出现以下疑虑:
[5]我上个星期差一点儿/差点儿没结婚。(结婚了还是没结婚)
[6]他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出差。(出差了还是没出差)
例句[5]中,如果脱离上下文,单看此句,学生很难理解最后是“结婚了还是没结婚”,似乎这两个意思都可以。例句[6]也是这样,离开上下文,理解成“去了”或是“没去”均可。这样的句子让留学生们很是疑惑,若是不能解释清楚,无疑更加深了他们学习这个语言点的难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式教学是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这样一个常用但难以解释、难以掌握的句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冯胜利、施春红(2015)认为,“三一语法”是一种新型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其基本框架包括句子的形式结构、结构的功能作用、功能的典型语境三个维度,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结构,无法说明句子“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功能,无法说明“干什么用”的问题;没有语境,无法训练学生“在哪儿用”。这种三维一体的语法系统,体现了“场景驱动、功能呈现、法则匹配”这一教学法的科学性,既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有很强的理论意义。[1]
“三一语法”的形式结构要求应将句法形式概括得简单全面。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用简明的符号描述语法点的结构形式;二是用清楚、明了的语言描述语法点的结构特征。依据这个原则,将“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的句式结构概括如下:
A.差一点儿/差点儿 +(没/就)+ [-积极]事态
(庆幸)[-积极]事态没完成
B.差一点儿/差点儿 + 没 + [+积极]事态
(庆幸)[+积极]事态完成了
C.差一点儿/差点儿 +(就)+ [+积极]事态
(惋惜)[+积极]事态没完成
D.差一点儿/差点儿 + 没 + [±积极]事态
(庆幸/惋惜)[±积极]事态完成了
E.差一点儿/差点儿 +(就)+ [±积极]事态
(庆幸/惋惜)[±积极]事态没完成
当“VP”是“[-积极]”事态时,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积极]”事态没完成。故当句子想表达“[-积极]”事态没完成的意义,可选择句式A: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积极]事态。如:
[7]他得了一场大病,他________。(事实上没死)
例句[7]需要表达出的意思是“事实上没死”。先依据上文提到的“对“VP”的事态认知色彩界定”,界定出“VP”是“死”(句子中的“没”对“VP”事态认知不做影响),则“VP”是“[-积极]”事态,选择句式A: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积极]事态。那么该句的答案有三种:“差一点儿/差点儿没死”;“差一点儿/差点儿就死了”;“差一点儿/差点儿死了”。
当“VP”是“[+积极]”事态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积极]”事态没完成,另一种是[+积极]事态完成了(在“VP”前有“没”)。
故当句子想表达“[+积极]”事态没完成的意义,可选择句式C:差一点儿/差点儿+(就)+[+积极]事态;想表达“[+积极]”事态完成了,选择句式B:差一点儿/差点儿+没+[+积极]事态。
[8]真可惜,他________。(事实上没成功)
[9]那个问题可真难,他________。(事实上回答出来了)
例8的“VP”是“成功”,例[9]的“VP”是“回答出来了”,两题的“VP”都属于“[+积极]”事态。那么例[8]的结果是“没完成”,选择句式C,答案为“差一点儿/差点儿就成功了”和“差一点儿/差点儿成功了”两种。而例[9]的结果是“完成了”,选择使用句式B,答案唯一,即“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回答出来”。
当“VP”是“[±积极]”事态时,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积极]”事态没完成;另一种是[±积极]事态完成了(在“VP”前有“没”)。
故当句子想表达“[±积极]”事态没完成的意义,可选择句式E:差一点儿/差点儿+(就)+[±积极]事态;想表达“[±积极]”事态完成了,选择句式D:差一点儿/差点儿+没+[±积极]事态。
[10]他________。(事实上没去)
[11]他________。(事实上去了)
例[10]和例[11]的“VP”都是“去”,因单从动词“去”上并看不出是“积极”还是“非积极”的意义,故两题的“VP”都属于“[±积极]”事态。例[10]想表达“[±积极]”事态没完成(没去)的意义,可选择句式E,例[11]想表达“[±积极]”事态完成了(去了),选择句式D。例[10]答案为“差一点儿/差点儿就去了”“差一点儿/差点儿去了”,例[11]答案为“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去”。
“三一语法”的功能作用也是从语法结构的相关研究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与该语法结构本身所具有的语法功能不同,强调用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把握理解该语法结构的实际用途,主要用来回答该语法结构在交际中“干什么用”这一问题。据理,提炼出了“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三种功能:
渡边丽玲(1994)指出 “差一点”句提出的事态“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必是一个比较不一样的、非寻常的事件”。[2]对构式“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的使用者来说,他的直觉对“VP”事件一定有着“不一样、不寻常、意外”的情绪。如:
[12]老师在讲台上差一点儿/差点儿就摔倒了。(“摔倒”是意外、非常态的。)
