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一体化”趋势下保育员职业定位的探究

2022-03-18 03:10王亚辉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保育员保教幼教

王亚辉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是指人们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创造社会价值,获得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职业具有目的性、专门性、社会性和群体性等特征[1]。保育员是指在托幼园所及其他保育机构中,辅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保健和养育、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2]。“辅助”和“协助”的关系是否意味着机构成员间的关系不平等,是否意味着保育员职业地位低于教师呢?其实不然,保育员是幼教机构的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是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保育员同教师一样具有平等的职业定位。学者林秀景[3]在《美国的早期保育与教育》一书中提到:美国将保育员和幼儿教师统称为“幼儿保教人员”,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学者认为学前教育应当保教结合,所以没必要根据工作内容区分保育员和教师。特别是在“保教一体化”趋势下,强调以科学的保教为基础,以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保障学前教育中“保”与“教”的平等,实现保育和教育的统一,为儿童提供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实行两教一保,保育员群体占幼儿园教师群体比例三分之一左右,但相比于教师群体职业定位的清晰,保育员群体的职业定位相对模糊。无论在幼教机构本身,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保育员都是相对于教师群体之外的独立存在。加之保育员群体临时工比例大、编制少、待遇低、流动性较大等原因,造成保育员对自身职业定位也有较大偏差,把自己“偏离”教师群体之外。保育员职业定位不清晰,不利于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幼教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保育员职业定位的清晰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保育员职业定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对保育员的职业定位与幼儿园教师定位具有差异,保育员在幼儿园里地位较低

从称谓上,好多幼儿园对保育员的称谓是“阿姨”“姥姥”,称谓上不属于幼儿园教师团体,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幼教机构,对于保教结合的认知度较高,但在职业定位上,普遍认为保育员在幼儿园的地位是低于教师的,认为保育员的工作可替代性强,保育员的重要性弱于教师。在家长和幼儿眼里,保育员不是幼儿园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幼儿园“搞卫生的”,是教育教学的辅助人员。家长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习了哪些知识,对于保育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较低。家长通常认为教师才是幼儿园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有的幼儿甚至根据自己的感知,把老师和保育员分成等级,老师说话必须听,保育员说的话和提出的要求,可以不完全听,造成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不连续,也容易形成幼儿的双面人格。在家园共育方面,家长更倾向于和教师交流,认为和教师交流比和保育员交流更加直接而有效,把和保育员的交流更多地定位在幼儿的吃喝拉撒睡上,人为地割裂教育和保育,不利于对幼儿的成长进行总体化的分析和评价。

(二)保育员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教研活动程度低

幼儿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教师学习及教研活动的时间较为集中,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时,保育员要承担临时性教育教学工作。尽管现在有些公立幼儿园表面上已经全员“保教一体”,但在分工上依旧是教师和保育员职责分明。幼儿园对于保育员和教师一样平等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认识度也不高。很多保育员,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保育员也认为自己不是幼儿园教师,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参与课堂教育教学中,对于本职工作以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幼儿教师对于保育工作也敬而远之,不肯放下身段从事保育工作,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分工之细,可谓泾渭分明。当保育员因为主客观原因没有上岗的情况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放弃或忽略一些常规的保育环节;而当教师由于特殊原因不在岗的情况下,保育员也很难承担教师的角色。这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性观念相违背,容易造成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割裂,也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且,由于幼教机构角色定位重教轻保,保育员的专业性很容易被贬抑和忽视,专业发展机会也被无形压缩。

(三)在激励机制和编制方面,保育员归属感不强

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通常把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放在首位,如评优、教师基本功大赛等,而对保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则认为可有可无。无论从幼教机构本身,还是教育行政层面,对于保育员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远不及对教师的激励。当前在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机构、缓解入园难的背景下,在大中城市新建、扩建了一批普惠制幼儿园,在新建幼教机构中,正规编制主要侧重管理者和教师,保育员的编制和教师的编制不成比例,绝大多数保育员没有正式编制。资料显示,高达99%的保育员无编制,有的保育员工作6 年但依然没有编制[4]。如果保育员的编制问题不及时解决,保育员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保障。保育员的工资待遇和幼儿教师差距也很大,保育员的评优及奖励机制滞后,保育员的职业晋升渠道更是有限。很多保育员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进入到工作状态,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不敏感,很难成为称职的幼儿园保教工作人员。而一旦出现事故,临时工一走了之,在追责方面制约机制也不完善。

