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梅香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299)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而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德育能力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首要目标就是要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德育是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尤其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与“三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期,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德育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德,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树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教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备相应的立德与树人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师德修养是一名教师重要的品质,其中的德育能力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理解,学者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相应知识能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能力。德育能力属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德育能力不足反映出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王华敏认为,德育能力结构上应包含德育认知能力、学科知识与德育融合能力、德育活动组织能力、学科德育评价反思能力。[2]本研究基于此,结合中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中学教师应具备的这几种德育能力。
德育认知能力是教师在认识各种德育信息和德育问题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能力,包括德育认识力和德育判断力,是教师开展德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性能力。[3]德育认识力是教师开展德育活动的首要前提。中学教师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前,必然要有对德育对象有一定的基础认识,还要具备相关的德育理论,如对德育概念、目标、方法等的了解。德育判断力则是通过灵活运用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结合情境对德育问题做出由浅入深的认识,以形成教师自身对相应德育问题的主观判断。通俗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对德育问题有敏感性,从而及时进行干预。中学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德育认识力和判断力,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2014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将“课程育人”作为重要德育途径,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育人”要求教师要具备学科知识与德育融合的能力,各个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学科知识也并不是只有相关专业知识,他们都有相应的德育价值。中学阶段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德育知识,实现课程育人,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精神环境。
有学者指出,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实践活动过程,构成了德育活动的整体过程。[4]可见,德育活动包括了教育者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实践活动。[5]德育活动组织能力要把握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意识活动强调关注学生的实际德育需要,而不是教师认为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实践活动主要指教育者根据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特点选择特定的德育方法,创设符合德育对象的德育情景的实践活动。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教师要具备德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以评促改、以评促学,德育评价要把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实现德育评价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德育评价目标得以实现。对学校德育目标、过程、现状进行客观评价,既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价的方向、动力和坐标。[6]中学教师要具备德育评价反思能力,做到将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当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主体的认识,以及德育目标、德育过程的把握,自身存在的理论与教学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评价学生的德育学习,也评价自己的德育教学。提高德育评价反思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立德树人要求中学教师具备德育认知能力,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在思想上认为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以及班主任的事情,没有树立所有教师都是道德教育者的观念,在学校的相关培训中,只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实际培训的效果不理想,教师不能将获得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意识不强,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对道德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不能对德育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对德育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理论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发展相脱节。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任何一位教师都要“育人”,而非某些教师的专属任务。然而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非德育学科教师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学科教师的任务,并从德育工作中“退场”。[7]学科知识蕴含的德育内容常常被学科老师忽视,并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割裂开来,认为自己不是专门的德育教师,从而将自己的德育责任撇开一旁。中学阶段的学科教师基本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忽视了自己的德育责任,仅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科知识蕴含的德育内容需要中学教师充分挖掘与运用,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割裂更是难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教师要具备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在德育情景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获得相应的道德体验,能将所学德育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品德行为,促进其道德成长。教师德育活动组织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为了活动而活动”。在组织德育活动过程中,只是简单为了使德育课程看起来多样化、丰富化,然而并没有抓住其中的本质,教育者的意识活动、德育对象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得到体验或感受,活动过后尽显冷清,而无活动体会。在教育者和德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中,德育目标达成度、德育方法使用的合理性等往往被忽视,整体表现为形式化的德育实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育人的任务,自身要具有德育的意识。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的特殊性还在于,其自身的道德品行也是一种德育能力。[8]中学教师德育发展的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期,中高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师尤其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育人能力的培养。二是非德育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中学阶段各个学科的学习还是较专业化的,学科教师一般只关注本学科知识的教授,忽视德育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的结合。
首先要提高德育认知能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持续学习德育相关理论知识。德育所需的相关基础知识是一种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因此,教师要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更新自己的德育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德育知识。其次,增强教师德育意识,更新德育理念。关于德育的相关理论,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有主体间德育的探讨,也有生活德育、经验德育、情感德育等理论探讨,这些德育理论与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相趋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德育理论知识,转变德育观念,会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最后,提高德育认知能力,关注学生德育需要的重要性。正所谓“对症下药”,只有了解德育对象及其所在家庭的背景等特点,出现问题时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知识去分析成因作出判断,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一德育过程中,教师的德育认知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立德树人要求下,提升教师德育培训的现实针对性是提升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一方面,应关注到德育不只是德育教师和部分教师的工作,对教师进行相关德育培训,应扩展德育培训的人员范围。不只是培训班主任、德育教师等特定工作者,对学科教师也应增设相关德育课程,加强教师学科知识与德育相融合的能力,实现“课程育人”。另一方面,完善德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目前我国已有的德育培训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模块化的培训模式。比如,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培训一般包括德育理论学习模块、德育课程相关专业知识和时事政策(如法律知识)学习模块、品德课教学实践模块等,[9]有的地方还开展关于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经验的分享与学习活动。这些德育内容的培训模块差异并不大,还是比较单一,缺少不同学科视角下德育内容的学习。对于德育培训的内容,要有其现实针对性,将不同学科主体、不同能力的教师主体进行分层,丰富课程培训体系。在形式上,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培训,多方面提升德育培训效果。
中学需从德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德育活动出发完善德育体系建设。有学者指出:“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就是要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以促使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10]德育活动,就是对学校德育体系的要素、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的实践与探索,最终德育目标与学生道德成长需要得到了转化或统一。在德育活动中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首先教师要具备德育活动组织能力,加强对德育对象成长需要的研究与关注。其次,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贯穿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道德教育必须依托其他各育而存在,以诸育为载体,而诸育中也应该渗透着道德教育。”[11]正如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之间有着相互联系一样,“课程育人”理念也要求各学科融入德育内容。此外,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应从各方面进行,关注学生的德育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提高教师德育活动组织能力,完善学校德育体系。通过德育活动实践落实德育目标、丰富德育途径、探寻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管理,从而完善德育体系。
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也来自教师的自我修炼。教师的自我修炼主要指品德修炼、道德素养修炼与德育能力修炼。教师是肩负特殊使命的人,不能只将教师岗位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只是“干一份活儿”,德育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必备的能力,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正如鲁洁老师所说:“道德教育只在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一种从事某种职业,具有某种技能的人。”[12]作为一名教师,自身要成人,并且具有相应的德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成人。
虽然教师自身品德与做人境界本身就是德育能力的一种体现,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但单靠自身品德的影响还没有达到德育自觉的高度。比如,一个教师可能自身品德过硬,但依然存在着道德素养、道德视野不足的问题,看不出学校日常活动中的道德问题,也就不能由此展开德育引导,白白浪费了德育时机。[13]
立德树人,“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立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树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教师应从“立德”出发,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有理想、有信念的奋斗之人。教师要具备德育认知、德育组织、德育评价和反思等能力,引导中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