[13]因为疫情,他差一点儿/差点儿就不能回国了。(“能回国”是常态,“不能回国”是意外,非常态的。)
“差一点儿/差点儿”强调和一个已知事态非常接近,几乎达到或几乎未达到,以这样一个“无限接近”的状态完成或未完成某事,表达出说话人认为该事件完成与否的量级是一个“极低的可能性”。如:
[14]他差一点儿/差点儿就认错人。(“认错人”呈现极低的可能性)
[15]他差一点儿/差点儿没考上北大。(“考不上北大” 呈现极低的可能性)
“典型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维度,它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则。构式“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的典型语境是和“表达非寻常、意外的情绪”及“表达以极低的可能性完成或未完成某事”有关的,常见的“典型语境”有以下三种:
给出与“工作学习”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使用构式“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说出句子。例如:睡得太晚了、考试题太多了、考试时太紧张了、哥哥工作面试去晚了、等车的时候我接了个电话、妹妹在高考时发烧了、今天路上堵车等,引导学生说出句子,例如:
[16]考试题太多了,我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做完。
[17]我哥哥工作面试去晚了,要不然他差一点儿/差点儿就能去那家大公司工作了。
[18]今天路上堵车,我上学/上班差一点儿/差点儿没迟到。
给出与“饮食健康”相关的语境,例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搬家搬了三天、老板病得很严重等,引导学生说出下面句子:
[19]我昨天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差一点儿/差点儿就生病了。
[20]我们搬家搬了三天,一直没休息,差一点儿/差点儿没累死。
目前,我学院在进行机械产品测量实训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实训实验教学项目,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标准(如要完成尺寸测量、表面粗糙度、形位误差测量的实训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测量实训指导书,不但影响实训室的建设,还会影响实训效果。
[21]老板病得很严重,差一点儿/差点儿住院。
给出与“意外事件”相关的语境,例如:路太滑、我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发挥得很好/不好、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暴雨等,引导学生说出如下句子:
[22]路太滑,我差一点儿/差点儿没摔倒。
[23]我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发挥得很好/不好,差一点儿/差点儿赢了/输了比赛。
[24]回家的路上突然狂风暴雨,我旁边的树倒了,我差一点儿/差点儿被砸到。
在对“VP”是“[+积极]”事态与“[-积极]”事态的界定过程中,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句子中的“没”对“VP”事态认知不做影响。为了排除干扰,要先除去事态前的“没”,再看整句话是“[+积极]”还是“[-积极]”。例如:
[25]当啷一声,差一点儿/差点儿没掉到井里去,春儿回过头来笑了。(《风云初记》)
[26]我妹妹差一点儿/差点儿没考上大学。(《发展汉语》)
例[25]中,除去“没”,“VP”是“掉到井里去”,很显然,这是[-积极]事态,那么该句为M句式。根据句式的意义“[-积极]没实现”,整个句子想传递的信息就是“几乎但是最终没有掉到井里”。
再看例[26],还是要先除去“没”,“VP”则为“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在普通人的一般认知中被看做是“[+积极]”,该句为N句式,意思为“[+积极]实现了”,所传达的意思为“我妹妹几乎没考上大学,但最终考上了”。
而例[27]中没有“没”,所以“VP”的事态认知色彩很好辨别,即“能成功”,是“[+积极]”,符合O句式,根据句式的意义“[+积极]没发生”判断出该句中心句义为“最后没成功”。
4.2.1 美育德育事态
“VP”不能为“美育德育事态”,“美育德育事态”如: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爱国爱民、谦虚礼貌等。
[28]*爷爷差一点儿/差点儿没爱国爱民。
[29]*那个学生差一点儿/差点儿尊敬老师。
[30]*弟弟差一点儿/差点儿遵守法律。
4.2.2 常规持续事态
“VP”不能为常规持续状态事态,例如“健康”是一个长时段的持续事态,还有“V+着”,如“活着”“跑着”“唱着”等。
[31]*奶奶差一点儿/差点儿健康。
奶奶差一点儿/差点儿生病。
[32]*小白兔差一点儿/差点儿活着。
小白兔差一点儿/差点儿活了。
4.2.3 未完成事态
“VP”不能为未完成事态[3]。如“即将”“快要”“马上”“将要”等这类表示“将来”的副词。
[33]*他差一点儿/差点儿即将成功。
他差一点儿/差点儿成功了。
[34]*他差一点儿/差点儿快要跑到终点了。
他差一点儿/差点儿跑到终点了。
本文考察了“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的构式内涵,也提出了“VP”的可选范畴:“[-积极]”事态 、“[+积极]”事态、“[±积极]”事态,以及不可选范畴:“美育德育事态”“常规持续事态”“未完成事态”。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差一点儿/差点儿+(没/就)+VP”构式是一个十分繁复的结构,在教学中不能只使用一种教法(句式讲练),遂提出了“三一语法”视阈下的“句式讲解+功能作用+典型语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讲解该语言点时向学生逐步展示“句式结构——A到E”“功能作用——表达非寻常、意外的情绪以及表达以极低的可能性完成或未完成某事”“典型语境——与学习相关、与饮食健康相关、与意外事件相关”“强调VP 的使用范畴”,对现有教学方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