(四)保育员自我职业认知及职业定位有偏差

在很多幼儿园里,保育员对于自身的职业认知和定位就是“搞好卫生与生活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辅助教学的认知程度不高。自认为不属于教师群体,教学工作与我无关,把自身定位于幼儿教师群体之外。对自身要求不高,以为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常规生活管理即是工作的全部内容。很多保育员学历起点偏低,对婴幼儿生理学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婴幼儿常见病及常见传染病基础知识、安全知识、营养学知识、发育行为知识、相关环境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必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性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而且继续学习的意愿不高。在城市的很多公立幼儿园,要求保育员持证上岗,但在占比40%~50%的私立幼儿园,保育员持证上岗率不高,有些保育员即使有自我提升的意愿,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拿到职业资格。这就易造成保育员理论知识薄弱,整体水平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保育员对自身职业定位偏低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幼教机构要明确保育员的职业定位,即保育员是幼儿园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

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各方面都尚未定型,敏感、活跃又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很强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处于身体、智力、品德、行为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幼儿园后,保育员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也可以说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保育员的榜样作用是社会、家庭和父母所无法取代的。在《幼儿园工作规程》[5]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6]中明确规定保育员的职业定位,即保育员是帮助幼儿教师实施保教的教育工作者。保育员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环境要求保育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渊博的知识储备,保育员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传授给学前儿童,以此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保育员和教师具有“同等”“平等”的教育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和幼教机构应不断提升对“保教一体化”的认知,明确保育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定位,真正从学理层面、教育实践层面、政策制度层面、公共意识层面使保育员职业定位更加清晰化。

(二)树立保教一体的科学的教育观,实行保教轮岗制,切实加强保育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保育员是对3~6 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人员。这种职业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保教一体化”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教学的连续性,促进幼教工作者群体的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要求具有保育员资格证。说明幼教机构对于保育重要性和对保育员的职业定位的认知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保育和教育的同等地位。教师保育知识的短板和保育员群体教育教学知识的缺失都是制约幼教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保教轮岗,是最经济可行的方式,保育员和教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快速成长。有关文献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把保育员与幼儿教师放在同等地位,将教师岗与保育员岗合二为一,有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实行“三教兼保”,把保育员定位为幼儿教师。幼教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为保育员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保育员有充足的专业自主权,积极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开发,提升职业的满足感[7]。同时定期组织保育员观摩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展示机会,加快保育员专业性成长过程。

(三)建立保育员工作的长效机制,让保育员留得住、干得好

保育员和幼儿教师一样,都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8]。所以在社会层面应建立保障保育员工作的长效机制,保育员和教师群体一样具有编制,让保育员内心具有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在组织结构层次,保育员同教师一样具有同等、平等地位:具有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具有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保育员群体的综合保障机制,增强保育员职业的吸引力。如果保育员面对未来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工资待遇不能保证有尊严地生活,便会具有强烈的生存焦虑,极大影响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所以建立保育员长效保障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广大保育员工作的积极性,更能从深层次加固保育员职业队伍的根基,有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关注保育员的职业感受,严把保育员准入关,提高保育员职业声望[9],建立保育员长效持久的继续教育机制

“保教一体化”趋势下,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特别关注保育员的职业感受。职业感受是影响保育员专业理念和师德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感受可以让保育员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而职业感受不是教育者自身内在生发的,而是教育者个人状况与外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的职业感受与其职业地位、待遇、社会和家长评价及工作成效等因素有密切联系,了解保育员的职业感受是引导、激励和帮助保育员的基本前提。幼教机构和社会应重点塑造保育员岗位的特殊价值,提升保育员的社会地位[10]。从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保育员的学校培养机制将成为一种趋势。但针对当前的保育员群体,社会应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岗证一体的机制,全方位加强和监管保育员的准入制度。同时,幼教机构应为保育员提供和教师同样的学习、进修机会,让保育员和教师一样,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把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前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保育员要不断进取,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如果说学历证书反映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那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反映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满足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要为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开展保育员任职资格培训。幼教机构保育员全部持证上岗,满足幼教机构“保教一体化”的需求,是高职学前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猜你喜欢
保育员保教幼教
幼儿园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贫困地区幼儿园保教过程科学化的重点指向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浅谈幼儿园保教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