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不系统、不衔接、不匹配等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应用评价等方面与1+X 证书制度[1]脱节。具体表现在:一是工学错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够明确,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对接不紧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对应职业岗位需求。二是课证分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度不高,学生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进行应试练习,即使考证通过,职业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大多数高职院校X 证书考核与学生的学分绩点排名脱节。三是学用脱节。学生到工作岗位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与在校时学习的知识技能、考取的证书关联度不高,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需要基于1+X 证书制度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产教融合、课证融通[2]、学用融贯模式。需要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于1+X 证书制度,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机制;改革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在1+X 证书制度引领下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考证有机结合起来;改革高职院校学分制度,将学生考证纳入到学分中,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等。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教育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人才。以学生获取证书为结合点,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协同育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学校、企业和行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享校内外培训资源,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接,形成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等案例资源。通过树立新理念、探索新路径、研究新模式,为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找到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深化相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做出贡献[3]。
1+X 证书制度下,对接市场需求、对接职业岗位、对接时代发展、对接数字经济、对接科技进步,以相关专业的证书标准指导专业建设,正确把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等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要素,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理清1+X 证书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要素的影响,进而调整各要素的内容、重心和实施路径,形成新的人才培养逻辑体系。我们根据确定的建设与改革内容逻辑顺序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然后,根据研究和反馈的效果进行分析、调整和改善。我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三融”模式研究与实践总体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融”模式研究与实践总体框架
一是在1+X 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以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专业的证书标准来指导专业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调整。深化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岗位需求,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及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建立产教融合、课证融通、学用融贯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专业课程改革。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之外,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X 证书考核为载体,将证书考核相关的内容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与专业课程保持高度的匹配度,并突出职业能力的层次性。
三是对专业所涉及的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考证操作项目开设专项实训教学,重新拟定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标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考证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以1+X 证书制度为引领,优化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建立师资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密切联系企业,吸纳企业专家和技能大师担任学校的专兼职教师,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潜力充足的校企混合师资队伍,校企双方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一课双师、协同育人,保障复合型人才[4]的培养需求。
五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内容与标准对接、考试与考证对接的“五个对接”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创新产教融合、层级递进的教学模式,开发“课证融合”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应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保证“现场怎么干、学校怎么教”“现场用什么、学校教什么”“现场需要什么样人、学校培养什么样人”,实现学校与现场“三个对应”。
六是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并将学生考证纳入到学分中。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课程考试与证书考核紧密结合的多元化、科学化、一体化、规范化的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体系,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排名、轻素质传统思想。
根据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的特点,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铁道信号专业建设理事会。建立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先后对铁路运营维护企业、铁道信号设备生产企业、铁路工程局等进行广泛调研。与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明确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改进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并结合1+X 证书制度,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5]。根据铁道信号设备维护岗位特点,对接信号设备维护与维修岗位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及相关活动,对学生按照基本技能培养、岗位技能培训、1+X 证书技能强化培训以及顶岗实习锻炼四个阶段实施能力的递进培养,形成“产教融合、课证融通、学用融贯”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已有的学历证书专业课程体系,对标行业企业对铁道信号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领域“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要求,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内容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6]。按照“能力培养分阶段、理论实践相交织”的设计思路,建立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培养课程、专业基础能力培训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7]、专业综合能力培训课程、1+X 证书强化课程、拓展能力培养课程等。
根据铁道信号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我院确定支撑该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为核心课程建设任务。根据“同工种复合多个岗位技能”的思路,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新拟定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同时,结合中高级信号工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将工作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可执行的任务,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围绕课程建设,与沈阳铁路局、中铁工程公司等企业合作,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开发“产教融合”的多媒体共享教学资源库。
根据铁道信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与生产对接、课程与证书对接,推进以设备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将岗位工作和X 证书考核内容分解成各个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实施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组织专业技术比武,将技术比武项目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体系中,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更能培养拔尖人才。
改革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X 证书的考取纳入学分中。依托铁路局及中铁工程公司,构建并实施以铁路企业专家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道德素养与操作技能水平为评价核心,过程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8]。
吸纳铁路企业信号专家和技能大师担任信号专业专兼职教师,修订铁道信号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实行以老带新、在职教师进修、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等制度,全方位、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潜力充足的校企混合师资队伍。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 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推进实际生产和模拟企业工作生产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教学、培训、考核和生产为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建立满足专业培训和岗位实践要求的校外实践网络,把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9],以及职业技能考核为一体的开放、可持续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促进思想的转变,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通过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讲座、外部培训等形式,转变他们的思想[10]。推动深化人才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的调整和开发,提高生产性实习培训的比例,促进工作与学习结合机制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加强专业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的对接[11],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